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后,姥爷家因为在大路边上,为了躲鬼子全村都跑了。可是姥姥刚生下二姨,跑不了,就只好把8岁的大舅留下照顾姥姥,其他人都跑山里去了。等不打仗了,全村回来时,姥姥和大舅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姥姥早就没了奶水,刚生下来的二姨也已经饿死了。
这个二姨死了好几年后,我妈才出生。所以要说有感情肯定谈不上。几十年里,我妈也只跟我提了一次这件事。
我问过大舅,他有印象。不过他刻意提到日本兵给了他糖吃,那是他第一次吃糖,所以印象深刻。
其实,中日2000年间也只打过五次,唐朝、明朝和抗日战争,我们都赢了,甲午和八国联军输了,总分三比二。这比我们和西域、草原、朝鲜、越南之间打的少多了,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在对日态度上,我不是一个极端的人。我总觉得中日既然注定是邻居,那么一个对中国友好的日本好过一个对中国不友好的日本;一个中日合作的局面好过一个中日对抗的局面。而且随着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中日关系早晚会向我希望的方向改变的。
然而,每次提到那段历史时,我的眼前总是时不时出现幻觉,好像看到年轻的姥姥怀里的那个奄奄一息,并最终回归天国的小女孩。她本该拥有的一生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甚至没来得及有一个名字。不知道官方所说的2300万牺牲同胞里,是不是包括她。大概不包括吧。
如今,我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我准备找个机会和他说一下这个小女孩,在一个略显随意的时候,不能显得太郑重其事。就说一次。至于他是什么反映,以后会不会再和他的孩子提这件事,我就不管了。
那个没有名字的小女孩,过了快100年了,还有人记得她,这也算是一种不朽了吧?
杂七杂八的说了这么多,回到问题:仇日情绪大概就是因为一种不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