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沟子文学”能对知乎史学圈里起到了祛魅化的作用,只能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个个当法官式或者是复仇女神式的历史学家(在中国一般被称为春秋笔法)太久了,导致只会做价值判断,而不会做事实判断了,都成了H·巴特菲尔德在《历史的辉格解释·绪论》所说的:“站在过去世代的党派、纷争及事业追求之间,为失败者兴灭继绝,并打压成功者的自傲。通过他对历史的揭露与裁定,他的冷嘲热讽或道德义愤,他可以惩罚不义、补偿冤屈、奖励清白。”
第二,可能是读书太少了,或者是从不学历史理论,所以不知道H·巴特菲尔德在《历史的辉格解释·绪论》所说的:“因为我们越是高谈阔论而不是深究细问,我们就越会用论断去取代研究。如果我们没有严厉地压制我们最初的谬误,我们的历史就会变得越来越“辉格”。诚然,事实上,只要变得更概略,所有的历史必然会成比例地变得更加辉格。”。

反之,假设没有这些问题,就不要去找一堆借口去美化、合理化“沟子文学”,说什么能起到了祛魅化的作用。再者说,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把“沟子文学”神圣化。
所以说,你要把沟子文学视为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来对待,这纯粹就是造梗、玩梗、融梗等找乐子行为狂欢而已,之所以流行,正如H·巴特菲尔德在《历史的辉格解释·绪论》所说的:“人们甚至会乐于看到他以情绪化的笔触将自己的偏见传达出来,因为这样的话会使他的著作读起来增色不少,饶有兴味”。
通俗点,就是说:“乐子人甚至希望看到乐子或者是梗,因为融梗或者是有乐子会使他的著作读起来饶有趣味、开怀大笑。”
简而言之,就仅是因为这种“沟子文学”虽庸俗,但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情绪价值,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这也正是为何一些看似没有多大学术价值的通俗历史著作却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编辑于 2024-03-30 01:17・IP 属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