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杨家将的故事被抛弃了,就是所有袍带书,都被影视抛弃了。 这是由至少这三个原因造成的。
1,拍摄袍带书成本太高,主要问题出在“马战”上,袍带书之所以好看,最经典的就在于其骑马披甲,手持长兵器战斗,与之相对应的各种人设。 比如 力大无穷的金锤将,忠义无双的大刀将,银枪白马的英俊小生等等。 但是“马战”这个表演形式,至今仍然是 包括大陆,港台,欧美都不太愿意碰的领域。 八十年代大陆拍了相当一批马战的影视剧,可以说还是国有制时代,舍得下血本才能拍出来。这玩 意就跟苏联的战争与和平一样,是国有制的先天优势。
这其中就包括山西电视台的 《杨家将》 但是马战戏的巅峰 是88年上映的电影《黄河大侠》马战巅峰【黄河大侠】唐末五代战争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里面尤其是计春华老师的 那个马上双手使刀的功夫。 真是还原了 袍带书中应有的场面 。
本来以为这会是“袍带书”故事影视化的标尺,但却成了巅峰和遗珠。
2,第二个问题,
李靖岩 也说了,就是不光是袍带书,四大古典书目,主要以评书为载体的故事,其实是结合当时的戏曲去设计的,戏曲啥特点? 第一,非常写意化的表达,比如骑马这个事儿,弄个马鞭就行了,千军万马的找些龙套翻跟头就行。 但是弄到写实化的影视里,这成本可海了去了, 第二,戏曲 都 是一折子一折子,一段一段的,少听一段戏,不影响其它段子的完整性,大概听下剧情梗概就行。 这就导致了 话本故事同样是 ,单独抽出一节,一段就可以是很完整的故事,但是完全连起来,你很难找到明确的主线,更不要说主线剧情三段论。而现代影视,尤其是电影,又要求独立性和完整性。这也就造成了改编的巨大难度。 比如我以前说过,你要拍水浒电影,你不能拍水浒,甚至不能拍“武松” ,而是要拍“武松之 斗杀西门庆” 因为关于武松的故事,就斗杀西门庆,就有完整的剧情,有起承转合 有矛盾有起因有高潮。
再比如拍 封神演义,你是不能拍封神的,你只能拍“黄飞虎之反五关”“四天王遇炳灵公”“杨戬伏七怪” 等等。
但是现代相当多的电影人都 很傲慢,认为电影的形式才是最好的,就喜欢胡乱缩改原作故事。 这玩意,也就漫威玩明白一点了。其实美漫和中国这些传统民间文学还是很象的。
3,香港新武侠文化的侵蚀, 实际上新武侠和影视行业是同步起来的,就象评书故事和戏曲的关系一样,所以它就非常适合 直接改影视剧, 而在商业化的市场上,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商业竞争非常不保护多样性,当故事的生态体系过于单一,整体快崩溃时,再去想发掘多样性,其实已经晚了,已经积重难返了。 这个必须 该行业 大佬,有意识的对生态多样性进行保护。才能保证细水长流 天长地久,但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哪管你这个。先抢钱,哪管以后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