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个回答

林则徐被贬斥新疆时,伊犁将军为何殷勤地送野猪肉?

杂乱无章的人
261个点赞 👍

林则徐充军伊犁。

他这个“充军”与我们常听说的如水浒传中“刺配”,清朝的“充军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不同,林则徐所受的充军处罚,准确说是 :

革职遣发军台(军营)效力,亦称“遣戍”

这是对有罪官的处罚,与对平民的充军简直是天壞之别。

其中是大的区别,在军台效力时,罪官依然保留官身,只是要无条件服从军台主官,从事其分发的差使,而与披甲人为奴,身份直接改奴婢了。

《道咸宦海见闻录》作者张集馨,当直隶藩司时得罪了恭亲王的老丈人桂良,被穿小鞋革职遣发军营效力。张集馨因此被派到江北大营,听从琦善(钦差总江北军务)差遣,分派给他的依然是带兵打仗。

书中介绍琦善等老同事对他还挺客气,但他却对诸帅非常不满。

因为这些人中居然没有一个在保案中加入他的名字。

军营效力,依然保留官身,只要皇帝记得你或有人保奏,立即可复官。


复官是以罢免前为标准的,张只要保奏撤销处分,他虽未必回任直隶藩司,但回去再出任就是藩司。

林则徐革职充军前当过总督,钦差大臣,虽皇上一时生气罚他遣戍军台做苦差,但毕竟没犯什么严重的罪。

等皇上气消了,想起林则徐是办事能臣,撤销处分重新启用。

林则徐一起复大概率就是督抚,到时候再想巴结也巴结不上了!


———————————


补充:有网友指出伊犁将军是一品大品,没必要巴结林则徐。


这里大致介绍下,清官制旗汉分途,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西部各领队臣,办事大臣等,这些都是旗职。

尤其是后几个,因为清制上三旗亲贵子弟入侍卫,最多当到三十岁就要出侍卫转任其他职务

但侍卫品级太高(头等侍卫正三品),如果到地方上至少是两司(藩司臬司),另一方面上三旗侍卫没有也不可能有处理政务经验,所以最好的出路就是去当品秩高又没繁重政务的办事大臣,领队大臣。

另一方面,清官制另一特点,是旗职很少直接接触钱粮,例规收入少,所以旗职官员相对较穷。

虽然最初让侍卫出任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就是为让侍卫捞钱养家(侍卫只有俸禄,更穷),所以从清人笔记看,领队大臣这种职务多因任官者捞钱声名狼藉。

即便如此,西部这些办事大臣相比内地官员还是很穷,如XJ的两三品领队大臣捞钱上千两就能闹的物议沸腾,而内地一个七品县令,正常一年收入大约五六千两。

看清人笔记,汉官普遍认为这些外放的高品阶旗员的特点是:

无能,浅薄,贪得无厌

李星沅日记中就嘲笑上司西安将军什么小钱都要,无官体,甚至给旗员编了个难听的绰号。

反过来,旗员如达洪阿,因台W抗英颇有令名,一度被李星沅刮目相看,希望在过境时会面。但后得知达洪阿因过某驿强索三百两“台费”,即嘲笑达镇“英名翻为画饼”,不过如此。

布彦泰,正黄旗头等侍卫,以二品副都统衔以外放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直至担任伊犁将军。从未担任过与汉员协作处理实际政务的职务。

旗员的不利Buffer,布彦泰几乎点满。而旗职己当到正一品伊犁将军,如果不是内调领侍卫内大臣,他的仕途算彻底走到头了!

即便再得宠,皇帝也不太可能让其一真占着用于调剂侍卫外放的差使不走。

所以不出意外,布彦泰伊犁将军任满后因品秩太高又缺乏政务能力,只能回京任某旗都统养老。这意味着收入锐减,家计堪忧。

所以,侍卫外放旗员的,最希望的是转入正途(旗汉混同),

如伊犁将军转总督,养廉加例规收入一两万是起码的(八旗都统正经收入只有两百两)。

但将军转总督的前提,是该旗员要能与汉员搞好关系,尤其是侍卫出身不谙民情的旗员,很大程度必须依靠汉员来处理地方事务。

看李星沅,张集馨,王文韶的记载,当时旗人大员(多是总督,将军)很喜欢请手下有能力的汉员吃(猪)肉,以致于汉员背后嘲笑旗人怎么那么喜欢吃猪肉,还搞的那么复杂。

其实熟悉满俗,就知道满人一家一起吃猪肉唱太平词,是家庭祭祀的一种仪式。旗员请汉员参加自家祭祀,是表示亲近和重视之意。

好了,回到本题

布彦泰以上三旗头等侍卫外放,从领队大臣做到伊犁将军,旗员这条路走到头了。

他想转走正途,去当总督,为此希望与汉人大员们搞好关系,建立人脉。

恰此时,名满天下的汉人重臣林则徐遣戌伊犁,恰在布彦泰辖下。且罪名不重,圣意转念即可起复。

请问布彦泰此时当如何?

是尽行方便交好名士林则徐获士人垂青海内美誉?

还是公事公办把罪官林则徐横加折辱求万世骂名?



r

编辑于 2024-04-26 16:22・IP 属地上海
比较胖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