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利用这点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理解偏差来制造话题,形成误解,吸引流量,白话版就是标题党。
并且还灵活定义了“我们”,让人误以为是他们团队单独做的项目,实际上只是负责了影像系统的调教。灵活定义的还有“买了一颗国产卫星”,让人误以为是他们买下了一颗卫星拥有了卫星的所有权,实际上只是参与调教了卫星上搭载的一个影像系统的调教。
正常情况下,普通大众中的很多人根本不会去看视频内容,可能就是看了一眼标题然后觉得这个团队真厉害,之后就去看别的内容了。不是所有浏览者都是必定看内容的粉丝,而在标题上动手脚就是对这部分人的欺骗。
当然,有些维护者可以去狡辩,视频一开始就说了事实是什么,但这也只是对进了视频来看的人而言,能够了解到实情。那些划手机偶然间看到的视频平台用户毋庸置疑,就是被标题欺骗了。而被误导的这些人才是大多数,毕竟只有少数人才真的会点进视频,就像大部分人看报纸只看标题。
刘易斯 · 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借蛋头先生之口说:“当我使用一个单词时,它仅仅具备我想让它具备的含义——不多也不少。”
因为大多数词语的定义并不准确,一个词语可能对应多个解释含义,这就给一些别有用心者带来了回旋的余地。实际上,市场营销工作者经常会利用这个技巧耍小聪明。
瓶装水制造商经常在定义上打擦边球。例如,“纯净”意味着什么?根据定义,矿泉水不是纯净水,因为它含有矿物质。矿泉水应该被更准确地称为受到污染的H2O。
不过,我们承认这里的“纯净”具有另外一种含义,比如“来自未受污染的天然水源”。问题是,这种实用定义为不道德的营销人员提供了许多自由度。未受污染的天然水源可能是你们城市的地下水。
2003年,雀巢遭遇了针对“波兰泉水”的集体诉讼。波兰泉水号称是来自“缅因州树林深处”的天然泉水。实际上,这种水并非来自“波兰山泉”,而是来自附近的一些水井。
公司的定义性回复是:“正像我们宣传的那样,波兰泉水是天然泉水——而天然泉水有许多标准。”雀巢在没有承认虚假宣传的情况下达成了和解。多年以后,他们依旧在这样做。

雀巢的操作是否很眼熟?那就对了,因为农夫山泉后来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在解释福岛白桃饮料时说——产品跟福岛无关。简直是妙!宣传的时候强调福岛有关,出事了就解释跟福岛无关。灵活使用具有多重定义,容易误导理解的词语,被他们玩出花来了。


2004年,可口可乐在英国发布了达萨尼水。该品牌在美国已经取得了成功,被称为“你身边最纯净的瓶装水之一”。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款英国产品仅仅是处理过的伦敦郊区锡德卡普自来水。
于是这款产品失败了,部分原因在于英国公众不接受可口可乐提出的“极为复杂的净化程序”消除了“细菌、病毒、盐、矿物质、糖、蛋白质和有害颗粒”,使伦敦自来水变得“纯净”的说法。
“含有必须矿物质”是瓶装水的另一个误导性的说法。这些水可能的确含有微量的重要营养物质,但是其浓度太低,无法对人们的健康做出任何贡献。想要获得每日所需矿物质,你需要喝掉一座湖泊的矿泉水。

海盐是“天然的”,不是吗?
这是一个非常古怪的想法。氯化钠就是氯化钠,不管它来自海水蒸馏、采矿还是纳和氯的实验室合成。它们在物质上没有区别。那么,营销人员所说的“天然”是什么意思呢?
它没有任何法律或科学意义。营销人员只是想让我们觉得“天然”产品直接来自大自然,这暗示了它们没有受到污染,没有经过工业化操作,与我们生活在热带草原的祖先摄入的是同一种物质。
上面的这类词语常常被有意识地欺骗性使用,即使用他们的人拥有自己的定义,但他希望倾听者产生不同的理解。
当我们谈论“无家可归的人”时,我们通常会想到露宿街头的男女,脑海中会浮现硬纸箱、门洞里的睡袋、装有可怜家当的购物车、凌乱的胡须和乞讨的盒子。在搜索引擎中搜索,你会得到这样的图片,这是人们对这个词的一般性定义。
然而许多看到某家慈善组织《几千个英国儿童正露宿街头》的标题,并且花钱帮助“无家可归儿童”的人可能不知道,这里的“无家可归”在新闻正文里的定义是指“没有家庭自有住房,因而生活在当地政府安排的临时性住房里的儿童”,“许多这样的家庭生活在只提供住房和早餐的旅馆里,由当地政府提供住宿费。”“虽然这种住所有时很脏,但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不会露宿街头,更不要说冬天了。”
该新闻的作者没有说谎。严格地说只提供住房和早餐的旅馆不是家,因此这些孩子的确“无家可归”。新闻标题的说法是真实的,尽管一些人可能会对它产生误解,然而这不是新闻作者的错,不是吗?[1]
参考
- ^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