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为什么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是追求高校文凭?

frank_gt2
266个点赞 👍

谢邀!这事的本质,就是德国的“莱茵模式”教育,被英美的“昂撒模式”给忽悠瘸了 ……

写篇科普答,很长!顺便聊我们的教育“问题”~


德国人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18世纪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公共教育系统,19世纪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大部分教育体系,都以德国为蓝本,设定包括义务教育、幼儿园和职业教育;

但在本世纪80年代,随着“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欧洲的推动,德国教育系统决定“振兴”,本意是希望能够改善德国的教育,然而 ……

其实包括我们,都被“英美”给忽悠瘸了!

莱茵模式与盎撒模式

德国的“莱茵模式”,重先验和建构理性,比如学问要成体系、法律要编法典,强调个人让渡权利之后,对“公理”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因而体现公平和平等,属于“社会资本主义”;

而英美的“昂撒模式”,更注重判例,强调个人是神圣缔约者,人是社会的根基,个人权利不能“让渡”的,因而体现个性和刺激,属于“自由资本主义”;

所以“莱茵模式”会出现“义务教育”、全民教育,每个人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体现一种公益性,而“昂撒模式”注重经验倾向,会有“前置”的职业教育,会缺少安全感,但这种“高风险”教育,却也带来了高自由度和更多机会;

简单例子:

我要当作家一辈子用不到物理干嘛要学

在昂撒模式下,你可以不学,而只专攻语文,但有个问题,就是“万一没当成作家”,怎么办?因为你除了“会”当作家,其他都不会,这就是“风险”;

而在莱茵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必须学,等高中分了文理、大学选完专业,才决定学或者不学,未来就算当不了作家,起码还能卖菜呀!

知友们能理解?

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而后发展成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信奉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程度的竞争、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

说到本质,其实就是“货币主义”;

但这玩意能用在教育领域么,或者说能直接套用到教育领域么?肯定不行的,知识毕竟不是货币;

然而!

因为基因里自带“莱茵模式”,德国人认为,既然“对”就要用,既然“用”就要用彻底,于是“决定”从幼儿园孩子开始,把“职业”都列出来,通过“专业测评”确定孩子未来,然后“倒果为因”进行教育 ……

说句题外的,其实就这玩意,咱才是祖宗!

记得“抓周”么,对噜,那就是最早的“职业测评”系统,是特么咱发明的!只不过,靠“抓周”确定孩子的未来,知友们,你们信么?

嘿!德国人就信,然后开始认真“改革”,英美们早不知跑哪玩去了;

PS:据我妈说,我“抓周”时因为我哥逗我,我一巴掌呼他脸上了,然后啥也没抓 ……

德国的改革结果如何,嗯 …… 挺“神奇”的~

先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发现按照“学术型”和“职业型”把孩子们分开,只利于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普通家庭或贫困家庭的孩子,根本没有“受益”,无论孩子的能力如何;

这个好理解,家里没钱拿啥培养钢琴家,对吧!

然后是大学里,出现许多“客观因素”,导致学生推迟毕业,甚至直接辍学,进而造成高等教育、大学系统的“衰落”,不仅是国际排名下降,更可怕的是减少了前沿性的研究;

这个也好理解,复旦研究生都辍学卖土豆泥~~

然后德国人“醒过味儿”了,因为全球教育的主导设计,是英国的学士/硕士/博士制度,而声望最高的研究机构,几乎都在美国,或者是以美国为主导的 ……

等于被英美“骗”了,被“昂撒模式”忽悠瘸了!

博洛尼亚进程

“Bologna Process”,这是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签订的“宣言”,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

这当然是好事,但德国就非常“惨”;

因为之前的“改革”,造成与其他国家的学位“不对齐”;

德国的工人、技工能被欧盟其他国家认可,但德国没有高学位或者因为学位不“齐”,导致“欧盟级”的经济探讨,或学术级的科学研讨,没德国什么事!

好比啥啥研讨会,别的国家来的都是博士,你们德国派俩“工人”来,那能行么,对吧~

于是德国又开始“改革”……

然而英美还继续忽悠德国,说:

德国不能变成“铁板一块”体系,因为“不能满足商业实践的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更早加入劳动力市场”,以更大的灵活性,使学生可以随时改变职业道路,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最缺德的来自高盛的点评,说:

失去两年教育并不重要,因为新员工被录用后,总会有几年培训期,而年轻人随着长大而需要养家糊口,所以更早融入企业社会是对的,他们更能专注于工作,更快学会赚钱!

德国这次没听!噗哈哈哈 ……

他们决定用十年(1999-2009)完成向“博洛尼亚进程”的过渡,毕竟德国的大学在全球教育排名里落后,在前沿研究方面的声誉下降,而最重要的是,国内优秀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

看似创造了一个平等获得教育的系统,但实际上,有机会的精英,会跑去读英美的顶尖大学,而不会留在国内,所以这种系统是错的,对国家没有帮助的;

PS:德国现在教育模式,后文有详细描述;

所以,“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追求高校文凭”,这不是德国的事实,而是英美的鼓吹;

高级排名、众多奖项,这些是大学的研究和教学质量的体现,进而会吸引更优秀的人来就读,这样才是良性的,对国家有帮助的;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工人”,即便都是高级工人,也迟早会衰落,会被淘汰的;

英美自然希望所有国家,都只有“工人”,而他们有精英,就可以决定“做什么”,就拥有主导权,但只要看看他们的大学排名、他们的科研,立刻就明白他们邪恶和虚伪的本质!

那你说,德国人怎么可能甘愿做技工?

德国没有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说明些;

说心里话,我认为德国不会发展出精英主义体系,因为他们是深度平等主义的;

德国人对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迟疑态度的,他们很难、很害怕追随单一的领导人,不仅是因为二战原因,早在中世纪,就有“哈姆林的吹笛人”……

基于这些“历史”,德国人很难“再”崇拜别人;

知友们,大家仔细想,德国除了体育、文化这类,有其他领域的“明星”么,或者说多么?

他们“天然”认为,胜利是团队的故事,而不是某个人的能耐,即使诺贝尔获奖者,也会先说是团队的努力,这一点与英美、与很多国家不同;

既然是“团队”的一员,自然就有分工,自然要把自己的“本份”做到极致,所以大家都是“技工”,甚至没有学历学位的区分,这是德国特有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德国教育不会是“金字塔”体系;

而是发展出更高级的“莱茵模式”;

有基础的义务教育,然后有职业教育和精英教育,多条“途径”并存、互补,不仅升级了原来的“铁板一块”,同时融入“个性”与“自由”;

他们用这样一种“平等”,实现高教与科技一体化;

没办法评判这种体系的对错,但不妨碍德国是欧盟最强经济体,他们有极高的教学质量、极低的教育成本,而且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尤其科研以及工程和技术教育;

……

所以,“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追求高校文凭”;

这不是德国的事实,而是“英美”的鼓吹!

如果你信 …… 信就信吧;


德国的教育体系

呃 …… 这部分当科普,与答题无关,很长哟!

德国的教育体系,严谨、实践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独特结合,大致分五个阶段:幼儿、小学和中学、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全部在德国《基本法》框架下运作,由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负责协调和支持联邦级教育,而每个邦州又有自己的教育部门、政策和立法的同等机构;

就是说,州级当局可以决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学校的组织方式,所以各地政策和做法会有差异;

一、义务教育

在德国,接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所有儿童,必须在六岁开始上学,直到他们在中学完成9年全日制学校教育,或者在其他普通教育学校完成10年的全日制教育;

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在全日制普通或职业高中继续接受教育的孩子,必须参加非全日制学校的教育直到18岁

二、学校结构

如前文所说,德国的学校系统分五个主要阶段;

1、幼儿教育

这个阶段是可选的,但德国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参加,通常在三四岁时开始上幼儿园,主要是为了社交和一些早期学习;

2、初等教育

儿童从6岁开始接受小学教育,一年级到四年级,这个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开始,学校主要关注从学前教育到正规教育的平稳过渡;

3、中等教育

分为:初级中学、普通中学和高中,旨在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或高等教育做好准备;

4、高等教育

包括可以提供学位和职业资格的大学、学院和职业学院,这些院校拥有学术和丰富的研究机会,受联邦教育和研究部的管理;

5、继续教育

包括不同的技能发展和终身学习项目,适合寻求超越其他标准教育阶段的个人,以及注重专业成长的多元化人群;

……

我来详细说说~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是0至6岁儿童的可选学校教育阶段,由私立和公立的儿童(青少年)服务机构,为没有达到小学年龄的儿童提供,比如私立日托中心、托儿所和幼儿园;

PS:教堂、福利协会或家长协会,也可以“临时”提供这些服务,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地方政府会加紧创建公共机构;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独立和发展,主要提供适龄的教学、价值观和规则,以及具有适应个人需求的灵活性;

对于外籍儿童,需要在这个阶段学习语言和社交;

这个阶段的时间安排,通常由父母和管理层共同安排,包括7小时“学习”、午餐,以及午休;

2-3岁以下的孩子,核心是提高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同时掌握与其他幼儿和成人的社交互动,以发展语言技能,另外一部分是运动发展,提高身体意识、自我接纳、自信和注意力;

2-3岁以上的孩子,核心是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技能,以及他们与日常生活的融合程度;

这个时期的儿童,通常不需要接受正式的教育成就评估,但会定期接受教育工作者以及“培训师”的监督,以确保孩子们参与学习活动、能够学会新的知识和能力;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为6岁儿童提供混合能力班的义务教育,直到孩子们四年级“毕业”;

在德国,初等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四年级“毕业”时,会根据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目标”被分配到不同类型的中学;

这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和课程,以各州教育和文化部长的“常务会议”,所制定的标准为基础;

包括:德语、数学、外文、艺术、音乐、运动、宗教或道德,同时还需要学习跨文化教育、可持续性、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兴趣、好奇心和关注点,进行学习材料调整;

德国有两种小学教育系统,一种是每周5天、每年188天教学日,另一种是每周6天、每年208天教学日,后者包括每月两个星期六的课程;

一年级的学生,在没有正式评分情况下,直接升入二年级,而从二年级开始,会根据知识掌握和准备水平获得分数,1~6分代表“非常好”到“非常差”;

每到学年结束,学生会收到一份学校报告,根据表现或者升级,或者必须留级;

中学教育

小学毕业后,学生通过不同的教育途径,开始接受中学教育,从而获得特定的毕业证和资格证;

中等教育分为两个级别:初中和高中,完成初中即标志义务教育的结束;

德国的初中阶段侧重于普通教育,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先前的教育程度,选择不同的学校继续读,为大学或职业资格做准备;

中等教育分三个主要方向,全部类型如下:

这部分详细解释下;

首先,“Gymnasium”被认为最高端的,孩子们在10岁左右参加,直到18岁,成功完成后的学生,将获得“Abitur”证书,可以在不同的大学学习并探索不同的职业机会;

PS:类似国内的“学霸直升班”……

“Realschule”类似我们国家的初中,孩子们在学术和实践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完成后的毕业生将获得“Realschulabschluss”文凭,可以接受职业培训或高等教育;

“Hauptschule”类似我们的职校,注重实践和职业教育,九年级毕业获得“Hauptschulabschluss”证书,可以接受“双元制”的职业培训和兼职教育;

最后,“Gesamtschule”是综合学校,包括前面的几种,但有IGS和KGS之分,可以理解为IGS是文理分科,而KGS是综合的,学生毕业后会根据选择而异;

中等教育的目标,首先完成通识教育,然后通过识别学生的独特能力,进行个人专业化的培养;

在普通高中,以及“Gymnasium”的“Abitur”资格期,学生必须选择学习三个分组领域:

1、语言、文学和艺术,包括德语、外语、美术、音乐;

2、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地理、哲学、社会研究/政治、经济学;

3、自然科学和技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

在职业高中,除了核心必修科目外,还会有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科目;

“可能”包括:经济学、科技、生物工艺学、专业计算机科学、营养、农学、健康研究、社会科学、手工艺职业科目(如木工、电气和金属行业等)、工业和技术职业科目(比如各种技术员);

对于“双元制”学校,会包括所选职业的科目;

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其他专业学校,这些不同机构的院校;

高等教育的课程,通常高度学术化和以研究为导向,但许多课程也关注实践技能,学生可以追求三个学习周期:第一个周期(学士学位)、第二个周期(硕士学位)和第三个周期(博士学位);

截至2024年底,德国有428所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

根据不同领域,可以分为如下教育机构:

包括大学,包括艺术、音乐和电影学院,包括教育大学,包括神学院,包括应用科技大学,包括武装部队大学,包括继续职业教育机构等等;

毕业的学生,会获颁学位证书,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以及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书;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也称为终身学习,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个人对额外资格和扩展知识的需求,有多种正规和非正规课程可供选择;

常见的包括:为成年人提供学习新技能的非正式教育课程,在线课程,夜校,职业培训,高等教育课程(比如EMBA课程)等;

这些机会,由不同的实体提供,包括成人教育中心、市政机构、私人机构、宗教组织、工商会、协会、企业、学院、职业学校、大学 ……

以上,是完整的德国教育体系!


说说我们的教育

呃 …… 我比较笨,没什么好说的~

另外,可以叫我“罗儿”,也可以称呼我 …… Dr.Laurence!

发布于 2025-03-25 16:22・IP 属地天津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罗小猪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