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7个

如何看待沈阳铁西砍人事件?真实情况如何?

梅花香自苦寒来
1279个点赞 👍

谢邀。

个体冲动型犯罪很难防。


我到现在都有个习惯:背包时先不自觉前背,然后愣一下反过来。

没办法,以前广东真的很“夜之城”,飞车党和砍手党当时都成了广州的“名片”,把包背在背上约等于不要了。

当年的新闻标题估计能把安防摄像头下长大的小胖友看懵:

04年10月的何爱华案(就是上面“我的手哪去了”)是个典型:

女工何爱华下班后走进巷子,飞车党抢她手袋,她下意识抬手,被一刀砍下;

她当时本能地转身追人,前几秒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手被砍断;反应过来后回来找手,后晕倒;

三个犯罪人里两个未成年。

同样知名的还有广州火车站,吸毒者光天化日在站前吸毒贩毒:

南方日报记者梁文祥的00年至05年纪录)

当时的局面就是大量流动人口下管不过来。出过孙志刚事件的黄村辖区,城乡结合处三四万的外来人口,派出所只有几十人警力。


飞车党是05年开始加重打击,广州警方往街上撒了超过1000名便衣,两个月里抓了2226人、刑案超1000宗;

广州火车站的大整顿起于08年南方冰灾。

个人感觉,真正的转变都在08年后,打击、赚钱、技术。

打击是持续的,“冒着生命危险来广州”当年不算梗,所以一直顶格打击两抢;

赚钱是08年后启动房地产,有组织的逐渐被招安,要么转入强拆要么转入娱乐业,最后慢慢洗白;

技术是海康大华们的监控逐步覆盖,还有电子支付和手机加密。

风险与成本考量下,过于暴力的犯罪算不来收益,江湖不再是打打杀杀。


但另一种形式可能会冒头,也就是个体的冲动型犯罪,所谓“激情犯罪”。

一,个体和组织不一样。

自己不要命很简单,想说服另一个人不要命很难。但凡是组织,哪怕两三个人,都得博弈协调,都得掺杂点理性成分。

组织犯罪最后都会不同程度去暴力化,就是因为暴力的赎买成本高:我发疯砍人,砍就砍了;你让我砍人,那得加钱。

个体没有其他人的制衡,他疯了就真疯。

而现有的监控手段,不管线上线下,其实都是针对组织。对于那种一言不发独自行动的,很难预警。

二,缺乏把关人的媒体和算法会放大情绪。

互联网本身就加速信息流通,而短视频则加速了无把关人信息的流通。

短视频本质是个互联网电视台,你可以随便换台。问题是:传统电视台有个总编室看一眼控制基调,自媒体没有。

而算法又在鼓励自媒体持续生产强刺激内容,并把受众圈在同质化内容的池子里。

这就导致对立情绪极易被放大,受众的社会认知非常负面,并且严重丧失自我调节能力。

三,原子化的生活方式。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

所以青年独居、高流动性、灵活用工、家庭单位解体、社会组织缺失都是很麻烦的事,越来越多人在现实里找不到联合,得不到赚钱外的人际反馈。

如果再不小心踏入算法编织的对立情绪里,土壤就厚了。

再碰上个增速放缓

经济不是均匀的,经济有浓有淡。增量放缓下一定是加剧不平衡。

但人的受教育和谋生是相对固化的,学新技能找新工作换新地方都需要大量切换成本。

增速放缓下,一部分人会过得远远比另一部分差得多,但总量上很难看出来。而他们在手机上又能看到大量对立,别人的美好生活。

这会加剧。

最后是底子差,长期内卷导致普遍心理教育缺位,几代人的心智坦白讲都有些戾气。

这就像一层层漏斗,每一层都加大,最后掉下来的就会变多。

没有为犯罪者开脱的意思,但这种结构是工业化后期里普遍存在的,类似日本的无敌之人和欧洲的独狼。


个体的冲动型犯罪极难预防。真动手时,普通人基本没有反应时间,系统也无法做出预警。

只能说:少争慎怒。

网约车司机日均工作11小时成常态,灵活用工下各种高强度就是情绪火药桶,不过分就忍忍。

另外,结伴的安全系数会高些。

个体冲动型犯罪一般也针对好下手的个体,结伴能有点天然威慑(但这对想用汽车撞人犯罪的反而是个反效果)。

总之,谨慎之外也不用太上心,这种类型真就看命。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发布于 2024-04-28 14:44・IP 属地广东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1 人已赞赏

赞赏用户
王子君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