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这个事儿捋得大致差不多了,简单复盘下。
先说结论:整件事情涉及6方利益,客观上说,其中5方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身为吃瓜群众,你的心态如何,基本上也取决于你站在哪一方的立场。
当然,大部分人都是不开心的,因为受损方占比很大。
复盘如下——
1 三生万物
事情的起源,现在说是主办方公司的高层,与迈阿密国际俱乐部的高层贝克汉姆有私交。主办方就想,不如把球队请来,踢场友谊赛,卖票卖直播权等等。
动机很简单,主办方想整个商业活动赚钱。俱乐部的想法更是套路:反正赛季间歇也是要踢商业友谊赛的,多一场更好,只要安排得开。
谁还跟钱过不去呢?双方都是企业。
俱乐部在这段时间安排的不仅是香港友谊赛,而是18天6场,前有沙特利雅得,后有日本神户,满世界飞,行程极为紧凑。
接下来有请第三方出场,是梅西自己的商业团队。
球星自己有团队,这再正常不过。就像大牌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梅西的情况就更加极端,他的个人商业价值是远超迈阿密国际俱乐部的。
他的团队我们也姑且称为“工作室”好了,方便理解。
工作室,也就是第三方的出现,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毕竟,友谊赛这种商业活动和演唱会一样,搭台子时是要考虑周全的。
2 店与客
拿我家乡球队举例子,天津津门虎,队里没有任何大牌球星,外援身价据说也就是10万欧的级别。如果邀请这样的球队打友谊赛,只要搞定俱乐部就行了。当然,这比赛的商业价值也就很有限。
如果是有大牌球星的球队,比如利雅得胜利、巴黎圣日耳曼之类,那么光搞定球队是不够的,主办方必须要搞定球星本人才可以。
用饭圈的话说,没几个人是粉你组合(球队)的,都是明星的单推,组合也是在蹭我家哥哥的流量。
用当下流行的话说,比赛是那盘饺子,球星才是那碟醋。
所以站在工作室的角度,这笔钱我是当赚的,你们谈的时候不带上我,还要用我的资源赚钱,我是受了损失的,我是不干的。
现在看来,主办方和梅西团队就没啥接触。
这里面的原因目前有几种说法。我觉得比较保真的一种,是主办方本身是新手,不太懂搞友谊赛的弯弯绕,而俱乐部大概率也不太想分钱给工作室,也就一直忽悠主办方:你们搞定我就行,球员还不得听我俱乐部的?
在稍早的比赛,沙特阿拉伯利雅得那站,梅西已经在跟俱乐部闹别扭,不想上场了。按圈内人王涛的说法,俱乐部使用了一些“非常规手段”才逼着梅西上去踢了一会儿。
也就是说,在来香港之前,俱乐部和工作室双方已经闹得不愉快了,是带着火气来的。工作室和梅西本人都觉得自己吃亏了。
换做演唱会的场合,如果每场商演都可以绕过工作室,直接蹭明星的流量,逼着明星登台,那明星必然是要翻脸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所谓明星耍大牌的新闻,其实真相大体如此。
演出方用歌迷绑架歌星,亏着钱也得上台演,不然就一顶耍大牌的帽子扣上去。这种现象在世纪交接那几年屡见不鲜。
为啥近些年这种事少了?因为商业模式变了,明星可以直接从粉丝手里收钱了,直接跟粉丝沟通了,也就是toC的比重更大了,toB的部分没那么强势了。
我是没想到,足球圈子今天还在玩20年前演艺圈的老一套。
3 第四方
接下来说第四方,客观上让事情再复杂了一份的——港府。
港府本来跟球赛没关系,但这几年他们有个事儿要重点办,就是跟年轻人搞好关系。
原因是啥不用我多说,有点脑子都懂。
搞好关系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文娱体育这些领域多帮忙。
于是,听说梅西来了,港府掏出一笔赞助费,要主办方把事情搞得漂漂亮亮的。
整理目前看到的消息,赞助这件事港府是跟主办方谈的,而不是拉着俱乐部一起谈,更没有工作室的事儿。
这也没毛病,港府没必要掺和那么深。赞助给到主办方,剩下的事理应主办方去搞定。
但从事情的发展来看,主办方显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如果要俱乐部参加比赛之外的活动,说白了,是另外的价钱。
很可能,主办方不想再多出钱,自己拿到港府的赞助就完事儿了。
于是俱乐部也不开心了:没跟我商量的事,凭啥要我参加?
其结果,就是机场欢迎仪式上整支球队的集体离场。
4 法人与人
第五方是谁呢?自然是花了大价钱,请了假,远道而来的球迷。
球迷是主要受害者,之一。
最讨厌的地方,是明明白白受了害,却不清楚害了自己的到底是谁。
一般人谁知道上面这一大堆啰里吧嗦的弯弯绕啊!老子就是来追个星,看个球,咋就那么难!
之所以是“之一”,因为整个事件还有另一个主要受害者,就是第三方的核心部分——梅西本人。
说白了,组织的行为都是纯利益导向,以达成组织目标为宗旨,符合经济学定义的经济人模式,或者说,法人模式。
但自然人不这样,球迷和梅西都是自然人,都讲感情。法人的痛,是利益受损的痛;自然人的痛,是精神与肉体的痛。
客观说,没有梅西,这几方能凑成这个局么?
可是,梅西自己的利益,又靠谁来保证呢?
这就是演出方用歌迷绑架歌星屡屡奏效的原因,是法人用一群自然人绑架一个自然人的经典套路。
有些明星硬着头皮上了,有些明星头铁着就是不上。
然后被扣耍大牌的帽子。
共情谁,取决于你站在谁的立场。所以,觉得梅西不低头是纯爷们儿的,觉得梅西无论如何都要给球迷一个交代的,都有道理,只是你们各自的立场不同罢了。
5 总结损失
那么,以上5方,受损失的都有谁呢?
A主办者
B俱乐部
C梅西团队
D港府
E球迷
答案显而易见:ABCDE。全部。
事情办砸了,主办方等于向全世界宣告了自己在主办大型活动方面的低能,这种生意以后还怎么做?
迈阿密国际俱乐部严重损失了商业信誉,以后的友谊赛恐怕没那么好搞了,就连贝克汉姆的个人名誉也受到了影响。
梅西这边不说了,都被骂成啥样了,直接得罪10好几亿人。
港府的赞助实际上等于给了主办方一个官方背书,搞砸了不仅是面上无光,更得给民众一个交代,这就是为啥霍少带头骂。
球迷的损失,唉,我只能说幸好我不是梅西的球迷,否则这个年过得多少有些堵心……
那么,责任是谁的呢?
我认为,在没有其他信息做补充的前提下,到此为止,主办方和俱乐部是主要责任方。
主办方想独吞港府的赞助,俱乐部想独吞出场费,都太贪婪了。
如果以上信息属实,他们是该吃官司的。
6 第六方
第六方是谁?
是媒体。
这个事件对媒体来说,是难得的好材料。
敞开了骂,敞开了喷,难得不用开评论删选的大流量话题。
媒体是有竞争的,竞争是要卷的,卷是要叠甲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梅西在日本的新闻,梅西跟牛郎合影的新闻,梅西戴小白帽的旧闻,阿根廷政坛八竿子打不着的新闻,还有些我找不到可靠信息源但依然满天飞的疑似假新闻,比如中国足协宣布了啥,删除了啥,等等。
这一大堆的东西,其实都是钝角信息,都和香港友谊赛无关,都是媒体在叠甲。
赚波流量,开心过年。
唯一的赢家。
但是,请不要说他们是学新闻的,新闻学可不教怎么玩儿流量。
似乎我干的才更像是新闻学出身该干的事儿,原原本本还原客观真相,有几就说几,推测与分析的部分也提前说清楚。
而不是干靠煽动赚流量的活计。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