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钱值钱,小时候钱更难赚。
一毛钱可以买2个作业本,可以2根带橡皮的铅笔,可以买5根没有任何标识、表皮只有木头的铅笔、可以买四块橡皮、2把尺子、一张一开的大白纸。
一毛钱可以买4根冰棍,2根雪糕、一把皮筋、2包糖精、4个玻璃球。
那时候,10块钱的大团结是大票。
一年级上学期交学杂费,每人5块钱,有个同学拿了张10块的,老师说,我不找你钱了,你这算交一年的。
当时觉得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合适,但又想不清楚哪儿不合适,现在想想,老师的做法真是太不合适了、近乎下流。
那时,爹妈为了供几个叔叔上学、供姐姐和我上学,土里刨食,几乎拼尽了全力,家里穷得叮当响。
几乎没有玩具,几乎没有零食,完全没有零花钱。
姐姐和我都不由自主地很懂事。
作业本正面写完了,写反面,而老师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正常判作业。
铅笔头实在没法用了,就用铅笔刀把它劈开,取出里面的铅芯,放到塑料铅笔里,用到不能用为止。
日常的练习题本都舍不得用作业本,我们买了1开的白纸,自己裁成16开的本子,订书钉都舍不得,在家用针线缝好。
冰棍也是家里来小客人时才能吃到,雪糕更是奢侈的享受。
别的小朋友花2分钱买皮筋做弹弓、做手枪,我也想做,但我没有钱,也不敢跟家里要钱,就眼巴巴看着,自己折个树枝,用麻绳做个弓箭,用高粱秸秆当箭射着玩儿。
别的小朋友花2分钱买个鱼钩去钓鱼,我也想去钓鱼,但没钱买不了,只好在孔罐头瓶上拴上绳子去抓小鱼。
童年的物质匮乏一直伴随我了好多年。
上班第一个月,拿到900多块钱的工资,我居然有了暴富的感觉。
从小的苦日子,让我觉得很容易知足,对物质的需求一直不高,吃饱喝足就好。
除了有一段时间比较在乎物质需求之外,更多的时候,对物质都不太计较。
又过了几年,随着自己跳槽成功,职位和薪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才发现在乎物质需求的那几年,正是我心里苦闷、极其不自信的时候。
精神的不安与自卑,导致了物化的需求提升,用以掩饰或补充内心的缺失。
现在穿几十块钱的衣服、鞋子,吃个方便面鸡蛋,看几本二手(有的不知道几手了)旧书,喝几十块钱一两的茶叶,觉得很知足,没有了不安与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