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个回答

能不能对于公知实行劝降政策,让他们陷入内部猜疑中,起内讧。?

星空少年小王子
48个点赞 👍

先不谈公知这个概念被污名化的问题——毕竟在这个过程中,“公知”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正如猴姆老师的回答所说,将“公知”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本身就是皇帝用金锄头的一种想象,而将“公知”视为是收外国钱的反贼,那就更是彻头彻尾的阴谋论了。

这里,就先假设“公知”指的就是被污名化后的那个概念。那么,现实中“公知”的来源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仔细区分“公知”的话,会发现“公知”内部也分很多派别。比如,有的人是逆向民族主义者,恨自己没有投胎到国外,但有的人则是民族主义者,对于外国的推崇只是想让国家发展的更好,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对自己生活处境不满,只是在借题发挥,另有些人则只是因为参加了某些活动,出于礼仪等原因为主办方说了点场面话,也有人就是觉得大众喜欢什么我就说什么,属于早期营销号……

以上只是随便写了几种,如果仔细研究的话,“公知”是可以不断细分的。在这个角度上说,“公知”的内部本就不是铁板一块,“公知”与“公知”之间互相瞧不上都很正常。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计策”让他们起内讧。把“公知”想象为一个严密庞大的组织,所有人都定期从外国拿工资、领任务,这本身就是阴谋论的想法。

至于说是否有人一部分人是拿钱了,担负对中国攻击的任务?这肯定是有的。实际上,从美国的解密文档来看,他们的确在不同国家长期资助一部分组织,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宣传某些内容。但这里又得分两方面来说,其中一部分的人和任务的确是显性的,美国相关部门的人会直接说“接下来你们要从什么角度去宣传什么什么”,但还有一部人和宣传是隐性的,比如美国的组织个什么国际活动、学术会议,然后征集论文、文章,那自然是与主办方观念、想法更贴合的更有几率入选。但在明面上,美国并没有“命令”这些人去写这些东西,它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筛选。

然而,反过来说,在那些主动参与学术会议或其他活动的人的眼里,他们其实并没有主动去做“公知”,只是因为他们的部分观点被主办方肯定,所以才有机会去参与这些活动。如果你单拿他们发言的一点作为攻击的理由,说他们的言论有问题,这可能还有点道理,但如果要上升到整个人,说他们是“公知”,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这里可以举个很好理解的例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十几年之后,今天各种欧美没有996、没有35岁危机、企业没有任何权力裁员等的言论,极大概率会被定义为新的“公知”言论——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事实。可话说回来,今天说欧美没有996、没有35岁危机之类的人,真的就一定是盼着国家不好么?能把说“欧美没有996”的人都归为一类么?

如前面所说,很多“公知”的形成,其实都有时代的烙印。比如新闻传媒领域,很多“公知”的出现,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而媒体记者是这些问题最直接的报道者。在面对这些社会负面信息的时候,再对比发达国家对此的处理方式,很多人自然会觉得中国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同时对国外也有很多滤镜,溢美之词较多。可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因为认为自己有社会责任在。

与其在这里骂过去几十年“公知”普遍出现,不如思考为什么“公知”会普遍出现,以及“公知”的言论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传播度。实际上,在过去这几十年,大众对“公知”言论的接受是有现实认知基础的。比如“德国良心下水道”为什么能广为流行?因为在头二十年,的确存在能买德国车不买日本车、能买进口车不买合资车、能买合资车不买国产车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是以当时德国、日本发达的汽车工业为基础的。德国、日本制造就是高端、精密的代表——不要说当时的老百姓认知多差,这就是他们对现实的认知。既然如此,德国能搞出这个来毫不奇怪。

而且,德国下水道的流言诞生于青岛,这是德国的租界区。客观来说,在2000年以前,中国绝大多数的省会城市,整体的审美水准、建筑质量是比不过租界区的。这里就直接拿上海做个对比。众所周知,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黄浦江为界,西侧为当年的英租界:

东侧则为东方明珠等:

虽然东方明珠等这些建筑的确更高更气派,但外滩的外国建筑整体水准放到今天也不算差。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东方明珠那些建筑基本都是1990年代之后才开始建起来的,而外滩英租界的那些建筑,却基本在19世纪就建造完成了。

也就是说,那个年代的人如果去上海,能看到的上海最气派的建筑,几乎都是租界内的建筑。而当时绝大多数的省会城市及二三线城市,整个城市都拿不出几个能跟这些租界建筑媲美的建筑,大量的地方都没有开发。在那种情况下,说那种租界区的老建筑里有备件,也的确符合了大众对于“国外的东西就是好”的想象。但也正如前面所说,也许编造“德国下水道有备件”的人是故意的,但相信并且传播这个内容的人,就一定是“公知”?

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有个朋友是苹果吹。因为他自己比较有钱,所以苹果全家桶也都是齐的。但是他为什么吹苹果?因为苹果的服务是真的没的说。他是个摄影师,经常在室外工作,设备磕碰在所难免。而他之所以选择苹果,是因为苹果的售后让他们很满意——他的iPhone、ipod都是在摔坏无法维修之后,苹果给他换了新的。当然,这个政策后来的确被国内很多人玩烂了,逼得苹果公司不得不改变政策。但至少在2000年初那个时间节点,能做到这种服务水平的企业,产品设计的又那么好、做工还非常扎实,吹一吹苹果也是人之常情。但他吹苹果,就真的只是吹企业,顺带着说一说“为啥国外企业的服务就是比中国的好”这类问题。

以我对当年某些被视为“公知”的人的了解,绝大多部分的“公知”,都只是在观念层面具有某一部分共通性,而且这种认知是基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经验,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钱。而在这种“共通性”之外,他们之中的差异性会更大。所谓“劝降公知,让公知内讧”,就如同“劝降大学生,让大学生内讧”一样——“大学生”只是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的统称,离开这个身份,学生与学生之间千差万别,根本不用你搞什么,他们内部就能根据性别、地域、职业规划、爱好等等吵个没完。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在网上也几乎不用“公知”去概括一个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公知”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污名化,我不想让其继续被污名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尽管我拉黑了很多人,但我拉黑的理由是“我不喜欢某些人的表达方式”或者“我不认同某些人的某些理念,不想再看到类似的观点”,我并不会去猜测这些人说这些话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收人钱了等等——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就事论事,一个人的观点有问题可以说观点的问题在哪儿,但是在对人完全不了解也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去揣测他人的动机和身份,是没有必要的。

当然,如果有人依然认为某些人是公知,不妨自己去尝试一下“劝降”,如果成了,那国家也会感谢你的。

发布于 2024-06-21 22:38・IP 属地北京
Zpuzzle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