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服输,家长该怎么引导?
- 7 个点赞 👍
现今,孩子们自出生起就能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人们的悉心照护,加之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或许在某个年龄阶段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念头,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强,进而发展成在各方面的好胜心。但有些时候,对输赢过于执着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麻烦”。家长需科学引导孩子的好胜心,首先不妨来进行更细致的溯源——
01
孩子好胜心的来源
1.父母对输赢的过度关注
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愈发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赋予孩子们追求更多的动力,还可能让家长们在无意间互相“拼娃”——
“我女儿会背诗啦!诶呀,她才3岁,没那么标准就是啦……”
“儿子!明天要比赛了!拿个奖回来哦!”
“你呀!诶……隔壁家妹妹多听话,什么时候你也像她一样让老师天天夸?”
部分孩子的好胜心正是源于父母对输赢的过度关注,比如赢了就把孩子捧上天,尽一切所能满足孩子各种要求,输了也难以掩饰失望……然而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把凡事争第一当做获得父母认同和肯定的手段,而非享受良性的竞争过程。
2.过度保护
如果父母或长辈过度保护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任何挫折和打击,总是生活在父母和家人的溺爱和肯定中,那么孩子的受挫能力就会很弱,一旦发现在学校或者社会中得不到同样的表扬和肯定,而别人得到了,TA就会不高兴、不适应甚至难以接受。
3.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部分好胜心强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过孤独、无助的情感经历,比如得过重大疾病、在家庭环境中不被重视、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受到过惊吓等,这种无意识的记忆,使得孩子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负面性与攻击性。这种情况下,孩子争胜并不一定是因为自信,反而可能是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渴望得到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注。
02
如何科学引导孩子的好胜心
结合上述原因可见,过强的好胜心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不稳定,甚至演变为“无视他人感受”“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等社交方面的问题。为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尤为重要,帮助孩子走出“好胜”的误区,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经常认可孩子的努力-
建议父母在合适的情境下尽可能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使TA明白,不是只有在战胜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认可,哪怕失败了,努力的过程也同样能得到肯定。
2.引导孩子以自己为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不要一味把“胜过别人”当作目标,而是把自己作为头号竞争对手,养成健康科学的“上进心”,换言之——“今天的我”要胜过“昨天的我”。多吃一些蔬菜、更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为家人分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都是值得为之欣喜的进步。
3.不“拼娃”-
频繁树立类似“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比较性质较强的榜样对孩子来说是不健康的心理暗示。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种行为,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存在谁比谁差,你是家里独一无二的宝贝”。
4.科学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
在生活中拒绝做孩子的“全职保姆”,在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TA创造更多照顾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学会独立处理问题、面对失败,慢慢强大内心。
5.多带孩子观看比赛-
在合适的时间带孩子观看一些比赛项目,比如体育比赛或是各种游戏等等,让孩子了解输赢是常事,不受人为控制的客观因素也对胜负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心态去享受成功,用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失败。
好胜是人类的天性,在性格、环境、爱好等诸多复杂变量的影响下,家长不能要求所有不经世事的孩子坦然接受失败。因此,我们不妨将人生中不可回避的失败看作事物的另一种发展轨迹——经历三次贬官的苏东坡、难挽罗马倾颓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决赛场上射失点球的罗伯特·巴乔……回想这些与遗憾相伴的精彩,思考“失败乃成功之母”“福祸相依”因何而成名句箴言,然后平静温柔地告诉孩子:“输了没关系、完不成也没关系,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爱你。下一次,爸爸妈妈依然会陪着你从头来过!”
发布于 2024-04-09 08:19・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