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斯塔夫里亚诺斯1981年所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多国公司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些公司使拉丁美洲经济的“结构性危机”更加严重。美国公司从再投资收益中或从拉丁美洲投资者手中获得了它们在拉丁美洲投入资本的83%。多国公司也从财政拮据的所在国政府得到了非常优惠的特许权,其中包括免费场地,在一定时期内豁免纳税,并可不受限制地把利润汇回本国。由于多国公司垄断着全部纵向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因此能够压低所在国出口货物的价格,提高进口货物的价格。多国公司还利用复式清帐法减少其付给所在国和本国的税额。多国公司能够而且的确在拉丁美洲和全世界把工厂从一个国家迁到另一个国家,以利用其可以得到的最廉价的劳动力。例如,美国电子工业于1961年在墨西哥建立了第一家工厂,这是因为受到墨西哥的日工资低于美国的小时工资的吸引。到1977年,墨西哥已有193家美国电子工厂,但是,工人正在组织工会,工人的工资也在迅速增加。因此,工厂就被迁往海地等其他拉丁美洲国家,那里的最低日工资比基西哥的小时工资高不了多少,工会问题“根本不存在”。
……
国际收支逆差不可避免地导致向外国贷款和长期负债——这是拉丁美洲“结构性危机”的又一症状。外国银行渴望为负债累累的拉丁美洲各国政府提供更多的贷款,因为在国外能比在国内赚得更多的利润。1978年4月,负责美援的官员阿维拉多·L.巴尔德斯在泛美关系中心的一次讲话中详细谈到了这种债务状况已经变得多么危险。1977年,“在拉丁美洲通过国际银行和美国银行新得到的每一美元中,拉丁美洲只净得7美分”。这种状况仍极为普遍,其原因在于国际开发银行和美国政府得到拉丁美洲国家所偿还的贷款几乎与他们提供的新贷款一样多。在某些情况下,拉丁美洲国家还给美国的贷款甚至多于美国所提供的贷款,例如,在1977年,美国收回的贷款比它通过国际开发署和联合圉进出口银行向拉丁美洲提供的新贷款多1.5亿美元。巴尔德斯指出,国际开发银行的情况也是如此。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委员会的统计,拉丁美洲的外债已从1965年的100亿美元猛增到1980年的1500亿美元。
唉,市场经济,无形的大手让美国高潮!
戴维·洛克菲勒的“有利于经营的气候”也是通过美国历届政府秘密和公开干涉而获得的。著名的秘密行动包括:推翻危地马拉总统哈科沃·阿文斯(1954年)、推翻巴西的若奥·古拉特(1964年)和推翻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1973年)。其中,有关危地马拉的颠覆活动记载得最为详细,多亏斯蒂芬·施莱辛格根据《情报自由法》于1978年6月获得了1000多页的电报、备忘录和研究报告。施莱辛格发现、推翻阿文斯“是由美国政府的高级人士和联合果品公司合谋的,在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全面指挥下部署和进行的,并得到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支持”。
阿文斯固执、敏感、耽于幻想,但确切地说,他是改良派的社会主义者,而不是革命的共产党人。但是,阿文斯和阿连德一样,犯下了侵犯美国公司利益的不可饶恕的罪行。1953年,阿文斯征用了属于联合果品公司的约20万英亩的休闲土地。该公司当时控制危地马拉的香蕉出口,经营该国732英里铁路线中的580英里,垄断该国的电话电报设施,拥有该国最大的发电厂,并管理加勒比海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此外,该公司还在华盛顿雇佣了许多时书评论员,并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高级官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中包括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其律师事务所代表联合果品公司),联合果品公司大股东、助理国务卿约翰·穆尔斯·卡伯特,联合果品公司董事会成员、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亨利·卡伯特·洛奇和在阿文斯下台之后担任联合果品公司总经理的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阿连德也由于他在1970年9月当选后立即明确表示打算鼓吹和实践社会主义而使自己成为华盛顿决策者们所不能接受的人。他迅速对美国所有的铜矿、大量工业企业和2/3的银行实行国有化。
都怪改良左派触怒美爹,让无形的大手把他们推翻!还是来看看巴西的右人吧:
【巴西的若奥·古拉特因为社会主义色彩被推翻后】随后几年的实践似乎表明这些将军们设想出了一种成功的战略。1968年开始出现繁荣的景象,并一直延续到1974年。在此期间,多国公司的资本涌入巴西。1976年,希埃赉尔总统宣布:“在与国家重大利益一致的地方,外国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将会在巴西的工业模式中找到一席之地。巴西政府承认它们在引进外国资金、为国内企业界改造技术和遂渐灌输管理技能,以及在扩大出口和使出口多样化方面所起的重要媒介作用。支持这番动听讲话的是对多国公司所作的种种慷慨让步,其中包括国家津贴、免税和在实际上取缔工会。
巴西经济以国民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0%的速度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在1972年下降为17%,1973年也许降低到了12%。出口货物从1964年的14亿美元一跃而为1975年的82亿美元——11年中增长了5倍。全世界的保守派都欢呼“巴西奇迹”,认为它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一种寻求已久的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模式的资本主义模式。
我们右人真是太厉害啦!
1974年,这一“奇迹”开始渐趋消失。人们把它归咎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由于该组织提商了油价,致使巴西石油的进口价格增加了3倍,对外贸易在保持了几年的顺差之后,竟于1975年出现35亿美元的逆差。然而,经济灾难的根源要比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行动深刻得多。由于实行一种审慎的政策,人为地使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导致国内市场的购买力不足。[1]这是更为基本的原因。这种状况使得电视机、冰箱,特别是汽车等高级消费品的生产迅速增加。然而,1969年至1972年间,衣服和鞋等大众消费品的生产只增长了1%。经过7年如此畸形的经济增长之后,整个经济失去了平衡。到1974年,有限的中产阶级市场对于高档商品的需求已达到饱和点,因此,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从10%下降到4%,此后一直未能恢复到原有水平。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在1975年上升到30%,1976年上升到40%,1980年更上升到109%。
在经济衰退的背后,多国公司和外国银行的作用是同祥重要的一个因素。到1978年,巴西年出口收益的40%要用于偿付所欠的400亿美元的债务,这种百分比比一般认为可控制的安全百分比约高出一倍。多国公司还控制了主要工矿企业流动资产的40%,并保有这些企业利润的55%。利润被转移到多国公司的母国,致使巴西的财政问题更加严重。1980年,巴西出口增加了24%,但进口却增加了50%。虽力图恢复贸易收支平衡,却遭到发达国家的阻挠,因为这些国家亦苦于经济衰退,加之其本国劳工群起抗议政府输入外国的廉价商品,要求进行抵制。巴西的主要买主美国的态度尤其如此,美国财政部的部长助理C·弗雷德·伯格斯顿警告巴西-美国商会(1978年5月15日),如果巴西不停止其对出口商实行补贴的办法,美国将进行报复。他说,对巴西制造商实行出口鼓励“直接同美国的反补贴税法相冲突”,而且,长此以往,将会“危害整个贸易制度的开放性。”
到1980年,巴西负债已超过550亿美元,成为第三世界的最大债务国。在以后的5年中,分期偿还的债款总额达350亿美元。菲格雷多总统抱着绝望的心情断言,他的国家“没有为发展留下任何家底。”因此,尽管有大量外援,毋宁说坏就坏在有这外援,哪怕是拉丁美洲的巨人也依然摆脱不了依附关系的枷锁。
唉,爆了。
全完了全完了全完了全完了,市场的大手让我负债。
参考
- ^结果看到这发现,原来你也通过管制经济促发展啊。
发布于 2024-03-19 15:08・IP 属地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