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在东北地区发生的杀母案。那个案件的起因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平时沉迷游戏,屡屡逃课,父母为了管束她,将其送到了戒网瘾学校。这个孩子为了早日离开戒网瘾的学校,一开始表现的还不错,后来也的确离开了那里。但不久之后,又与母亲起了冲突,于是将母亲绑了起来,用晾衣架等东西抽打,持续了大概一天时间,期间也没有给母亲饭吃。等到后来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母亲也已经死了。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其实这样的杀害父母的案件并不少。吴谢宇能获得如此大的关注,最主要也还是其北大学生的身份与杀母嫌疑人这个身份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但追根溯源的话,其实能否考上北大与父母教育的成功与否并无直接联系。因为在现实中,考普通985的确是可以靠堆资源堆出来的,但是考上清北——也就是差不多要考到同龄人中的前1%乃至1‰,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习和考试方面的天分。这也不是靠教育可以教育出来的。
如果不把吴谢宇上北大看作是“教育成功”的标志,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拿开成绩这个评判标准之后,还有什么可以作为教育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志?
今天谈到教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者说默认的就是学校教育,并且很多人会把所有的教育任务都推给学校。但实际上学校的主要工作还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成绩的评判维度也过于单一。与此同时,一个人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比如,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同学里就有一些本校教职工的子女。他们之所以能考上我们那所大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作为教职工子女,一直上的都是我们大学的附小、附中——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那还是全省最好的几所中小学之一。
可在大学里,我发现这些从小读名校的教职工子女,大多数并未展现出如其他人期待的那种素质。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说人品还算是低劣。反之,无论是在身边的亲戚还是自己在去国内其他地方拍摄作品和社会调研的过程中,我也见到了很多虽然家境一般甚至很差,但父母和孩子都乐观开朗、待人友善的情况。这些人因为生活在那些相对落后和偏远的地方,或许努力一生都达不到我那些同学的起点,但我依然认为这些家庭的教育远比那些教授的家庭好得多。
“高考筛选的不是人渣,而是学渣”,与其说名校毕业生的犯罪率低是因为学校教育起到了多大作用,不如说是学校本身起到了作用。我之前在《中国青年研究》上也看到过一篇论文,其中对我国过去二三十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计算各项参数后,作者认为与青少年犯罪率正相关性最大的一项数据是高中入学率。这也就是说,很多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小学、初中毕业之后就被直接扔到了社会中,此时他们只有十四五岁,心智远未成熟,极容易收到各种因素的蛊惑而走向违法犯罪道路。而高中教育虽然只延续了三年,却能让青少年完成成年,且更少收到社会不利因素的干扰。
关于大学毕业生的犯罪率是否比高中毕业生更低,我没有看到后续的研究数据,但我猜大概率是有可能的。基本上到了大学毕业后,二十二三岁的年纪对社会的理解会比十四五岁高出了一截。因此,大学生以及名校毕业生的犯罪率更低,更大概率也是因为学校本身创造的环境。
说回到吴谢宇本身,在我国少杀慎杀的大环境之下,吴谢宇能被判处死刑,是因为其弑母、潜逃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性质可以说极为恶劣。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知乎上,学历崇拜的风气都还不小,名校学生也总是容易被赋予各种光环。这种光环不仅体现在智商与人品层面,还贯穿到了学业、职业规划等各种层面。但当一个人真到了一定年龄且与名校毕业生接触较多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名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固然有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别,但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无太大区别——说到底,大家都是从小到大在学校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面对的环境基本差不多,养成的心理模式基本也差不多。普通学校学生的迷茫、困顿、抑郁焦虑等等,名校学生一样是有的,只不过会有所差异(比如普通学校学生纠结的是要不要考211的研究,而名校学生纠结的则是保本校的研究生还是出国留学)。
诚然,当下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学习成绩较好意味着可能去好的学校、获得较好的工作。但是,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多取决于学校,而生活本身也并不是只有成绩。我前面提到的亲戚以及认识的人的孩子里,有很多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心态极佳,工作收入一般(也有收入不错的)但对生活非常乐观,遇到挫折也很容易化解。反而是很多名校的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还会因为毕业后的求职、工作、收入等问题,将自己陷入长期的内耗之中,无论是收入还是个人的生活状态都要比那些普通人差很多、
让孩子健康生活——既包括身体也包括心理——远比鸡娃重要得多。但在如今的社会情绪下,越来越高强度的鸡娃,可能会导致这样的恶性案件变得更多——在这方面,隔壁的日本和韩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知未来某天,吴谢宇的案子是否会被改编为影视剧。如果可能,希望能拍出来,也算是对鸡娃时代的一点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