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去找了相关资料。
首先是一串数字,关于出生人口。我国自2016年放开二孩政策以来,出生人口数量一路下滑。2017年,出生人口达到1756万后开始下跌,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后,出生人口却降至1200万,2023年更是跌至902万,创历史新低。从开放二孩政策开始,其实已经能敏锐地察觉到一个讯息:愿意生孩子的人少了。再到后面开放三孩政策,意味着二孩政策已经不满足于当前的“新陈代谢”了。
其二是二孩开放后的正态预测。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不少数据机构预测,和过去相比,开放后第一年新增的出生人口至少超过200万,且未来几年出生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2016年最终只比2015年增加了131万新生人口。但那时大部分医院产科床位已经处于紧缺状态,为了迎接全面二胎,解决“建档难”和“一床难求”的问题,2016年下半年,原国家卫计委要求,在县级医院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三级医院可以将特需病房调整成普通病房增加床位,同时争取在“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从“14万名”到现在都“何去何从”,断崖式的跌落给我们敲响警钟。思考到人员问题,这帮人以后如何生存?只能转型,可入行容易转行难,关系得有,背后得有熟络的人。撇开了人的事情,深层次来讲,这门行业技术该何去何从?走这门专业的人越来越少,是否会影响到本专业的倒闭?留不下保存技术的人?一系列因素都离不开本质需求—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生孩子了。
如何促使新生人口数量出现反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降低年轻人结婚成本,主要是减少彩礼钱,改变不良风气,没有政策的推动,基本不可能;其次,降低高房价,对二孩、三孩家庭可以采取购房补贴政策,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保障房,降低买房成本,当大城市租房生活最后在三四线城市买了套房,一年还住不了几天,谁愿意过这种生活?减轻养育孩子的教育、医疗压力,降低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以促进生育率的回升。有一件很悲哀的事,是什么,我曾经很随意回答过一个提问,“你生活中最不想变化的事情是什么?”我回答“你现在辛辛苦苦攒的钱,不一定在哪天突然一夜间用光,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本来是随意一答,却好像戳中了很多人共同的痛点。这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变故,谁也无法预测,就如同当前的产科护士,到底该何去何从?我想大部分还是会选择妥协,只是旧人可以妥协,新人将不再踏足此行业。
我的一些想法,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