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0个

你为什么不讨厌民国?

小泽同志
22个点赞 👍

因为民国话题总是不缺各种奇谈怪论,给我提供充足的观察样本

3. 清华校训之经历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到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任教之前,就曾数次来清华演讲,1914年来清华小住著书立说。是年11月5日,梁启超应邀在学校同方部礼堂以《君子》为题进行了演讲,他的演讲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梁启超以“君子”为主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即做人要像大风坦坦荡荡做“君子”,勿像小草唯唯诺诺做“小人”。他勉励清华学子“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养成国民之人格”,树立远大抱负,要做“真君子”。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又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
他认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因而对清华学子寄予了厚望:“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梁启超的演讲并不长,但引经据典,慷慨激昂,使听者深思并为之动容。
梁启超这番激励清华学子要做“真君子”的话,与清华创建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清华创建源于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办学,被叫做“赔款学校”,因此清华从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民族耻辱的印记。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清华师生都为祖国的命运而苦苦求索,在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在《清华学堂章程》总则中就提出:“本学堂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2年更名清华学校后按毕业年度定名各年级,仿效美国校园文化各级均制定了级旗、级箴和级歌。如1914 级的级箴为 Class motto:Esse non Videri.(拉丁文),中译文:“内胜其表”。因此在1914年梁启超作《君子》为题的讲演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起清华学子的广泛认同与共鸣,随之后来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那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什么时候开始作为清华校训的呢?根据史料,1916年12月28日《清华周刊》报道,清华学校制成学生兵操训练营军旗,“兵操军旗式现已绘定。旗系紫色,中间置白色圆圈,内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圈下绘枪两支,亦系白色。光彩夺目,颇壮观瞻。”这可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的第一次公开。1917年6月《清华年刊》刊登了这面军旗,这个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的圆圈图案,后来成为了清华的校徽。1917年,此校徽被镌刻在大礼堂主席台的正上方之中。由此可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得到学校的认可,成为了清华的校训。后来此含有校训的校徽被印在1918年4月25日的《清华周刊》总138期封面上(图1)。
1923年4月28日《清华周刊》建校12周年纪念专号《清华生活》上,发表了梁治华(实秋)的文章《清华的环境》。其中对大礼堂的内景介绍时写道:“在台幕上边的墙上,雕着一个圆形的图像,里面写着几个隶书大字,这便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许是清华校训第一次明文表示。在1926年11月25日,中间含有校训的清华学校的校徽,由校评议会议决正式确定(图2)。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校徽依然沿用以前的图标(图3),这也间接表明校训仍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之后,清华一直以此为校训,再也没有新的校训。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为避战火南迁,在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12月2日,西南联合大学第95次常务委员会决议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后又有校歌、校徽等。但三校仍各自设立办事处,保留自己的原有校训等,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三校迁回原址复校。清华复员后,一直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
4. 清华校训之“腰斩”
清华校训历久弥新,以其强烈的感召力。启迪与陶冶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然而,在清华庆祝百年校庆前夕校训又起波折,网络上却传出了奇谈谬论:清华校训原本为16个字,后“被腰斩”而成8个字的清华校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此误传的源起大致如下:
(1)2007年4月,校友段海新返校参加清华校庆,于6月17日发表博客文章《寻找失落的清华传统精神: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文中写道:
前几天一位老清华人问我,你知道清华的校训是什么吗?我当时很奇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地球人都知道啊?他说,其实还不止这八个字,还有“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也许是因为后八个字有碍“统一思想”吧,后来被删掉了。
我很是诧异,于是到网上google了一下,虽然没有找到最初的清华校训究竟是什么,但是发现了有“清华校史专家”之称的黄延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重塑大学精神”研讨会上的一份报告,黄老先生把清华的传统精神总结为24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我最欣赏的是中间这八个字“独立精神,思想自由”,而对于最为人所熟知、最为清华人所津津乐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却有一点“偏见”。下面我也斗胆批评一下清华的校训,各位清华的网友们可能要扔砖头了。
这里可看出,最早说:清华校训有16个字及后8个字“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被删掉,是源于“一位老清华人”,此为何人?段海新没说,也无从查起。接着,在网上他竟然“没有找到最初的清华校训究竟是什么”,又引出黄延复总结出的24个字清华传统精神。段海新不喜欢原来认为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最欣赏的是“独立精神,思想自由”8个字。这样,段海新就把一件原本简单的事实给搅浑了,给人以错觉,似是而非地认为,清华校训有16个字。
(2)2008年5月9日,校友余心发表博客文章《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被腰斩的清华校训》,文中写道:
最近获悉,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却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面8个字了。
我在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告诉过我们,清华原先还曾经有过一个校训。那时候的口号是“又红又专”、“听话出活”、“工程师的摇篮”和“做党的驯服工具”等等。这个被腰斩的前半截,还是20世纪90年代才恢复的。
原本16字的校训,为什么无端地被砍去一半,我想,原因是大家都能明白的,有人不喜欢甚至惧怕“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校训被腰斩了,没有了“精神”和“思想”,清华的传统也就丢失了,剩下的只是教你做个好奴才的训诫。 ……
这里可看出,一年后余心又一次提及16个字的清华校训。原来还是似是而非的16个字清华的校训,余心却断定: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16个字,而现在却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面8个字了。随即,有人对余心这篇文章质疑:您能举出证据来吗?哪朝哪代什么时候清华有过这样的校训?余心给出回复:该证据是来自段海新的那篇文章。
(3)2010年6月23日,《清华大学:王者之校》作者袁小怡发表文章《清华大学的十六字校训为何被腰斩?》,文中写道:
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却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面8个字。实际上,清华原先还曾经有过一个校训。那时候的口号是“又红又专”、“听话出活”、“工程师的摇篮”和“做党的驯服工具”等等。这个被腰斩的前半截,还是20世纪90年代才恢复的。
原本16字的校训,为什么无端地被砍去一半,原因不言而喻。就是有人不喜欢甚至惧怕“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学者余心曾指出:“校训被腰斩了,没有了‘精神’和‘思想’,清华的传统也就丢失了,剩下的衹是教你做个好奴才的训诫。” ……
这里可看出,在毫无依据的“16个字清华校训”已经淡出近两年之后,袁小怡又再次重提并渲染,他认为清华校训原本是16个字,其来源是余心文章《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被腰斩的清华校训》,他还进一步推论:“清华校训之被腰斩,并非仅仅清华之悲哀,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丢失。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学精神的迷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沦丧。”袁小怡的文章在网上被转载,流传较广。
(4)在时隔一年后,正值清华大学建校百年之际,网上又盛传《清华大学的十六字校训为何被腰斩》文章。2011年4月12日,在电视节目《财经郎眼》中议论当前中国教育问题,其中清华校友闫肖锋说:“清华大学这个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面还有八个字:‘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这八个字后来被切掉了……。”4月25日,他在“新周刊的BLOG”上又发表了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
以上便是清华校训“被腰斩”的来龙去脉,这里可看出,2007年由那位谁也不知道的“老清华人”提出清华校训原有16个字“被腰斩”,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别有用心。此荒谬言论起起伏伏地在网上流传了4年。其间以讹传讹引发出大量武断的、不实的议论,搞乱了人们的认知和思想,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妄言清华校训“被腰斩”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闹剧。这其实只要稍微有点头脑,就可弄明白了。例如,清华建校不久就有的校徽上,镶刻的就是8个字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又如:北京、新竹两地的清华大学历来都是8个字的校训,难道两岸的清华都是怕“统一思想”、教人“做个好奴才”吗?
所谓清华校训的“被腰斩”,不仅是“闹剧”而且是“悲剧”。一个已存在几十年的历史事实,因个别人曲解,却能在网上以讹传讹让不少人轻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原来很清楚、简单的事实,到后来会被曲解变成了复杂的问题?为什么明明是罔顾事实、借题发挥,仍有人见风是雨、笃信无疑?为什么讹传者不少是清华校友,其中虽有的是善意的,但有些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 由此,让人感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华校史宣传教育的缺失,身为清华人,对母校清华的了解却知之甚少,令人遗憾、令人叹息。

说真的,我一直觉得如果真有人以民国为理想国,实际上他根本没有理由反对朝廷。

我举几个例子就好,

政治上,民国政府对民主的态度一直是,不走西洋资产阶级德谟克拉西的老路!不走俄国布尔什维克阶级斗争的邪路!要走出一条我们三民主义的正路!

資本主義國家表面上襲取民主主羲的旗號,實際上工商階級用平民的力量,打倒封建領主貴族僧侶以後,他們的立法上却逐漸又把那些特權暗暗地移贈給他們自己,對於大多數無產的平民却一面有名無實的給以表面上的自由平等,實地又加了多少限制,但看一部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崙法典」便明其妙,因此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在德謨克西的大旗下面,支配看全國的經濟權,政黨作了他們的門下,執政官是他們的僱員,議會成了他們的厅堂,政府成了他們的秘書處。揚着德謨克挪西的旗幟而行着虛僞的民主政治。因此近代的德謨克挪西也變成虛僞的東西,本黨以三民主義建國,實現為民所有爲民所治為民所享的全民政治,為民衆確定經济上政治上社會上之自由平等,所以三民主羲,是打破虛僞的民主政治,要建立具正的全民政治,在整個國民革命的過程,立法廢棄了舊的為特殊階級權利的抄襲虚歐美式民主政治的要確立整個的為全體民衆謀幸福的立法。所以本黨要以三民主義打破虚僞的德謨克據西主義;以為全民謀幸福實現具正全民政治的立法代替了虚僞的民主政治的立法。

在经济上,民国政府一天到晚鼓吹阶级调和、劳资合作,让工人体谅资方

在工人方面,工方,也要知道資方的苦衷,在不景氣情狀之下。倘若廠方的情形的確不好,廠主如果出於無法,實行减低工薪,那麽工人應得體諒廠主,俯首就範,不應有所反抗,釀成工潮。我們要知道,一個廠主,在維持不下的情狀之下,除了關門,决無他法,工資减少了些,總究還比失業好得多,等到廠方情形好些,轉了機,工資自然會恢復原狀。至於工人受人煽惑,無端發生工潮,更是不當,在勞資合作的原則下,才能使工廠發展,彼此同舟共濟,使國產物品質多量好,能和洋貨競爭,而達到提倡國貨的最后目的。

在教育上,更说不上“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毕竟涉及阶级斗争的教材要被查禁,编写者要被严惩,处罚对象就是“國立清華大學現代中學生社”

國立清華大學現代中學生社出版之「現代中學生」一書,內容純係宣傅階級鬥爭,措詞含糊閃爍亟,應予以查禁,俾免麻醉靑年學生,請迅予轉分各省市教育廳局轉飭各中學一律查禁
訓令各省市教育厅局轉飭一律查禁,並令行國立清華大學查明現代中學生社主持之人嚴予處分

除去教材,可能涉及阶级斗争的小说、刊物,也要被查禁,“以杜流傅”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委員會第一六七二號密函內開,查有俄國綏拉菲莫維支著,楊騷譯,上海南强書局出版之鐵流小說,一種係宣傳階級鬥爭之刋物,應予査禁以杜流傅。除分行外相應函請貴部查照轉飭主管機關嚴行查禁爲荷等。因准此自應照辦,除函復並分別咨令外相應咨,請貴省政府查照轉飭所屬一體嚴行査禁,以杜流傳實級公誼等因准此,除分行外合行令仰该 轉飭所屬一體嚴行查禁以杜流傅此令

当然,这一切只能说幸好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过于腐朽,毕竟我们都知道是谁彻底粉碎了清北各高校的马列社团。

发布于 2024-06-30 09:32・IP 属地重庆
公社记录委员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