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个回答

林则徐被贬斥新疆时,伊犁将军为何殷勤地送野猪肉?

杂乱无章的人
808个点赞 👍

主要是伊犁将军太想进步了;

清代的官职分旗缺正途两种,正途走的是生员-举人-进士这条道路,门槛极高,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哪怕是三甲同进士出身,翰林院的朝考考的一塌糊涂,没能进入翰林院学习,直接点为知县当即分省任用,这在清朝叫做“老虎班”,只要到省里立刻就能安排实缺,每年捞上两三千两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安排到富庶大县的话,每年的油水可达上万两。

旗职一般都是从蓝翎侍卫开始的直至头等侍卫,侍卫和翰林一样,只有工资没有办公费,也没有地方官员的例规,一般都贼穷;侍卫们一般做到三十岁左右就要外放,由于侍卫的品级太高,头等侍卫直接就是正三品,到了地方直接与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平级,也没有办法往内地摆,所欲除了极少数皇亲国戚外,其他的侍卫都要到新疆、青海、西藏、蒙古去充任参赞大臣,然后沿着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都统-将军这条路径晋升。

这条路径上的官员都要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的穷,因为旗职不过手钱粮,任职的地方都是穷乡僻壤,贪个几百两就能闹得满城风雨,比如富察·达洪阿,道光年间已经加从一品衔了,在广州台湾等地抗击英军颇有名声,但是依旧穷的叮当响,为了贪二百两银子连脸都不要了。

时任伊犁将军布彦泰也属于这种官员,他自从头等侍卫外放之后,大半辈子都在新疆办事,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做到了伊犁领队大臣,察哈尔都统,最后升任正一品的伊犁将军,在旗职上已经到头了,如果他维持这种局面的话,下一步就是调回内地,给一个驻防将军或者都统的职位。

但是这也意味着权力和收入的锐减,因为伊犁将军是清代十四位驻防将军里实权最大的,八旗系统内已经没有更高的官位了。这是清朝中后期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随着国家的稳固,旗缺越来越边缘化,有能力的旗人都不愿干这个,宁可去卷汉缺。

如果布彦泰想要继续进步的话,他就必须转到旗汉混同的正途上,想办法回内地当督抚;但是布彦泰大半辈子都在回疆办事,他没有内地的政务经验,所以他回内地的唯一途径就是给另一位汉职督抚打下手,当吉祥物。所以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旗人大员都特别喜欢讨好同级别的汉人督抚,就是为了将来能获得一个搭班子的机会。

布彦泰后来也如愿了:

道光25年,布彦泰授陕甘总督,道光26年抵任;

同年,林则徐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次年4月授陕西巡抚。

伊犁将军辖区

另外,送猪肉在旗人的风俗里是有特殊含义的,旗人祭祖的习惯是杀猪然后一起吃祭肉,送猪肉也就是表示咱们是一家人,以后应该多亲近的意思。当然,旗人在煮祭肉时不放调料,所以特别难吃,所以汉人官员普遍的不领情,完全理解不了他们为啥要送这么难吃的东西。

最后,在新疆、蒙古等地任职还有一个特别操蛋的地方,就是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札萨克制,部族的世袭贵族掌握行政权,朝廷派驻的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和领队大臣掌握军权,并监督地方上的贵族。由于清廷给地方贵族封的爵位特别高,所以朝廷派驻的大臣在礼节上经常被人压一头。

比如哈密办事大臣是个三品官,和他搭档的哈密回王是贝勒爵位,超品;吐鲁番领队大臣是二品的官,和他搭档的吐鲁番回王是多罗郡王爵位,也是超品。朝廷的办事大臣到人家府上得先磕头请安,然后再宣布朝廷的诏令。南疆的回城基本上也都是如此,阿奇木伯克理论上是三到七品,实际上很多人都加衔到了一品,要比节制他们的参赞大臣品级高很多。

发布于 2025-02-08 16:39・IP 属地天津
月塔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