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美国大萧条,是到第4年才开始正式进入万物萧条的,用了16年,二战才解决了萧条。竟然 有人幻想2024年就好转。不知道是天真还是无知。
这是中国第一次面对市场经济危机,我不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为我国自我定义是社会主义,但是是市场经济。那么就是市场经济危机。和100年前的美国30多年前的日本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很多人都以为只是网上说说,目前失业已经从地产,建材开始扩散到其他行业了。传导需要时间。
前两天刚看到数据,说10月份连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都下降了,这里cpi也下降,说明消费仍然低迷,尽管10月份有个长假。
现在投资是个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有数——投资是要烧钱的,以前能靠土地融资扩张债务疯狂来钱,但现在土地和债务已经成了社会经济的病灶。
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2022年的增幅已萎缩至0.9%,为11年以来最低纪录。作为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主要动力之一的民间投资,尽管2022年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但仍严重萎缩。
国家是M2哐哐印钱,老百姓用脚投票,刷刷往银行里面存钱,就是流动不起来。
2023年2月,M2总量达275.52亿元,增速继续走高至12.9%,创近12年新高。
1—6月份CPI仅为1%,环比下降0.5%,数据证明M2没有去消费。
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69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住宅投资10273亿元,下降4.6%。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数据证明M2没有去买房子。
1—6月份,上证指数在3000点上下波动,成交量持续低迷,显然M2也没去买股票。
结论是M2在银行里躺着空转。老百姓不消费导致实体经济处境艰难,实体经济处境困难又导致银行里的大堆现金不敢投向实体经济,恶性循环,大家都苦。
三驾马车都有点拱不动的意思。
出口和投资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经济转型么,说的就是从出口和投资导向转为消费导向。
至于消费为啥低迷,真正的问题是——社会机器并不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
提高劳动收益率,让货币流向打工人,提高居民收入,这事说起来正确无比,但做起来又难的一匹。
因为阻力太大了——右翼的财富来源就是“r>g”(资产收益>劳动收益),他们肯定会竭力阻止货币流向的改革。
比如在舆论上绑架房价和经济,宣传房价跌了,经济就如何如何,实际上房价跌倒,全民吃饱,一鲸落万物生,可不是瞎说的。
地方是资不抵债的信用危机,银行是烂账飙升的兑付危机。
于是只能用行政手段托着,不让开发商降价。
不降价,房企就会丧失流动性。
因为咱小老百姓实在是没钱了,未来的收入预期也不够支持更高额又更长期的债务,只好压低欲望,不婚不育不买房。
房企收不上来钱,拿什么盖房?于是就暴雷烂尾,年轻人集体进入低欲望时代。
债务是要归还的,利息是要吞噬现金流的,首先消耗完的就是开发商的现金流,再是亮亮丽君们的现金流,最后是地方zf的现金流。
我发现现在的几大现象:
1、明明国企是垄断型、权力天然强势的对市场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的存在,却被说成是解决就业的稳定社会的一大良器;
2、明明经济不好,却不努力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市场经济;一个优良的经济社会,必然是充分就业,适度通胀;然而经济不好,没有充分就业,甚至就业岗位大量不足,却让更加阻拦经济发展的国企不断扩大,美其名曰解决就业;
3、有人说国企是为了国家安全,然而烟草?房地产?高速公路?甚至物业?又如何解释?
4、明明不受控制的基建是浪费居民财富,然而大量钱权交易,各个业内谁人不知道就没有几个项目在开标前不知道中标单位的!
5、大量的基建没有科学合理的做技术经济比较,投资能不能收回成本更别说有没利润可图,而是以宏大叙事和战略为导向,甚至以LD意志为导向而上马;国家安全和战略是需要的,但绝不是所有的项目只要往上靠就应该上马;
6、畸形的地产经济,失控的通胀,可以对比国内20年前的10000和如今的10000购买力差多少;再对比日韩欧美的差别;
7、内卷,导致大量劳动被无意义的消耗;内卷是经济疲软的结果,同时导致了经济更加疲软;同时各个公司和一些不便言说的对象,其莫名复杂的流程也加剧了内卷;
8、税收高,企业所得税,个税,增值税,油价里的税,但福利不成比例,且差异巨大;
为什么现在实体经济越来越不好做了?
前几天去调查一笔企业贷款,不知道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园区制造企业,主打鞋服纺织,说是政府引进,其实是沿海一带淘汰和转移的落后产业,没啥技术含量可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做点贴牌和代加工之类的生意。厂房很宽阔,生产车间里一排排摆着七八条生产线,目测只有三分之一在运转。
在生产副总的带领下,我绕着厂房转了一圈。问了些修建和土地成本,产量和销量之类的常规问题,回答得都很流畅,但生产周期、账期和贷款需求不太相符,这类轻资产运营的企业上游依赖订单,下游依赖劳务,在消费端需求萎靡,工人到岗七零八落的情况下,信贷需求应该是缩减才对,哪来千万级的扩张?
副总答不上来,我们被带到总经理办公室。衣着随意的总经理一看就是潮汕打扮,忙不迭失的泡茶,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茶叶和茶具看上去都很专业,其实四川人喝不太惯。我说x总,你们这个行业在福建一带应该相当成熟和发达了,怎么想到把生产线搬到内地呢,岂不徒增运输成本?得到的回答是政府招商引资解决就业服务实体那一套,仿佛得了商务局长的秘书的真传,资本是逐利的,懒得听。其代工的是某国产运动品牌,在去年一波成功的公关和炒作下,成为被抢到断货的国民良心企业,按理商品是不愁销路的,哪怕代工企业,也是不缺订单的,这个半开工状态的生产线是怎么回事?
总经理略尴尬的笑了笑,告诉我找不到工人,尤其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工人,是抢都抢不到。联想到高达百分之二十几的失业率,我非常诧异,连问这里不是人口大省吗?工人待遇如何?工作强度如何?食宿安排等配套设施如何?
可能问得太快,总经理来不及组织语言,竹筒倒豆子诉苦般告诉了我以下事实:工资最高的技术工人月薪6-7千,普通工人勤快的4-5千,一般3-4千。工作时间早七晚十,中午吃饭加休息一小时,晚上半小时吃饭,每个月休息2天。宿舍是八人间。工作内容没啥技术含量,就是手不能停。一般人受不了这个苦,政府给街道和村社下任务,要求必须带多少人来,就业局派大巴车去拉,只要肯上车就包两顿饭还给60块钱,结果这些人几乎都是来看看就走了,愿意留下的寥寥无几,留下来也干不了几天,一会工作太累,一会工资太低,一会没什么假期,很快就辞工,导致生产线停机,损失大的很。
总经理边说边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现在这些人根本吃不了苦,比以前沿海那一代的人差多了,那些人都很拼的,订单来了通宵加班都肯干,前两年很多人没活干,回来两年就耍懒了,宁肯闲着也不上班,
我简直瞠目结舌,工作时长13.5个小时,三四千块钱,一个月只给休息2天,秦始皇修长城也不是这样的吧。还嫌工人懒,工人是签了卖身契给你吗?这哪里是上班,简直是上刑。
忍了又忍,听经理继续介绍下去:实在不行就去技术学校招实习生,那些娃儿好管,工资也低给点就行,就是俏的很,都给大厂抢去了,下一步计划去大学招点大学生,反正他们现在找不到工作,招过来哪怕要跑,干几个月也行,实习期不满就跑的话工资也拿不到多少。
这下忍不下去了,我看着轰然转动的机器,眼神麻木的工人,和眼前满脸堆笑的经理,脑子里只有四个字:血汗工厂。
对了,这还是一个“规上企业”。
转身离去。路上想起更早一段时间调查一个搞“就业培训”的学校,校长口若悬河,介绍他的盈利能力:把人接过来管吃管住,培训一个星期就发结业证,只要人没跑政府就给钱,一千多块钱一个人,刨去食宿花销和讲师工资,能剩一大半。培训内容不重要,教种养殖、开店、摆摊、直播带货都有,能不能学会也不重要,大家都学会了都当老板的话,谁来当工人?而且有些课在网上买就好了,远程授课,讲师都不用请…
车子驶出园区,我看着一排排的工厂,钢架结构,蓝色顶棚整齐划一,听不到什么机器轰鸣,也没见到多少人车走动,远处还有吊车和推土机作业,应该是平整一块新的工业用地,又会建一个什么工厂呢?又是谁被大巴车拉去当工人呢?
谈什么宏观调控,什么货币政策,什么实体经济,把人当工具,把劳动法当空气,把剥削当理直气壮,把压榨当理所应当,然后一脸无辜的问实体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在宪法里。
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删了40%,否则太敏感了过不了审,想看完整版的可以自己去我公众号:江湖言语录找~
我是 @江湖言语录,社会底层,穷二代。见过社会百态,走过弯路,遇过良机,受过挫折,十年奋斗,小有成就,愿和大家一起交流。喜研究生活中的人情世故、送礼绝学和社会潜规则。累计为3000+人解答过人际、送礼、职场等。
私人号:854034291,添加即送《职场秘籍+送礼绝学》、《人性天书7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