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回答

2024的铁饭碗,端不端?

等等等等等
1个点赞 👍

考研、考公、考编,年轻人的三大人生使命;在这些赛道上,年轻人的数量逐年递增,有人在问#负债4万考公上岸值得吗#;有人发帖#女子毕业8年一直考公精神崩溃#.......

虽然上岸,从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只要有稳定二字,就会有大批的年轻人都趋之若鹜……

稳定,似乎是公务员最响亮的标签,但正如硬币有两面,这稳定背后,也藏着不少让人头疼的问题。


01

从河南缩编谈起

4月9日,河南省发改委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榜单,名叫《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名单》。其中,排在最前头的,就是河南省委编办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一场不小的改革风暴。

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空壳单位”“僵尸单位”以及特定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的事业单位一律撤销。

市县层面,参照省直做法,按照“421”比例进行精简。同时,对省辖市本级事业机构实行精简比例、机构限额“双控”(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本级事业机构精简比例不低于25%,且保留的事业机构数不超过省定限额),对处级事业机构按照“总量减、市市减、差距减”的思路分档确定精简限额和设置数量,避免出现“一刀切”“鞭打快牛”等问题。

当然事业单位改革不是一味的缩减,主打一个有增有减。

将精简收回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如:将省直改革收回的事业编制下沉县(市、区)5638名,为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核定编制3300余名,根据需要加强了教育、医疗卫生、文物保护等相关事业单位工作力量。

这么大的缩编比例,不是靠之前内退一类的手段可以达成的,必然涉及直接裁员,向往的安全感有所下降,所有刚刚上岸的年轻公务员和正在考公的小镇做题家们都将感受到巨大的时代震撼。


02

改革的痛

地方债务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财新报道中提到,获得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较多的一个西南部省份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包括将公务员缩编20%。

债务难以负担,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种解决方法。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应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当前,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正处于推动落实之中,许多地方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河南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其实并不是特例。

早在2020年,中央就在全国确定了9个试点省份。如截至2021年10月,黑龙江全省共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余名;截至2021年5月,山西省直事业单位机构从1205个精简为370个,精简69%……

一方面,这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近年来,中央提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各地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另一方面,根据大河财立方、中宏网10日发布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全文介绍,河南省委编办指出,“从实际情况看,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责不清、结构不优、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机构存在职能弱化、业务萎缩,主责主业偏离了公益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问题;有些机构存在职能交叉、分散重复设置、‘小散弱’比例高等问题;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现象并存。”

无论是清退编外人员,还是缩减正式编制,背后原因都很简单直白:减轻财政压力。全球经济格局动荡不安、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房地产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放缓,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精简行政机构,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

任何事物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周期性的,公务员这个行业也是如此,缩编不代表铁饭碗就此打破,相反,很可能是一种向内求生,蓬勃发展的前兆。

03

是不是铁饭碗?

据北京青年报,谈到对后续放开公考年龄限制有哪些建议,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勇表示,建议在国家需要的特殊岗位,经过选拔考试,试点高薪公务员。对于目前国家政策总体上重视应届生,他认为,应该把“重视应届生”逐渐调整为重视所有青年人。我们要建立一个流动的人才机制,允许不合适的公务员辞职,允许其他行业人员进入补充新鲜血液。

《好的经济学》这本书作者研究了几个贫穷的国家,发现20-30岁年龄阶段的就业率不高,与此同时,当地许多企业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员工而发展受限。作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那些接受了8年甚至更多年教育的青壮年倾向于接受政府类工作岗位,这类岗位相对于在企业工作比较轻松,同时薪资也较高,在政府类工作还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

许多人家庭条件并不好,这些年轻的劳动力宁愿靠着祖母的微薄低保金度日,也不愿去企业谋生,只为有朝一日能考上政府类岗位。就像书中描述“加纳的求职者呆坐在家中,他曾经相信教育会给他带来机会,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美好前景成了……

也许是那些高薪而又有面子的政府类岗位桎梏了他们的想象,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也许是政策制定者没有找到发展经济的重点;也许是传统而固执的观念……这些点滴的认知定义了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什么是坏的经济学,但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岗位,还需要一大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职场员工、企业工人……

发布于 2024-05-07 00:34・IP 属地安徽
等等等等等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