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5个

为什么关于《流浪地球》的讨论,会出现“宏大叙事逐渐破产”的标签?

徐徐
99个点赞 👍

我看了一下提问者提供的评论图片,其实这一年我看知乎上关于流浪地球2的争论,好多人都把这个70亿人只抽35亿人这个话题引歪了。

对,引歪了。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设定,那就是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自然环境下,文明的道德观是不同的。

在《流浪地球》原著小说中,我记得主角的母亲就是死于地下城岩浆泄露。在当时刘慈欣还专门补充了一句:“以前,在洪水来临时,到底是该救儿子还是该救父亲,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但是现在的人看来很荒谬,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思考。”

所以年幼的主角活下来了,母亲被岩浆吞噬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三体》中的地球人,在威慑纪元时代因为舒适的环境、低国防压力和富足的生产力,地球上的人类都变成了巨婴;但是日常毁灭文明的三体人依然是那样冷酷、坚毅、顽强,甚至于学会了欺骗与谋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吐槽这几年的美国大片有问题的原因——你都有多高的科技了,你居然还是跨越几个星际来。。。。。。征粮?

皇帝的金锄头啊。

所以美国大片里面,我觉得比较好的几部片子,反而是灾难片,记录的是灾难之后人类的生态文明、道德文明重塑的过程,在末世,人类的道德和正常时代的道德肯定是不同的。

如果说原著中是“岩浆来了孩子先走”,那么在电影中就是“70亿人必须得死35亿人”。

但是电影又略去很多,这里就70亿死35亿给两个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1:叛军

人类的道德观不会有那么快的改变,在《三体》中有所表现,即在人类发现三体危机后,联合国宣布了逃亡主义违法;在地球位置暴露后?还是什么时候来着,当时欧洲进行了一次集体抽签,因此1/3的人获得了逃亡的机会;但是剩余2/3的人却又投票反对这个事情。

在《流浪地球》原著中的叛军也是类似的情况,事实上随着地球重工业飞速发展,整个地球死人是肯定的,在那种情况下诞生了飞船派、叛军等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说白了,叛军诞生的基础是大多数人的道德没有非常快速的变化,叛军的战斗意志其实是给自己找一个精神安慰,不管这玩意是飞船是“太阳爆炸是假的”还是把人的记忆上传到电脑上

实际情况2:超级集权式地球联合政府

无论是集中资源搞航空航天重工业,还是强迫全民接受70亿人必须死35亿人这个代价,都需要一个极度强大理性的政府,这个在《三体》中也有体现,那就是全人类塞到澳大利亚的时候,由于秩序混乱崩坏,“所有人都渴望一个强大的,集权的中央政府”。

不过需要提醒,理论上强权来自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那么考虑到这一点,70亿抽35亿反而不合理,更合理的是那些军事实力强大、科技实力强大、经济资源丰富的超级大国会主动毁灭其他人,那样35亿人反而都死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概率极大

两种情况都会发生,都是存在的。


所有的科幻片,在剧情上的重点应该是阐述在不同科学技术之下,人的表现。

不同的三观,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价值评估。

我一直觉得这个图片讽刺的意味是最高的,把先进的可以用于导弹制导的芯片打磨一下,充当长矛或者说箭矢的尖锐头部。

换句话说,流浪地球的那35亿人,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电影屏幕前的我们是不一样的。

你指责电影的这些人道德观有问题,无异于问晋惠帝说:“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编辑于 2024-02-12 11:09・IP 属地山西
KK 小小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