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评价过元朝失天下的原因:元以宽失天下。
这个宽,是放纵、松散、短视的意思。
整个元朝的上层阶级,尤其是皇权,在中央集权方面是非常薄弱的
蒙古的上层还是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来游牧名族时候的统治习惯,没有长远的政治格局,满足于立竿见影的掠夺习惯
即便是忽必烈当朝的时候,皇权也不得不向蒙古的上层贵族妥协

譬如绝无仅有的两都巡幸制度,虽然本身有忽必烈对上都这个龙兴之地的钟爱,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蒙古贵族对于大都的抵制,所以元朝的皇帝每年都要在上都和大都之间来回奔波
也正是由于这个两都巡视制度,元朝的皇帝遇刺、中毒,变得非常容易
从忽必烈驾崩至元顺帝即位这39年间,一共换了7位皇帝,譬如元英宗就是在巡视回大都途中被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叛贼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天顺帝跑到上都即位,结果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在大都发动政变称帝,随即兵入上都,杀阿速吉八。
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图帖睦尔与燕铁木儿前往迎接,毒死明宗。
其他兄弟、叔侄之间的争斗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在清朝是不可想象的,中央集权对于上层贵族的约束基本等同于没有。
整个蒙古皇家内部,还是保留着大草原游牧时候的习惯,也就是我觉得我强大了,有势力、有强兵了,我就要造反,就要搞你一下自己取而代之。
一个王朝的上层如此内耗,它怎么可能稳定?
政治上不稳定,社会经济上也同样不稳定。
历代王朝土地兼并、经济混乱、朝堂之上贪赃枉法,往往是中后期时候的事。
但是元朝一开始就这样,对于蒙古贵族的封赏毫无节制,在忽必烈时期就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集中在贵族手中,而这些贵族又完全没有治理封地的能力。
譬如忽必烈时期,当时的邢州,作为封地归属于两个蒙古贵族,他们延续了游牧民族,对于征服地区的治理方式,横征暴敛、搜刮无度,致使当地百姓纷纷逃亡,结果,原来的一万五千户的邢州城,最后只剩下五六百户人家。
这种治理方式,中央不管,也管不了,因为人家蒙古攻城略地以后从来就是杀光抢光然后就跑了,人家根本不会治。
这样的情形,经济怎么可能上升。
然后元朝又有很多骚操作,经济不是不行,国家没钱吗?于是大量发行纸币以替代金银、甚至铜币(元朝的古铜币都比别的朝代值钱,因为发行量少)。这就导致当时假币泛滥。

到了元顺帝时候,为了治理这个问题,在脱脱主持下,元朝开始变更钞法,印行新的纸钞至正交钞,脱脱还下令发行新的铜钱,至正通宝钱。但是这个至正钞实际上并没有作新的模板,他只是把以前的老的中统钞印了以后,加盖印章,然后变成了至正钞,但是它的那个兑换比例是相当于以前的兑换比例的很多倍,实际上无形中钞的本身的价值是要贬值的,最后造成的是物价飞涨,纸钞贬值,直接引发通货膨胀,老百姓甚至到了抛弃这个纸钞,以物易物的地步,所以说变钞从根本上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在用人方面,我们不说汉臣。就说元朝自己的官员。元顺帝时期的脱脱。
脱脱在整个元朝,可以算是贤相了,元顺帝之所以能上位掌权,完全是通过脱脱主导了政变除掉了当时的权臣伯颜——随便一说,这个伯颜是脱脱的伯父。

在脱脱当宰相的几年内,元朝的社会出现了暂时的稳定,甚至有中兴之势。后来脱脱患病,辞官回家五年。
此时,蒙古色目贵族依赖皇帝的赏赐,又凭借特权大肆兼并,许多民众失去了土地,生活十分困苦,加上当时天灾频仍,民变四起,到后来,仅河北一个地方就出现了盗贼三千多起,连大都附近也未能幸免,元朝统治逐渐陷入危机之中。面对这令人头疼的局面,元顺帝自然又想到了曾经帮助他解决许多问题的脱脱。至正九年,也就是1349年,在元顺帝的支持下,赋闲五年多的脱脱复出,再次开始对朝廷弊政进行改革。
脱脱复出后,采纳贾鲁恢复黄河故道的建议,于1351年四月征调大批民工,军兵开始治理黄河,到十一月完工,黄河终于回复故道,治河本身并非坏事,但治河的过程则彻底暴露了元朝统治的种种弊病,许多农民被迫成为河工苦力,并且要承担繁重的物资供应,监工的官吏还对他们大发淫威,甚至扣发口粮。
于是就爆发了著名的红巾军起义。初期在脱脱和地方军阀的攻势下,红巾军其实没占到什么便宜。至正十二年,脱脱亲率大军攻破徐州,消灭了芝麻李,至正14年,脱脱再一次发动军事攻势,征讨占据高邮的张士诚,元军主力倾巢而出,连西域、西番的军队也赶来了,大军号称百万,旌旗千里,金鼓震野,盛况前所未有,张士诚连遭惨败,已经打算投降了。
结果在这个节骨眼上,脱脱被元顺帝罢官了。元顺帝听从哈麻、雪雪兄弟的谗言,以劳师靡财的罪名剥夺了脱脱一切职务,随后又将他一贬再贬,脱脱被临阵夺职,百万大军一时溃散,这使得元廷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优势。红巾军趁势重新发展起来,溃散的元军很多都转投红巾军或张士诚这样的反元势力。

有没有一种非常无语的感觉?
这都还不算完。南方的起义还没有剿灭。元廷内部的内斗又开始了。
元顺帝与奇皇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元朝宫廷和地方势力由此分裂为两派,一派拥护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双方展开激烈政争,又分别勾结地方军阀为外援,大打出手。
虽然最后由于其他军阀的支持,元顺帝斗赢了。但是各种莫名其妙的事,让元顺帝整个人已经麻了。在身边佞幸们的鼓动下,他日益迷上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整天沉浸在大喜乐双修法与十六天魔舞带来的欢愉中。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元朝正经在位,能做出一些成绩的皇帝,真的非常少。只有头尾两个皇帝在位时间比较长,忽必烈在位34年,元顺帝在位35年,中间那7位换来换去,没有稳定的中央政权。
而最后元顺帝那35年....嗯,上面你们也看到了。
就这样,和清朝那种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王朝怎么比?
甚至你看看今天的蒙古,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结果它和美国交好。
蒙古总统访华,提出要求,免费租借天津港。做什么?卖稀土给美国。
够不够迷?
历史就是复读机。
当年大元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