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扔个暴论:
这有力驳斥了中国人不生孩子是买不起房子这一错误言论。
马来西亚房子可便宜了,以吉隆坡地区为例:
60平米一套的标准廉租房,这边称人民组屋,几万到十几万。(本文所有货币,如非特别说明,均默认为马币,汇率为1马币≈1.55人民币)


档次比较一般的排屋,你把他理解为国内农村主要街道两旁的农民自建房即可,十几万到二三十万。

中等档次排屋,20-40万。

再好一点的排屋,五十万左右起步。


好一点的独栋,大几十万起。

壕一点的独栋,上百万

经济型电梯公寓,二十几万起,但这个价格对应的位置比较偏远,对应的是酒店房型,这边叫studio,含一个房间,一个厕所,一个开放式厨房。一般的套二,套三这种国内常见户型,也是要三四十万起步。位置好的话,起步价再往上浮动几十万。

豪华公寓,基本百万起步,恭喜,作为外国人,这种房子你可以买,低于150万的不行。

真富豪住的庄园,几千万马币,有价无市。

其中,马来人较多地住在前面几张图的廉租房到中档排屋里面,以及最后这种庄园里。华人比较多地住在中等排屋往上的各种房子里,极少数住最后这种。
下面给数据
收入按族群分,数据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

吉隆坡地区按岗位分,便利店店员这种基础工作,2000-3000马币,修车工厨师这种看技术的,3000-4000。公司白领,刚入职年轻人也是两三千,后面稳定在五千左右。注意,这是大众岗位,最普遍数据,如果你说某某人多少,当成特例即可。
物价方面,国际通用计价物可乐,便利店里面3块一听,私人超市2.5-3块,大超市按件买可以低至1.5块一听。吃饭的话,华人餐馆十块一份快餐,但是已经很少了,现在普遍十几块一份。如果是马来人餐馆,单价平均便宜两块左右。新鲜蔬菜水果很多是进口,波动比较大,这边有夜市,会很便宜,但是品质不行,感觉是处理货,比如一盒南非葡萄可以低至5块一盒,大概一斤,但是吃起来一言难尽。一把进口芹菜,贵的时候可以卖到8块一把,五六根吧,便宜的时候也是三块四块这样。
工业品,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数字跟国内差不多,计价单位变成马币,赚个汇率差。橡胶和塑胶制品,贵的离谱,作为原产地价格一点都不便宜,国内十几块人民币的地摊货拖鞋,这边要卖20多马币,国内淘宝30多人民币的拖鞋,这边四五十马币。
汽油倒是便宜,95的2.05块,但这是政府补贴之后的价格,不补贴的话是3块多,约合5块人民币,跟国内油价刨除各种税费的裸价一致。另,近年经济不行,政府捉襟见肘,柴油的补贴已经取消了,公务员的过节费也没了,还强行要求米面糖等基础生活物资不得涨价,限价销售,逼粮商顶着亏本卖,怨声载道。
生活必需品汽车,马来国产车方面,最便宜的新车Axia,2.2万,本质就是台奥拓,直接从日本大发公司引进的生产线,常见的Myvi 4-6万,大于奥拓小于高尔夫,Bezza 5-7万,三厢高尔夫。洋品牌方面,丰田vios本田city,八九万,卡罗拉14-15万,比亚迪海豚11-13万。注,纯进口车,低于十万的不进口,保护国产汽车工业。
数据播报完毕,下面说正经的
曾经,华人在1965年之前,是多于马来人的。
至于为什么现在萎缩成这样,表面原因看,是马来人有政策优待,华人有政策歧视,比如马来人生孩子有额外补贴,读大学有名额等等。
但是从本质上看,是生孩子这件事,对马来人和华人有不同意义。
对马来人来说,多生孩子符合教义,所以一会看到这边越是保守的马来人,生孩子越多,比如浑身黑袍的,后面可以跟五六个小孩子。这边华人说,马来人每周五做完大礼拜之后,回家就奉旨造人,未知真假不予置评。同时多生孩子反过来还有经济利益,那就是吃补贴,参考前面的收入数据,生他五六个孩子之后,甚至每个月可以多拿4000多补贴,一跃进入中产阶级。
对华人来说,生孩子更多是为了保住经济地位,所以在孩子成长中进行大量投资,用这边的说法就是重质不重量。如果孩子生多了,反而是分散家庭有限的财力,导致孩子长大后可能守不住家业。
所以生孩子这事,对马来人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华人来说是没有利的。
华人也不是不能像马来人一样多生,但这样一来,小孩成长过程就跟马来野狗子差不多了,读完高中出来啥都不知道。从来都是夷入华夏,哪有华夏入夷的?
再往深层次看,是华人的上升通道被人为限制了,比如读大学有固打制,即按人口比例分配学位,但马来人70%的人口,却分到85%以上的学位,这明显是有问题的。这也导致了,华人孩子哪怕考8个A,也有可能读不了大学,更不用说坚持中文教育的独中,并不受政府承认,读了独中那就基本上是奔着出国去的,出国又是一笔钱,所以还是回到了有利没利的问题上。
因此,华人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是必然的,跟买不买得起房子没有关系,而是跟生孩子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