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当时环球时报宣称新疆已经实行了自动化采摘,不需要采棉工人,但是同一年还能找到大量的宣传“军地合作,让XX摘棉花,创收”。把这个作为正面宣传。
还有好多好多例子,可以说编都不经过大脑………反正信这个的也不需要脑子…………
——————————————————————
发现一个更震撼的事实,
有一个东西叫《新疆和田地区维族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报告》,简称南开报告,这本来是一个公开报告,结果这玩意儿已经全网删除了?!删除了?!删除了?!
只能找到一些打嘴仗的痕迹,证明这个报告存在过………
不至于吧……………………我真觉得这个玩意儿不至于全网删除………………
———————————————————————
查了一下发现新闻都在,全都是正规党媒,好奇我要是翻出来大家又会怎么说。
————————————————————————



——————————————————————
闲的蛋疼查了一下,发现内宣比我想的还离谱。
以下全都来自正规报纸,我是一点没看外媒哦……首先是《环球时报》
BBC的报道还称,2018年,阿克苏及和田地区“通过劳动力转移派出【21万】名工人”,为“中国准军事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摘棉花,“有很多迹象表明,这种参与并非完全自愿”。
然而《环球时报》记者在新疆采访发现,BBC的报道存在巨大的事实错误: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实现高度机械化,即使在忙碌的采摘季节,也根本用不到大量的“拾花工”。当地棉业从业者告诉记者,如果按照人工采棉的效率,每年到12月都常常采不完。但记者走访的数家“轧花厂”(棉花加工企业)里,棉花的采收均早已完成,加工过的棉包被一排排整齐码放,等待运往下游企业。
然后是《光明日报》18年的报道
阿瓦提县是棉花大县,160余万亩棉花是全县重要经济支柱。去年9月中旬,由于拾花工紧缺,差点儿发生危机。一边是棉花丰收,一边是无人采收,眼看白花花的棉花就快落在地上,农民急了,一些种植大户直接冲到高速公路路口,碰到载有务工人员的车,便一哄而上去“抢人”。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一边号召全县干部深入棉田,帮助农民抢收棉花,一边与和田地区各县市联系,迅速协调劳动力赶往阿瓦提县。9月20日,第一批和田务工人员来到阿瓦提县,随后,来自于田县、墨玉县、皮山县11个乡镇的【5万名】务工人员陆续到达。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带领有关部门领导,一个点一个点看望慰问,还在田间地头做宣讲。12月初,这批务工人员返回和田时,每人至少赚了5000元。
然后是墨玉新闻18年的报道

央广网18年的报道
今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种植面积185万亩,其中手采棉70万亩,预计需要拾花工【7万余】人。为了妥善安置好拾花工,沙雅县按照平等、协商、自愿、互惠、互利的务工原则,要求棉农与外来拾花工签订劳动协议书,进一步明确劳动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抽调工作人员为拾花工提供全面的服务保障,确保拾花工作顺利进行。
接下来是新华社的报道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18年北疆棉田机采率达九成以上,【南疆机采率则不足两成,仍主要以手工采棉为主】。
我已经快被气晕了,这是真的不把观众当人啊
—————————————————————
再怎么样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18年北疆棉田机采率达九成以上,【南疆机采率则不足两成,仍主要以手工采棉为主】。
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实现高度机械化。
再怎么样这两个命题都不能同时为真吧?!这是初中阅读理解题吧?!
好比说,如果我说中国男人普遍六十岁退休,中国女人普遍五十五岁退休,再怎么样你也不能直接说“中国人普遍五十五岁退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