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如何看待农夫山泉卷入舆论旋涡,股价连跌三日?

财新网
208个点赞 👍

我是真没想到农夫山泉会吃到互联网上一帮民粹傻子的瘪。

就拿东方树叶的包装来说吧。你猜他为啥产品名要叫东方树叶。我记得这个产品是我十几年前读小学的时候出来的,整个产品的宣传包装旨在说明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你从这个产品的名称,这个系列最开始的红茶绿茶乌龙茶的包装,这个产品的广告语(公元1267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自茶马古道转往西域。17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

包括当时每瓶瓶盖下方都有这句话(17世纪中国茶叶漂洋过海,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因其来自神秘东方,故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都看得明白,这个产品文化的用意是宣传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茶叶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不知道这群互联网民粹傻子怎么还不如十几年前的一个小学生。

而当时做瓶装纯茶赛道的,我印象里只有三得利的乌龙茶了,而且都不容易买到,只有大城市的部分超市才能买到。我甚至还记得我爸当时断言这个产品要死,因为他说习惯喝茶的自己都带着茶杯泡呢,不喝茶的也不会去买茶喝,他还觉得这个茶不好喝,和泡的茶味道相差很大,中国人普遍也没有喝冷茶的习惯。然而时间最终证明,我爸是错的。

毫无疑问,东方树叶作为国内瓶装茶饮品牌的开创者,在当时还没有像今天一样追求零卡健康,年轻人基本不喝茶,国内茶叶市场品质发展参差不齐,品控不稳定的情况下打开这条赛道,依靠自己成熟的供货体系将这款产品推向全国。

这是茶产业非常突破性的创新,因为茶叶的品控情况是十分难控制的。三得利当时为啥做的只有深烘乌龙茶?很明显和茶叶的品控脱不了干系,只有在品控不好控制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用深烘的方式将品控的参差拉回到标准化的框架中。

这个案例怎么解读,不管是商业角度的远见,创业创新,还是产品的文化理念,还是产品的营销策略,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都是正面案例。我都想不到什么黑点。

东方树叶出来的时候,远没有这么多的奶茶品牌,国内茶叶产业的商品销售和加工渠道十分单一,而且附加值低到离谱,工业化水平也很低,东方树叶可以说以一己之力为国内茶产业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深加工方向,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如今现在市面上纯茶饮料井喷式爆发,如果没有东方树叶去趟这趟水,还是这么多年前就把这个赛道这个产品线玩明白,把生产销售模式搞成熟,这条赛道哪有这么容易,以至于是个牌子现在都能做。

结果现在网上这帮傻子就开始断章取义了,仿佛出现日本两个字就像打开了什么开关一样。明明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中国产品,靠着宣传中国茶文化与世界交流融合发迹的产品,结果被披着爱国皮民粹和极端民族主义反噬,真是大乐子。


老实说农夫山泉和娃哈哈这两个品牌在我看来我的确更看好农夫山泉。理由在于从农夫山泉确实更注重产品创新,竞争力十足。我觉得评价一家企业除了营利能力外,是否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样的选择,是否能推动行业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工业水平提升和生产工艺升级更重要。从两家公司的新品推出频率,产品线的分布看,娃哈哈相对靠吃老本,基本没有什么新品。而农夫山泉的新品率之高,且很多都是开辟新赛道的产品(比如茶派,nfc系列),看得出来这家企业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至少现在看不是那种形成渠道垄断以后就坐吃山空的主。且瓶装饮料做产品创新多不容易,你就像可口可乐搞这么多新口味都是死的多,你哪怕再有渠道,市场不买账,樱桃味的可乐照样是个死。在瓶装饮料这么卷的门类里面,他市场占有率高,能做到首富是有原因的。农夫山泉在这个行业绝对是搞创新的硬主。

而如果你想靠扣帽子,查成分的方式来搞产品,搞商战,搞经营。老实说,市场不会买账,经济发展不会买账,消费者更不会买账。更搞不出技术,搞不出产品,搞不出钱。

编辑于 2024-03-07 14:50・IP 属地贵州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彼得旺仔Q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