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妈四年前还握着在6000点时买的股票,她一直当这些股票不存在。
化债期里的尖叫悄无声息。
首先,没必要“亏几十万的算不上炒房客”、“拿自己钱买房的没资格叫炒房”等等。
房子在咱这太复杂。
一,在土地财政驱动下,房子长期有升值预期。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让你出来卖下梁自然要张开腿。上梁把公共资源向特定土地绑定来升值来举债,下梁只能把资金跟投进去,跟上一点升值的速度好过吃贬值的落差。
二,社保和银行制度不健全、加上升值预期,房子实际上承担了大额存储和借贷的功能。
中国城镇家庭近七成资产是房产。按19年央行调查组数据,41.5%的城镇家庭有两套以上房产。
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从00年的约70%下降到20年的41.3%(姚余栋),警戒线是55%,合理区间是70%。
大病养老怎么办?所以很多人不得不把资金转为房产,房子成了普通家庭的最后底线,拿来做大病意外和养老的终极变现。
另一头,银行的融资体系不健全,从正规中小微企业融资到地下钱庄同乡会,房子长期是最硬抵押物。
这就导致大量民企大中小老板也选择拿经营利润转成房子。他们很多不是为了升值,而是为了在需要周转时有房可押。
这就导致商民两道都涌入了房地产。
三,房子成了组建家庭的核心资产。
很多人觉得这是刚需,但刚不刚还得看时代。
老美就不比了,婴儿潮那代的住房拥有率也就77.8%,千禧一代才51.5%。
日本首都圈的租房结婚比例是58.2%,单东京都的话则82%(日本At Home调查)。
自有房产其实并不是组建家庭的刚需。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里,如果能建立成熟的租赁制度和公平的公共资源分配,租房显然更合适。
冯仑19年这句话没啥毛病:“中国人买首套房的年龄平均是27岁,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平均27岁就能买得起房,在发达国家一般是37到40岁”。
可以看出,整个系统在迫使有剩余的人去提前负债、提前购房、甚至超额购房。
不能把这些人划入那种组大资金池、打信息差、钻政策空子或者干脆直接权力寻租的炒房客里,这些人不应承担道德谴责。
但他们确实超出自住需求、超出合理负债能力、并预期升值收益。客观上他们也在炒房。
上梁炒,下梁必炒。
因此炒房客里,是有大量不得不炒的普通人的。
至于为什么没声音,可能是因为成共识了。
今年一季度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4%,靠3月小升,勉强维持一个“量涨价平”;
但到4月25日,300城经营性用地的成交也下降6.4%,开始“量平价跌”。
反正今年前4个月,近七成房企都没拿地,企业那边很清楚现在是个什么鸟环境。
但就是这么个鸟环境,样本城市在今年的计划供应总面积还是去年交易量的1.7倍。为了财政流转惯性,供地还在超量。
因此民间自然会形成共识:房价还得跌。
就在我写字的这会,接了一个望京中介的电话:
我:华鼎世家那现在多少?(凯叔讲故事那个王凯以前住那,我拜访过,随口一问)
中介:哥,八万吧。
我:我擦这么抗跌?
中介:不过成交多的应该是七万。
我:那再看看。
中介:六万也是有的。
诠释了等等党的快乐。
在共识下,爆雷的爆雷老赖的老赖。承担资产损失的人出来吵已经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买盘。
很多人已经从“还得涨”、“不会跌”,转入了“悄悄降价卖然后惊吓同楼盘的业主”。
其实还有很多人会时不时在短视频上呻吟两声,“我19年买的房子跌成狗了”。但没有意义,因为已经是共识了,没有流量。
总之,杠杆狗是不值得同情的。
但大量被系统驱使加杠杆、超额负债、并预期收益的普通人,他们其实也在这锅肉糜里。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