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帮精力充沛、没有被现实进行所谓的「规训」和「责任绑定」、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且不太看得到未来确定性的群体,没得消遣,是个很危险的事情。
这提案的初心很明显,还是那种尽量挖掘人力价值,好享受人口红利的传统逻辑。
别玩游戏了,多搞搞学习,为以后进入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做准备,大概就是这思路。
问题是,初心真的就只有个初心,具体的配套没半点跟上。
一方面是大学教育系统,不是学生手足胼胝就能拉高的。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全员蹲图书馆就能解决的。
也就是典型的,堵了一边,却又不舍得花成本和精力把疏导做好,那走向就很不可控。
别的不说,各种历史类视频里面评论和弹幕说的虎狼之词,不就是个最好的例证么?
当年一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说的就是具有时代穿越性的统御之法。
科举制上著名的段子,「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你以为唐太宗想的是网罗天下英才么?不,不全面,不尽然。
用「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美好生活为诱饵,勾的那些有能力有心思搞事情的人都来皓首穷经的蹉跎岁月,不就稳妥了么。
说白了,就是设计一套制度,把爱惹事的年龄给消磨掉。
而当年大学之所以走上扩招之路,就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建议大学扩大招生数量。
老哥那时候说话还挺直白的,给了五个理由,其中直接就说了「企改带来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和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
本科如此,研究生更是这样。
我们国家研究生招生人数有几个峰值,一个是2003年,一个是2009年,一个是2020年。
一个对应本科扩招四年毕业以后得就业问题,一个对应08年金融风暴之后的就业问题,一个对应的是新冠肺炎带来的就业问题。
所以大学扩招有提高了整体的国民素质的考量,也有给你们这帮精力充沛的人框在校园里面老实待着的动机。
老实待着,总要有个盼头。
当年画的饼,是天之骄子。
你老老实实的听话,有了大学学历,以后就豪横了,社会地位起来了,钱钱赚的多多的,好日子在后头呢。
结果由于扩招人数太多,冲淡了品牌价值,这年头如果相亲或者找工作的时候只说自己是大学生,那的确就是没其他什么拿得出手的说辞了。
咋办?
这时候还继续加码,让大家在校园不光待着,还卷起来么?
图个啥?
卷的多了,总有越来越多的人停下来想一想,是什么导致了又痛苦又没啥未来预期的局面的。
要我说,还不如在大学里面搞欢乐教育。
游戏玩起来,运动搞起来,恋爱谈起来。
甚至我说过分一点,钟点房直接进校园,反正不是说现在生孩子才是真正的做贡献么。
什么扛起国家未来的事情,不是每个大学都能做到的,没那么多机会给每年毕业千万级别的高校毕业生扛,懂吧。
咱普通人不给自己加戏了,那代表也别给自己加戏,更别越俎代庖,帮普通人加戏。
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