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4个

吃绝户的男人找到了,声称「300多万都消费掉了」,男子的行为有「骗婚」嫌疑吗?法律上如何认定?

麦兜都行
38个点赞 👍

这件事还不需要魔法对轰,知乎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种可信度为0的劣质新闻,没有必要和对方魔法对轰。与其相信这个新闻,不如信我是樱小路露娜。而以这个新闻的程度,我甚至可以怀疑,这个新闻的原版本,是女子卷走智残男子450万钱财。(毕竟之前媒体指女保姆为男保姆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智力残疾但是可以结婚的上海小姑娘,嫁了一个外来的男孩子。结果她奶奶留给她的遗产被男方卷走跑了”,这段描述听起来是不是很具有感染力,巴不得马上把男的抓起来生啖其肉?

但是,新闻里的内容,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呢?

1.首先,我们先抓住新闻里的关键——上海普陀的傅女士今年33岁,天生有轻微智力残疾,与奶奶一起生活。而在新闻里,并未出现其他亲属的痕迹。

那么,该女士是如何做到,在父母暂定为双亡的情况下,又没有其他亲属,怎么做到还剩一个奶奶的?

而在后续新闻里,女方的亲属实际上是有露面的,

那么,女方亲属是怎么做到,在男方多次威胁“要杀掉奶奶”的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

2.新闻的主要经过是,男方逼迫奶奶卖房,然后教唆女方偷走奶奶的银行卡。

那么,在女方智残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在奶奶随身携带银行卡的情况下,偷走奶奶银行卡的?

除此之外,用洗房的理由解释,也解释不通。目前洗房的主要手段是在婚后,想方设法把对方的婚前财产变成共同财产。其中的手段是温和的,如果采用暴力手段,最后往往会无法成功。

唔姆,我们可以看看以前洗房的例子:

有位王阿姨,很早就给儿子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作为婚房。
后来,儿子找了外地的沪漂女孩,婚前看着特别通情达理,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并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女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因为居室生小孩没有办法居住要求置换婚房,并且要求在房产证上加己方名字。王阿姨为了子女好好生活,就答应了女孩的要求,卖掉婚房,买好了三居室的新房,并且加了女方的名字。但是,女方也一直没有生育的迹象。
几年后,女方要求离婚,财产分走了一大半,“洗房”成功。而王阿姨则以泪洗面,逢人就诉苦。

在这之中,洗房的手段是温和的,直到洗房成功以后,才撕下身上的面具,露出后面的真面目。

所以实际上,我们纵观这个新闻,女方和奶奶在被威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且还主动卖房,并且接受男方教唆,在自身智残的情况下偷走了奶奶随身携带的银行卡。而且在这之中,其他亲戚也忽略了之前男方的人身威胁,一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当然,像男方事发以前说自己花了所有钱,而且准备去找新老婆,事发之后光速变脸,说自己应该得到惩罚这种前后高度不一致的就不提了。因为这个新闻的可信度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唔姆,我们可以继续看看微博的数据:

唔姆,首先先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微博外赞,什么是微博内赞?

如图所示,微博的大拇指为外赞,微博的爱心为内赞。

这个公式里,很明显的是,从各项参数上看,很明显,伪造总赞数量最容易。因为外赞每条微博只能点一个,内赞可以点十几个,但正常人一般只会点3~5条评论的赞。无论是伪造有影响力的用户,还是伪造评论数量,难度均高于伪造总赞数。举个例子,伪造1000条评论需要1000个账号,但伪造1000个总赞可能只需要100,甚至更少的账号数量。

所以,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得出“内外赞理论”:

一般情况下,正常微博的内外赞比例是在5以内,一旦超过5,这条微博就有社交机器人刷赞刷流量(包含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一旦超过20,即属于大水漫灌的情况。此时也是假新闻最喜欢的情况。甚至可以粗略认定,内外赞比例超过20的情况,不是已经属于假新闻,就是正在制造假新闻。

这两条新闻的内外赞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为可信度为0。

在这基础上,还可以举一反三:为什么在新闻里存在着大量不符现实内容的情况下,依然把这个新闻发出来了呢?

唔姆,很简单的道理,这个新闻本质上说,逻辑实际上高度接近女频文,以知乎为例,这类女频文的关键是煽动情绪,所以为了煽动情绪,很多时候往往会完全忽略现实,比如女主动辄带着730+的高分考上清北什么的。所以本文逻辑也是一样的,为了凸显男方的坏,把女方和亲戚都写成任男方操控的提线木偶。

那么煽动情绪,对新闻传播有什么影响呢?

人们会注意到长篇叙事故事中的小细节,这些信号有助于形成他们对故事的看法。强调作者的资历和来源,或者文章的事实核查程度,以提高其在数字读者中的可信度。[1]

而情绪是否增强或损害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记住的信息对个人的重要性。唔姆,随着情绪唤起的增加,注意力会集中到最重要的事件特征上。这导致以牺牲外围细节为代价来增强对中心信息的记忆。这种现象,一般称之为“隧道记忆”。[2]比如这个新闻就是隧道记忆的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外围细节虽然粗糙不堪,漏洞百出,但在愤怒情绪驱动下的人群,只需要记住这个新闻的核心内容——男子吃女子绝户,卷走450万钱财即可。

而关于隧道记忆,为了加深理解,不妨可以通过一个实验验证,在该实验里,研究人员通过六张图片进行实验。

唔姆,如图所示,从上到下,分别为正面低浓度情绪、正面高浓度情绪、负面低浓度情绪、负面高浓度情绪、中性情绪的图片。在参与者观察完图片后,分别对参与者提问正常问题和带有误导性信息的问题。

结果如图所示:

结论一目了然:当参与者处于负面情绪下时,他们对于核心之外的事件,记忆能力较低。[3]

而这件新闻里面的人群可以认为是处于高度负面情绪下,所以他们往往只会记得核心事件——男子吃绝户,而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新闻已经取得了想要的效果。

综上所述,这个新闻其实还是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这个新闻漏洞百出,可信度几乎为0,但在大量煽动情绪,把男方描述得罪大恶极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量个体选择相信这种新闻,如果能把这个新闻研究透彻,也算是对未来治理假新闻打好基础了。

参考

  1. ^Funt, Danny, Gourarie, Chava, and Murtha, Jack. 2016. “The New Yorker, BuzzFeed, and the Push for Digital Credibility.”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 ^Kaplan, R. L., Van Damme, I., Levine, L. J., & Loftus, E. F. (2016). Emotion and False Memory. Emotion Review, 8(1), 8-13.
  3. ^Van Damme I., Smets K. (2014). The power of emotion versus the power of suggestion: Memory for emotional events in the misinformation paradigm. Emotion, 14, 310–320.
发布于 2024-03-02 23:38・IP 属地澳大利亚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思辩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