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培石是自然界已知最富集铈的硅酸盐矿物,也是我国科研团队在自然界中发现并经由国际矿物学会正式批准的第三个硅铈石超族新矿物。三个硅铈石超族新矿物分别为:太平石、嫦娥石、倪培石。倪培石的发现,反映了中国矿物学研究的精细化,是国内稀土矿物学研究进步的成果。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固态化合物,具有特定的组成与微观结构。应当注意,近几年批准的新矿物普遍具有微观性,罕见性,偶发性,隐蔽性的至少一种特征。所以每年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批准的新矿物往往屈指可数。
所述微观性,是指新矿物多是尺寸微小的。先前发现与倪培石同超族的嫦娥石,就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嫦五月壤发现的嫦娥石粒径约10微米,最大才有30微米,只能用高倍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识别观察。倪培石标本粒径比嫦娥石大一些,平均有几百微米,但也需要放大观察。
所述罕见性,是指新矿物多是罕见的,可能仅赋存于特殊的岩石,而不是随处可寻。这可能是美苏月壤未发现嫦娥石的原因之一。
所述偶发性,是指新矿物往往需要极端的温压条件或特殊的化学条件形成,而不是所有地质体都能形成的。倪培石采样区域为稀土矿床,嫦娥五号采样区域临近月球上最年轻的地质体之一,这些地质体本身在年代学与岩浆演化方面足够特殊。又例如近些年地大北京的李国武老师团队发现的东川石族矿物,石匠山石,李氏钨矿等,本身就在特定的几个多金属矿床附近发现——这些新矿物产地非常局限,并且发现新矿物的矿床都是具有强烈地球化学异常的地质体。
所述隐蔽性,是指新矿物可能是已知矿物大族的罕见端元,或与已知矿物间互为类质同象或同质多象,容易与已知矿物混淆而不易发现。以与倪培石同族的嫦娥石为例,嫦娥石成分或结构与磷灰石、白磷钙矿、陨磷钙钠石等磷酸盐矿物近似,所以在嫦娥五号样品返回之前,可能因为过去的研究人员把现在识别为嫦娥石的矿物与这些已知矿物混淆,而错过了美苏月壤与月球陨石中的嫦娥石。实际上,其他研究嫦娥五号样品的团队也曾经把嫦娥石当成“富钇白磷钙矿”。
另外,确实存在自古以来可以认识某种矿物,但是未能有效鉴定的实例。例如绿泥间蜡石是青田石“蓝星”这一自古以来就有应用的印章石品种里面蓝色斑点的主要矿物相之一。而1982年的光谱库不能识别青田石“蓝星”的一些矿物相,直到1988年才通过现代矿物学研究手段,成功地对未知相进行系统的矿物学鉴定,从而确认其与当时已知矿物的不同,并认定为新矿物。
近几年发现新矿物的热点方向,主要包括三稀矿床,超高品位金属矿床,高分异岩浆岩,超高压变质带,陨石及陨击岩石,地球以外物质,宝石包裹体等。
新矿物的命名主要依据人名、地名,或者根据矿物成分、结构、物化性质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