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个回答

不读书似乎不影响日常生活,但说自己「不读书」总有种羞耻感,如何克服「不读书」羞耻感?

知乎人文
1个点赞 👍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读书了。」

啊,我得承认,每次听到这句话用感叹的方式说出来,我就会起一阵鸡皮疙瘩,视语气还可能造成某种程度的反胃恶心。

如果是出版从业人员,借此戏言自己的工作是夕阳工业,饭碗难捧,那也就罢了。

然而做为这个爱好读书圈子里的一员,我明白那种「书好难卖啊」的心情。

但如果是基于「读书才能充实心灵」的刻板群体价值观为出发点,我就得千方百计压抑自己冷冷回问:「啊不然你是读过多少书?读完你有比年轻人充实多少?」

最常被「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读书了(?)」拿来举例的,是地铁或者高铁上大家都在看手机、滑平板的这回事。

通常还会连带被解读为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大家都只顾自己手上的微信小视频与游戏。

虽然并肩站在地铁站里却对面不相识。

连去年轰动一时的广州地铁9号线持刀伤人事件,都有「就是因为大家都在看手机,凶手都砍到自己面前来了,才发现事情不对,结果已经太晚了」这套说法。

这里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才叫做「书」?


电子书算书吗?

如果算,那么在地铁里老是盯着手机的人,是不是也可能正沉浸于读书之乐呢?


如果只有「一眼即知此人正在读书」的纸本书才算书,那么是不是任何用纸本印刷的读物都算标准中的书?

或者就和最近流行的那些说法一样,只有四书五经那些可以教人孝顺的经典古文才真正称得上读书?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才叫做「充实」?


纵使只是看微信朋友圈或者知乎手机版,但知乎手机版上可不是只有爆乳自拍照(嗯哼,至少我的知乎不是),还可能集结各方好手与有志之士,或亲自书写或筛选后转贴的社会时事、阅读意见、精辟分析甚至以趣味角度切入的短片。

比起厚厚一本却只有一家之言的书籍,是不是多了训练思辨能力的好处呢?

第三个问题是,拿着书比拿着手机更友善、更不冷漠吗?


且不论低头看书跟低头看手机一样不容易与别人视线交会,一般人本来就不可能在高铁上或地铁车厢里没事跟人点头问好、交换名片。

要是真得做成这样,光是上班通勤时间就要花上一个小时的我本人,差不多还没到办公室就会因为Social Mode(社交牛逼症)过度开启而憔悴至死。


而在地铁上拿着厚厚一本书阅读,究竟是不是比滑手机更可能阻挡伤人的凶手呢?

我想除非那本书够厚,厚得不只让车厢里每个人都知道这里有个热爱阅读的好青年,还厚得足以当盾牌抵挡刺来的一刀。

那我就承认:好吧,大家上地铁都应该带一本纸书,最好还是精装的那种,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安全。

但其实,真的热爱阅读的人一定都知道,家里塞满锅碗瓢盆以外实在没有几寸方圆可以放书的痛苦。

真的对世界充满关怀的人也知道,一本过度包装的纸书可能让世界少掉几棵树。

真的在通勤时间挤过地铁的人,更清楚多数时候硬要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从包包拿出一本超占位置的厚书来读,那才叫做自私冷漠。

远不如在早已握在手里的手机屏幕上,点开一个阅读电子书的app,就比如知乎读书。

在知识这座岛上,本来就不允许每个爱书人都能够拥有梦想中的一整面书墙。

但幸好,知识与人文素养也不会只困在书页里。

我喜欢书,喜欢极了一边翻页一边体会手指被纸边割到的感觉。

感觉知识从指尖源源流进自己身体的感受。

但更喜欢的,是真正因为优质阅听内容而感觉身心被浸润的自己,而不是把一本书的封面当作某种衣着、饰品那样,标榜自己的阅读品味。

我读、我看、我听。

我所得到并用以内化的东西,不因为我手上拿着什么而改变。

它决定于我能选择的范围有多广多深(这一点取决于阅读的品质,还有市场机制),而更重要的还是,我选择自己要在既深又广的选项里,用有限的时间与心力读取什么。

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克服「不读书」羞耻感,去说读书不好,而是厌倦那种「吸收知识充实自己只有一个途径」的单一价值观。

看起来像文青很简单,拥有思想厚度则与前者完全无关。

不读书不会死,任凭自己在老旧观念里不思考,才会让人不如死了算了。

所以,不读书似乎不影响日常生活,那么,大声说我们「不读书」何必有种羞耻感。

发布于 2024-04-23 13:08・IP 属地江苏
道前街木匠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