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以前随便看,现在不太好找了。
《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个美籍华裔写的,其中有一篇“氢弹的秘密”
讲的是,在美国研制出氢弹的时期,一个美国物理爱好者,通过报纸、刊物、论文等渠道,总结出了氢弹的制造原理与工艺,差不多就是一份制造说明书,把关键环节都给囊括了。
然后他就给一份报纸投稿了,要发表这篇“说明书”。
氢弹刚研制成功,国之重器、大杀器、绝密,反正你用多严重的词汇来形容它都不过份
按咱们的观点,别说发表,定他个泄露国家机密罪妥妥的吧,美奸、1450啥的得配齐吧
确实,把美国各部门给吓坏了,连总统都惊动了,要求他不能发表,并动用各种手段阻挠发表。
对,我没说错,是“要求”,不是强制,也没把他控制起来,也没责令报社不许发表,因为他有言论自由的权力,报社有新闻自由的权力。
此人写这份“说明书”的一切信息来源皆公开、合法,谁都拿他没辙,虽然泄露氢弹的秘密危害国家安全。
各部门行动起来了,与之对抗的律法界、民众也行动起来了,一方要维护国家安全,一方要捍卫言论自由。
一场较量就此展开,闹得沸沸扬扬,过程一波三折,各部门拿出各种保密规定、条约,律法界则坚持宪法的相关内容。
至此已经颠覆我的三观了,这么大的秘密,危害这么大的事件,竟然还需要论战?
结果更颠覆我的三观,各部门输了,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字不改的发表了。
故事最后美国人对这件事有个总结,大意是,氢弹的秘密虽然关涉国家安全,但如果不能保证言论自由,那这个国家死不足惜。
看完这个故事,再听到美国言论自由虚伪的论调,我只会微微一笑。
谁生活在信息茧房中?美国人肯定不在其中。
我从一开始就坚定的支持乌克兰,至于我这“乌粉”在不在信息茧房中,我觉得不在,因为我知道“茧”的存在,所以把“茧”当反向指标看,“茧”说越打越有钱,那我就认为财力要枯竭了。
在这种反向操作下,我这一个对国际事务不怎么关心的人,竟然显得在这方面颇有智慧了,对一些事件的判断,十之八九都能言中。
————————
帖子刚发出,评论区就有嘲笑之声了,有些人必定要被愚弄,要活在茧房中,因为他们没有求证的精神,也没有质疑精神,对,他们那不是质疑,是凭着根深蒂固的灌输认知去否定一切不合他们想法的东西。
互联网时代了,许多事都能通过自己的查找判断其真伪,如果连这么点辛劳都不愿付出,那就只能吃送到嘴边的,被咀嚼过的“饲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