早在1935年,胡适就认识到太平洋海战将会成为中国翻身的机会,但我们必须经历三四年的艰苦抗战才能促成它的爆发。胡适一直坚信着这一点。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拉美国下场,他以大使身份赴美游说。直到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打电话告诉他:“胡适!方才接到报告,日本海空军已在猛烈袭击珍珠港!”
本文从胡适的几篇文章入手,探讨他观察政治形势时的思维逻辑。
一、1935年6月致王世杰的三封信:“公开解决悬案”与“苦撑待变”
1935年,针对日本分裂华北的企图,胡适于6月下旬给时任教育部长的王世杰写了三封信。其中第一、二封信的主旨,是用公开的妥协换得足够长的喘息时间;第三封信的主旨,是用绝大的牺牲来引发太平洋上的国际战争。
在前两封信中,胡适提出了两个对局势的预判:
(一)在最近时间,日本独霸东亚,为所欲为,中国无能抵抗,世界无能制裁。这是毫无可疑的眼前局势。 (二)在一个不很远的将来,太平洋上必有一度最可惨的大战,可以做我们翻身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的敌人的霸权消灭,这也是不很可疑的。[1]
胡适认为,“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