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知乎“被迫”看到的,于是去b站扫了一眼。不出所料的,几乎当前网络的所有舆论“节奏”都能让我在对事情本身产生出评价,甚至在了解事情经过之前先对“广大网友”近乎病理化的偏执的应激反应感到厌恶
忍着厌恶的情绪大概看了一下,先说我对事情本身的观点:我看来任何在一个人的上千场直播(平均每场直播有三四个小时)中挑出两三分钟,并站在小圈子的立场上指责其言论不当的行为——无关这种行为所涉及的圈子是大是小,所批判的内容是好是坏,所持的立场是高尚或低俗——都是一种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自寻烦恼还拉着正反方一堆人一块烦恼的毫无意义的东西(不少人甚至都不止于“自寻烦恼”,他们从对面说的A中脑补出B,再通过B产生出令自己恼羞成怒的C,并在网络上将矛头对准说出A的人,发泄自己的怨气,实则上演的是自己的左右脑互搏)
要是一个人发了一个视频或动态专门讨论特摄,对于这个人的观点可能还有评价的意义,但认为一个人在直播中,在不断的交流和讲话中,都必须保持不与观众的观点和立场发生分歧,不冒犯任何亚文化小圈子,讲话必须时刻保持观点的“客观”,中庸,和稀泥,否则就是缺乏“职业素养”,就是对观众的背叛,这样的舆论环境多少有点过于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了。
毕竟如果说亚文化有什么所谓的“初心”的话,那大概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吧,但这种多元性现在仿佛成了一个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圈子”,如果说在反乌托邦故事中管控言论的只有一个“老大哥”的话,那在这里仿佛变成了“老大哥们”,对所有“圈子”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尊重,随时随地都要作为“圈外人”不发表任何看法——其实对于“圈内人”来说,虽然嘴上说着不让“圈外人”对不了解的事物发表看法,但若是有“圈外人”对自己“圈子”里的事物并不了解还一味的赞扬,大概就不算是“发表看法”了,只有那些令他们敏感的神经感到冒犯的东西才叫“看法”。
但这种“老大哥们”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设想,终归还是近似于一种“滑坡谬误”,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在这种“不可能”的背后,是更令人难以容忍的现实,这种现实就是虽然同为亚文化不同兴趣爱好的“圈子”中人,虽然好像一个个口头上认可不同“圈子”都应互相尊重的平等,但实际上却都觉得只有自己的“圈子”是可以“抱团”出警的“老大哥”,其他“圈子”都是要时刻小心不敢冒犯到这群“黑帮大哥”的,于是也自然不可能出现所有“圈子”都平等,都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实,也更不可能出现令人毛骨悚然的“老大哥们”时刻。
由此对我以上的观点便有了如下几种常见反驳,以凸显自己“小圈子”的优越性(并举例一些在知乎,B站逛了几分钟找出的“典型”)
一种是聚众抱团,以强调自己的圈子人多势众。好像你得罪了其他足够小的“圈子”没事,但得罪到我们“大圈子”头上,就得让你吃点儿苦头。但可惜这种行为不过还是“老大哥”执行管控时那种“抓大放小”的延伸,最后搞的不是人人自危,就是鸡飞狗跳。
另一种则是标榜自己的“正常”,展示自己比起其他“圈子”其实是个“好圈子”,是有内涵的,脱离低级趣味的,正能量的,引人向善的,崇尚光明的……那反对他们的自然也就成了低俗的,三观不正的,使人堕落的,朝向黑暗的“坏”东西。他们成功把诸多亚文化毫不掩饰的排出三六九等,并十分自信的认为自己的“圈子”比较高级(随之自己这个人也可以根着“圈子”一块变高级点)

而把这一行为推到极致的便是从蛛丝马迹中大搞“连坐”关系,给自己“认大爹”。最典型的“找爹”方式就是找一些同样也喜欢他们“圈子”所喜爱文化的“大佬”,就好像一根撬棍可以撬动地球那样,通过他们与“大佬”共同的爱好这一连接点,就可以把“大佬”身上的光环,荣誉,社会关系网络通通撬到自己的“圈子”身上。只可惜,在现实中从来没有一根撬棍真撬动了地球,撬棍撬地球只不过是学者想象中理想的理论模型罢了,就像现实中hanser再怎么锐评特摄,也不会影响那些在现实中与她认识的喜爱特摄的“大佬”与她的关系,也不会让那些喜爱特摄的“大佬”知道你们这些特摄文化的“卫道士”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说不定还会私下和她一块吐糟自己在特摄圈见到的“特摄粉”的丑态呢(真有人认为这种无关紧要的事,能影响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够可笑了)



还有一种则是圈定自己“圈子”的“领土”,主播在其他平台锐评特摄没事,但在b站就行不通了,因为b站是我们“亚文化”的地盘,主播是我们亚文化的up主。好像在这帮人的脑子里还幻想着网络中存在一种“领地”,还存在一种作为共同体的“泛ACG”文化,但稍微对亚文化有点儿了解,就不难知道这些acg圈子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分歧,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根本不能相容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误解,亚文化中要能找到作为主流的总体那也就谈不上亚文化了。这件事也不过是亚文化内部的喜闻乐见的冲突罢了,何必上升到对幻想出的整体的背叛呢?这种动则划“领地”言“背叛”的人真的在亚文化的环境中生长过吗?

本来存在分歧,然后再互相攻伐,误解,最后双方都气急败坏召唤铁拳,一块儿被铁拳各打50大板,消停几个月“记吃不记打”再来一次,这似乎都成了近些年来亚文化的常态。
讲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想为亚文化网络圈子提点充满美好愿望的带有建设性的想法:在我看来当今亚文化烂成这个样子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亚文化群体缺乏自己作为亚文化受众的文化意识
比较典型的便是下面这种观点:

你看,明明冒犯的是自己热爱的“小圈子”,却非要说成“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小圈子”别人要先认真了解才能评价(而且还必须得出正面的评价,否则就是不够了解);而对于其他的“圈子”,则真把他们看作“小圈子”而不再是“大多数”,而既然不是“大多数”那便“没有精力也没有义务去了解”。这是一副何等“老大哥”的做派啊!
明明自己是小众文化,却因为“圈子”的抱团取暖,把自己当成大多数,这便是最典型的“亚文化”文化意识的缺失,是无法认清自己在当前文化体系中的位置的表现。
于是便只看得见别人的偏见,而看不见自己坚持自己的亚文化爱好的偏见,并且还习惯性的以拥有偏见为耻,以拥抱主流(或所谓“客观中立”)为荣——这难道不才是对亚文化最大的背叛吗?
亚文化之所以为亚文化,不同“圈子”之间差异巨大,不同“圈子”之间所热爱的东西,所认可的观念相互对立,分歧。而这时认识到我们之间的分歧是偏见对偏见,小众对小众,偏执对偏执,并且发自真心的认可这种偏见、小众和偏执所具有的超出于主流文化的价值,接受并坚持自己的偏见、小众和偏执,这便是具有亚文化的文化意识的体现。
在这种文化意识下,我们一方面可以永远坚持我们热爱的东西,可以永远对那些不兼容我们的热爱的其他亚文化保持隔阂的姿态,但又随时能意识到这种隔阂并非对方单方面的偏见,我所拥有的同样是一种偏见,是我所珍爱的偏见——所以我愿意用这种偏见对偏见的姿态,与其他的偏见永远保持隔阂,而不会为了攻伐其他的偏见,损害我所珍爱的东西,不会将我的偏见伪装成普遍的主流,伪装成大众的,迎合主流的,三观正的,有格局的东西,不会硬把对得罪某一“圈子”中一部分成员的问题装成得罪众人的,背叛观众的,甚至是“德不配位”的,三观不正的,素质低下的问题,不要为了给人定罪六经注我,乱唱高调。
所以,最后我的意见是,特摄圈的“广大网友”当然可以永远保持自己对特摄“幼稚”这一观点的反驳姿态,但这种反驳只应是明确自己所拥有的文化意识后,站在正确位置上的反驳,而不应是其他以相互“攻伐”为目的的反驳。
反驳是为坚持自己的热爱,至于冲突本身,喜欢特摄的自然会喜欢它,喜欢hanser的自然也不会讨厌她,认为两者不冲突都喜欢的不受影响,认为两者只能选其一的自己会做出选择……亚文化内部自己可以用脚投票的事,不择手断的“攻伐”又有什么意义的呢?
昨天晚上看了一下hanser在自己账号评论底下的回应,我觉得写的挺好,其实非常温和的表明了一些我在这个回答里想说但没有说清楚的事,所以这里再补充两句
先把hanser的回应放出来

我发现在网络中对此事各方无所不用其极的“攻伐”中,似乎很少有人思考她这段话在表达什么,或者说在当今网络上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丧失了对现实的分析能力,丧失了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更丧失了从话语中捕捉对方观点,思想和立场的能力
其实这段回应恰恰体现了hanser这个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与各种亚文化群体中混迹多年的“老二次元”和当今这些活在“赛博攻防战”中自以为身经百炼,自以为冲浪高手,一腔热血,义愤填膺的“小年轻”们在思考事情的逻辑上的差别
这群“小年轻”对hanser直播时的“锐评”的近乎本能的第一反应和指责便是认为hanser作为一个“老二次元”应该知道那些“圈外人”对自己所在的亚文化“圈子”是抱有怎样的“刻板印象”,那既然她知道这些,为什么还要用相似的“刻板印象”来评价别的亚文化“圈子”呢?
但hanser在这个回应里表明的也很清楚,她所接触的“圈外人”同样对他的爱好有极多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刻板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她在现实中也并不会因为“圈外人”的“刻板印象”而感受到恶意——既然你是“亚文化”,那你就拥有不同于外部主流的自己的“小众圈子”,那这种文化的“亚”性恰恰就是以圈外人的“刻板印象”为基础而存在的,恰恰是这种圈内圈外的“视差”,使你所热爱的文化成为你所热爱的文化,你所热爱的文化的独特性和这种文化所受的“刻板印象”不过是一体两面,所以力图消除“刻板印象”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而这种印象一旦被消除,同时也便意味着你所热爱的文化本身的消亡和“被(主流)收编”——因此只要这种“刻板印象”不是对某一亚文化群体的恶意攻击,那这种“刻板印象” 就是像你的屋内和屋外不一样,你的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不一样相似,是你的“圈子”内和“圈子”外不一样的很自然的产物,是跟呼吸一样正常的事。所以hanser这里没有为她的“刻板印象”本身道歉,她承认自己拥有“刻板印象”,承认跟你们不在一个“圈子”,但同时也声明自己的“刻板印象”是不带有主观恶意的攻击性的,但如果有人从她的话中感受到了“恶意”,那她对自己表达的不当进行道歉
以上,就是我对hanser这段回应的“翻译”,我之所以要在刻意的费这么多笔墨“翻译”一下,正是因为我发现网上很多人没有从这段回应中看出hanser到底是怎样的观点和立场,没看出她到底是在什么方面进行的道歉。
这样的“道歉”,对于那些有意见的“特摄粉”来说当然是不满意的(其实也没人知道什么样的道歉是他们满意的),但里面所包含的观点跟我昨天回答中的观点是互补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昨天晚上看到这个回应,坚持要在今天中午在原有的回答上进行补充的原因。
所以说hanser不愧是国内二次元亚文化圈子的“元老”级人物,虽然上面我所为她“翻译”出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她主观上所认识到的,但也正如上面所说多年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亚文化中的混迹使她不自觉的拥有了一种本能的对于自己作为亚文化爱好者的文化意识,而现在网上的“小年轻”没有经历过真正现实的拷打,要诞生出这种符合自己在文化体系中定位的文化意识大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