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看过程,就只是看了个结果…
对林则徐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
1840年6月,英军到达珠江口,看了看广东布防严密,于是跑去了闽浙进行袭击。
7月,定海陷落。
8月,广东方面和英军交火,广东水师和英国舰队在矾石洋海域交火,并未出现一边倒的局势,因为在林则徐等汉臣的努力下,广东水师在战前更新了一波军舰。
通常认为的矾石洋海战是这样的:

实际上广东方面双方的船只对比是这样的:


有差距,但是在林则徐等人的努力下,差距并没有闽浙那边那么大。
重点啊,下面是重点:
9月,英军迅速北上进犯天津,道光帝派出直隶总督琦善和义律交涉。琦善怂的倍儿牛逼,直接给英国方面送厚礼,请英国方面开条件,只求英军离开自己防区南下。
也就是这个阶段,历史上有了一些小分歧,有人认为处理林则徐是英国人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有人认为处理林则徐是怂蛋琦善自己琢磨的让洋人开心的方法。
但是这不重要,因为其结果就是,琦善上奏,一再强调林则徐是祸根,只要处理了林则徐,洋人就自己走了…
这个时候,道光帝充分体现了自己和他爷爷天壤之别的政治水平差距,弘历的好大孙儿旻宁就信了琦善的鬼话,让琦善带话给义律:“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察明,重治其罪。”
随即,
9月改派琦善为钦差赴广东,同时申斥林则徐“误国误民”,并且“交部,严加议处。”琦善到任后,继续哀求英军撤兵,并拒绝继续建造战船火炮。
10月,对林则徐的处理就出来了:“革职,停留广州,听候查办”
次年(1841年)1月,英军进犯珠江口,双方发生大规模交火,沙角、大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父子殉国,虎门告急,琦善拒绝派出援军,并拒绝林则徐亲赴前线的要求。
1月底,道光接到了战报,又拉出来了林则徐,“协办夷务”,但是没有啥意义了,因为琦善已经答应了割让香港…
2月,广东巡抚怡良密奏:“自琦善到粤以后,办理洋务,未经知会。忽闻传说义律已在香港出示,令民人归顺彼国。提臣移咨副将钞呈伪示,臣不胜骇异。大西洋自前明寄居澳门,相沿已久,均归中国同知、县丞管辖,议者犹以为非计。今英人竟占踞全岛,去虎门甚近,片帆可到。沿海之地,防不胜防,犯法之徒,必以为藏纳之薮,地方因之不靖,法律有所不行。更恐洋情反覆,要求不遂之时,仍以非礼相向,虽欲追悔,其何可及!圣虑周详,无远不照,何待臣鰓鰓过计。但忽闻海疆要地,外人公然主掌,天朝百姓,称为英国之民,臣实不胜愤恨。一切驾驭机宜,臣无从悉其颠末。惟上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钦奉谕旨,调集兵丁,预备进剿,并令琦善同林则徐、邓廷桢妥办,均经宣示。臣等请添募兵勇,固守虎门,防堵要隘。今英人窥伺多端,实有措手莫及之势。不敢缄默,谨以上闻。”
道光下诏对琦善“革职锁拿,查抄家产”,但是这个时候经过琦善的祸祸,战局相当不利了。
2月,英军犯虎门,关天培力战殉国,广州告急。
4月,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隆文和新任两广总督祁埙抵达广州,林则徐拿出《防御粤省六条》,奕山不许。
5月,上谕:“赏给四品卿衔,迅即驰驿赴浙江省,听候谕旨”,将林则徐调往浙江…
至此,广东战事是再无希望了。
注意啊,重点来了:
所谓流放,就是6月对林则徐的处理结果,原文如下,奇文共赏:
“前任两广总督林则徐,经朕特给钦差大臣关防,办理广东事件,继复令其实授总督,全省军务,皆其统辖。既知兵丁染习甚深,便应多方训导,勤加练习,其于夷务亦当德威并用,控驭得宜,乃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邓廷桢业经革职,林则徐着革去四品卿衔,均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即由各该处起解,以为废弛营务者戒。”
处理林则徐的理由,不是因为他“禁烟”,也不是因为他“抵抗”,是他练兵不力、没办好夷务、营务废弛…
琦善的处理:“革职锁拿,查抄家产”
奕山的处理:“斩监候,锁拿解京监禁”
在道光帝看来,割地赔款很丢人,所以找人背锅,找人撒气,所以对于这些封疆大吏和钦差的处理一定要“从重”,对于林则徐的纯粹背锅侠出气筒身份,道光是清楚的,所以琦善是“革职锁拿,查抄家产”,奕山是“斩监候,锁拿解京监禁”,林则徐只是“革职,发往伊犁效力”。
当然琦善和奕山最后都屁事儿没有,尤其是奕山,再往后的岁月中会继续走大缺大德的卖国道路。
而林则徐吧…去伊犁的路上还“留开封襄办黄河决口”…
伊犁将军又不是傻子,人家也是满洲贵族,每天看邸报的封疆大吏,皇帝的心腹,朝中有人地方有友,林大人到底咋回事儿人家心里门儿清,不就是当个背锅侠当个出气筒么,多大个事儿,咱大清国的官谁没这风险,谁没这觉悟,来咱们伊犁这就算公费旅游了,谁还真当林大人这辈子就要死伊犁了啊???等皇帝老子气儿消了,自然还要喊林大人回去发光发热的…
送野猪肉才哪儿到哪儿,伊犁将军布彦泰上疏都是说林大人老厉害了,在我们这儿开垦多少土地,修了多少水利,还推广纺车…林大人了不起啊,林大人在姆们这儿,老百姓各个感恩戴德…差不多得了皇上,可以把林大人喊回去了…
果然,结果是:
1842年11月到伊犁的林则徐,1845年就被起复,署理陕甘总督…跟伊犁将军还算邻居…1847年迁云贵总督,还加了太子太保衔…
都不傻,谁还真把他当罪犯啊…
林则徐这个人吧,绝不是很多历史只读过教科书的人想的那么简单,很多人对他的刻板印象是个“不得志的改革派”,更有甚者有林则徐在朝廷内不是很重要的刻板印象…
其实林则徐在朝廷内的影响力非常大,他属于外放官员排第一那种,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皇帝心腹之一,一个无所不能的猛人,皇帝最依仗的封疆大吏没有之一。
和林则徐同去伊犁的邓廷桢1843年就被赦免回京,道光帝和他谈话的时候说:“朕看林某才具,似胜于汝”,这个时候朝廷上下就已经知道林大人很快就要回来啦!
林则徐有多重要呢?都到咸丰年间了,林则徐依然被视作最厉害的那个人。太平天国起义,朝廷下上一致认为林大人去了青天就有了,林大人去了这事儿就摆平了。
所以林则徐作为钦差急赴广西,咸丰帝和朝野上下最担心的还不是太平天国,而是林则徐到了广西以后地方上多有掣肘,恐不能全力任事,以至于林则徐都在潮州去世了,朝中还没收到消息的时候,咸丰帝还在给林则徐封官:“并署理广西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