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有一种感觉:中国和印度要打一场。
如果用拟人化来描述或者说侧写国家性格,那么,中国是一个严肃的人,寡言少语,多数时间用来锻炼身体,乐于养育花花草草,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外圆内方。看起来懦弱,一旦动手非常狠。
而印度是一个嬉皮笑脸的人,非常乐意说话,以至于经常因为说话太多忘了说过什么。多数时间都用来和人打交道,喜欢花花草草,但更喜欢把花花草草弄到自己家里。
对中国人来说,语言的唯一作用是交换信息;对印度人来说,语言在交换信息之外更大的作用是试探对方底线以便在极限上索取利益。
中国人总想的是共赢,印度人总想的是我要。中国人想共赢的原因是历史告诉他们:不替对方考虑,对方也不会替自己考虑,最后就会变成冲突甚至战争,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印度人总想我要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历史教训,毕竟只有成文的历史才有意义,而印度在英国人到之前只有神话。
历史才能当镜子,神话只能洗脑成疯子。
这样两个人遇到一起就总是这样打交道:中国人站在上帝视角,印度人站在印度视角;中国人给印度留下了利益,而印度不给中国留利益;中国人希望楚河汉界,印度人把界河划为己有。
在中国人看来,不平等、不公平的对待对方,对方就不会满足,就会留下祸根;在印度人看来,能抢多少抢多少是实力的体现,经过实力较量的划分才是公平的。
中国人在脑海里基于实力分析出的公平,印度人不认同,印度人希望通过实践进行实力划分。
这就导致经常在两国谈判中,中方考虑印方,而印方不考虑中方。中方对印方的得寸进尺感到愤怒,而印方则把中方的主张视为实力不足。
这就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文化因素。
如果中国人早知道印度是这种文化性格,就会提前敲打印度展现实力。如果印度人早知道中国是这种文化性格,就会适可而止。
而很显然,两国的文化性格自有其深刻基础,主导了两国的外交模式,也包括彼此的相处模式。
这种文化历史惯性决定了两国相处越久,冲突爆发的能量越强。中国会对印度日复一日的侵略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希望教训一下让其老实点。而印度则会认为中国数十年如一日的软弱是因为怕了,可以找个机会拿到好处。
麦克马洪线就是一例,这些地区以及藏南在中国下辖的时候,还没印度这个国家呢,只有印度地区,“印度殖民地”这个实体消失后,反殖民的印度却要继承殖民者侵占的非法土地。
达赖喇嘛也是一例,早在印度出现千年之前西藏就是中国的了,可新生的印度居然想着兼并西藏、四川驻军。在中国人看来,这简直不可理喻,并由此迸发了巨大的愤怒:你算什么东西?
一个前殖民地国家,刚独立就去强占另外一个被欺凌国家的土地,并大肆侵略周边的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前殖民地国家,甚至吞并了锡金。可以说,印度是殖民地的身躯、殖民者的大脑,是一个穷鬼帝国主义、无赖殖民主义、乞丐霸权主义。
不丹为什么至今没同中国建交?因为不丹已经沦为了印度的殖民地。尼泊尔和中国交往也经受了印度的重重阻力甚至武力威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与印度的斗争甚至战争,是富有正义性的,是有利于南亚人民解放事业的。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俾路支解放军就是印度支持的。
中巴经济走廊和印度幻想的印欧走廊直接冲突,更和印度称霸南亚的计划冲突,也和印度削弱中国的设想冲突。给中国找事儿,削弱中巴合作项目就成了印度的发力点,反正印度隐身其后,只要花点小钱、给点情报,恐怖分子就会自己动手。
最近一些年,美国恐慌中国实力提升而恶化双边关系,又让印度看到了机会,洞朗事件正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虽说印度没占到什么便宜,但也正因为冲突规模有限,两国外交文化矛盾的能量并未释放干净,反而成为下一次冲突的火种。
或者说,中国没有强力教训,让印度还没从幻觉中醒来。
1962年的那次,印度倚仗的就是和美苏两国关系良好,现在的情况高度相似:中国和美西方矛盾日趋尖锐,而印度依然同时和美俄关系好。
从文化思想的结构性矛盾上,从国家定性发展路线上,从现实利益上,从动机机遇上,中印之间走向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不同于台湾问题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强、次强两个大国的摊牌,在中印的群山峻岭之间,就是发生点什么其他国家也难以插手。在中美台湾问题、俄乌东乌问题、阿以巴勒斯坦问题这三大全球问题之下,中印只是次要、局部的世界问题。
中国也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和高度而软化处理,但以印度的国家性格、国家战略,恐怕一直软化、被动,反而会出大问题,会把次要问题变成主要问题。毕竟印度不同于菲律宾,菲律宾是一边哆嗦一边挠中国,而印度有个硕大的肚子和一身肥膘。因而,选择机会、选择场景,对印度露一露獠牙才是将次要问题始终次要化,以便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的合适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