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视频给人观感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编剧和表演能力上的欠缺,以及对叙事方向把握能力不足。
前两点主要影响的是人设,一个年轻的小Geek的人设可能还挺讨喜的,但一个不做正事的专业团队感觉就比较糟糕了。 同样一个项目,我到底呈现它的什么侧面,我怎么展现中间努力的过程,一方面不能卖惨,另外一方面也得亲切,这个度到底如何呈现,这是很困难的。你会发现他的早期视频视角普遍是比较个人的,这样的视频会得到更多好评;而想要高举高打上价值观的,吐槽就比较多。这就是初期人设和中后期项目不匹配的问题。他并不是不能一直维持初期的人设,但很显然能力层面没有做到,中间商单视频导致人设崩了——没有一个真正关心科技进步的Geek会用那么脱裤子放屁的方式去开灯。我觉得这是被绕地球一周开个灯的段子给带歪了,觉得这么做就特别Geek。
Geek的浪漫来自于可能性,坐在房间里能点亮世界上任何一盏灯的可能性,扔个球怎么比吗?如果你做出的项目可能性能一眼望穿,那它最好还是真有点实用性。缺乏想象空间,又不好玩,又花了很大力气,又要高大上,这恰恰是最不接地气的一种视频方向。一本正经的装傻也没问题,但是必须要足够荒诞,才能有喜剧感。
前不久扔纸飞机(纸团)的视频也能看出来,他们希望通过更粗糙(or灵活)的视频质感、更加整活的剧本希望讨好观众,但最终结果大家依然会质疑规则和设计——以及借助大型机械仍然没有比手扔飞机更远的尴尬结果。说真的手扔纸飞机记录比你整活搞了这么多玩意儿还远这件事情的喜剧效果比这个视频本身强多了。不知道怎么做喜剧,不知道怎么做喜感和荒诞,这并不是单纯的“要搞一个看起来很夸张的机器”这么简单,从拍摄到剪辑再到演出,整个质感是不对的,看起来就会别扭和尴尬。
而叙事方向上的翻车主要指的是“科技”到底在普通观众眼中是什么,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战未来”或者“未来图景”逐渐转向了更加当下、更加实在的需求,实用性、性价比逐渐占据了主流。如果说早些年抛光大便大家还乐于看个抛光过程,那么现在的观众对于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怀疑会更强烈。当一个项目纯粹就是为了视频,连一点信息量都没有,也没有让人开心的整活,那么到底花了那么大代价拍这个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整体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昂贵而无意义的东西。
如果没有能力做一些有意义的创新,又不愿意做普通的数码区UP,又没办法放下身段整活,那不如转型科技历史评书,绕开自身人设,专注于科技发展的叙事,可能风评能好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