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 45 岁颜宁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10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2023年1月17日,张文宏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3年11月22日,颜宁当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发布于 2023-11-22 18:0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随即测试制衣 - 6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给她院士才肯回来,这种人今天能为利益回来,明天就能为了利益二次出走。
颜宁目前只有论文,没有对国家和人民作出过任何有用贡献,倒是经常在微博对国家和人民阴阳怪气,自视甚高,但实绩没有,三大奖全部挂零,她的评选对国内科研走向影响很坏。大家以后都去灌水论文就好了?美国的院士没什么话语权,虽然上限高,但是门槛很低,杨紫琼都是美国院士,不要拿美国的院士说事,和中国院士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除此以外,我也看不懂厦门大学的郑南峰,也是今年45岁评上院士,拿的奖项基本上都是荣誉性质的奖项,经评论区提醒,有国自2,但国自2不要太多吧。
中国院士评选规则存在很大弊端,和美国奥斯卡评选规则一样,完全由投票决定,而不是按实际成果进行评选,如果按照实际成果评选院士,应该提前确定评选细则,按照规则逐条打分,根据打分成绩排名从高到低确定入选名单。
而完全由投票决定,这就非常主观了,最大程度依赖于人情社交。
编辑于 2023-11-23 04:28・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只管通信考研 - 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希望颜仙女趁还算年轻再深耕一个领域,既然院士制度是只上不用下,就别再把不停发cns当做科研目标了。(千万不要指望这种“科学家”为科学献身,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太扯了。)
——————————————————
外行人想知道她解构的那么蛋白质结构,到底有哪些用于了设计新药。
编辑于 2023-11-24 08:50・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成魔十年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我不是针对颜宁,我是说她和她老师施一公,还有高福以及饶毅。都是垃圾。
当然饶毅能力不行,人品还是很好的。
生物世纪这种话饶毅还是讲不出来。
发布于 2023-11-23 23:33・IP 属地重庆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呵呵呵呵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睢宁令狐冲 - 2 个点赞 👍
祝贺!同济大学4位教授当选院士
刚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正式揭晓,同济大学4位教授当选院士:校长郑庆华教授、副校长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翦知湣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全文>>
同济大学电气考研 - 2 个点赞 👍
首先恭喜各位当选院士。
其次恭喜611所王海峰院士,说明今年院士改革很有成效。
最后的没想到我航5人当选!更没想到的是4人是科学院的,只有焦老师是工程院的。
说一点感受,以后工程院高校和各总师单位在第一轮选举中,优势会越来越大,比如201、611、一院一部、606。反而科学院会有相对小的单位。
再插一嘴,我航18人入选第一轮。
查看全文>>
道远且行 - 1 个点赞 👍
南京大学输麻了,一个都没有
查看全文>>
木铭 - 125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猪佩奇爱学习 - 64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霹雳大天邪神 - 562 个点赞 👍
写个让人伤心的吧:
985里面院士增选光头的有:
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国防科大,华东师大,西安交大,人民大学,中央民大,西北农林,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欢迎补充
发布于 2023-11-22 20:2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直呼 - 46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阿强爱上阿珍 - 281 个点赞 👍
恭喜冷冻电镜的使用者,学术拐零,热搜嘉宾,三大奖零蛋的颜宁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狗头
有人说她ns顶刊多,虽然没有三大奖,也足够获评,但是国家天文台李菂老师的NS也明显多于其它天文学侯选人,但是没有获评(原回答这是有明显错误,需要更正一下,也向大家致歉,翻看了谷歌学术,颜宁当教授以来应该是通讯作者(名字列最后)发了二十篇左右的NS正刊,李菂老师的NS正刊不到10篇,但是最近几年李菂老师的NS应该是更多)
冷冻电镜17年已经拿了诺奖,颜宁当选是不是相当于再次肯定冷冻电镜的发明人?为什么不直接给外藉院士呢?
编辑于 2023-11-22 22:04・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马兰花 - 27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游牧人 - 212 个点赞 👍
颜宁的当选,开了一个特别不好的头。
这仿佛是在告诉从今往后那些被推荐上名单而又落选的各大教授学者们:
“会哭会闹的孩子有糖吃,落选的赶快高调负气出走美国,在太平洋东海岸写小作文往国内各大平台投,控诉体制的不公,圈子环境的恶化。等过上几年再高调回国,院士名单上必定有你·!”
发布于 2023-11-23 10:32・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我爱吃芒果 - 193 个点赞 👍
施一公还有很多徒子徒孙,
全都是手里的论文一大把。
接下来十几年的院士评选,
应该年年都能见到这些人。
发布于 2023-11-23 15:52・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万金油 - 15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赶紧起来做实验 - 13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utumn'sFall - 118 个点赞 👍
随便扯两句。
在这个名单里看到了几位熟悉的名字。
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恰好认识其中几位大佬的学生,而且关系还不错。
跟他们吃饭吹牛皮的时候,早就不止一次听他们聊起,这几位大佬的学术实力是实打实的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属于执牛耳的水平,而且尽管上了岁数,依然都还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和对细节的敏锐。总之,每每谈及这些事情,同学基本都是两眼放光,对大佬的崇拜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但是,还是要说但是。
这些大佬往往有一些通病,比如,基本不会亲自带学生,某种意义上已经沦为“名誉导师”,同学对他们的认知,基本来自于课题组口耳相传的都市夜话之类的秘闻,以及每年那一两次面圣时的吉光片羽。
而且,这些大佬的晋升院士之路,都没有那么顺利。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人家已经登上了国内科研圈的至尊王座,但殊不知他们已经失败过太多次了。每次申请都是集全课题组、甚至全院的资源于一身,每次申请都是要各种跑路子、拜码头。每次都是累得扒掉好几层皮,但每次都是陪跑。
不过,尽管付出巨大,可一旦上榜,回报也是无比巨大的,海量的资源开始向你倾斜,你的一句评价,也就就能改变某个行业的走向。说一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不过分吧。
不过也有人不care。
刚看到名单的时候,我问同学,你导师上了,还不赶紧回学校参加庆功宴?他云淡风轻地说:不去了,反正以后不混学术圈,跪舔好累。
编辑于 2023-11-22 19:50・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韩愈字退之 - 10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妙苗苗 - 98 个点赞 👍
很多人都关注颜宁,有捧有嘲,挺没意思。
不如聊聊其他。
这次入选的老师里,有的在自己领域做了几十年,推动了民生,这些老师也非常值得尊重。
这次当选院士的女院士中,有一位我聊过天,是做动物疫苗的金梅林老师。
当时她还是五十多岁,坐的时候身形很挺,气质非常好,看起来像四十出头。
如果不是看到院士名单,我都没想到她今年68了…… 那时候是瞎聊,聊她做的方向(猪流感疫苗),聊她喜欢什么样的课题。
金老师说话很柔和,微风细雨。
其他观点都不记得了,就问到她怎么看待武汉。她觉得武汉很可惜,不够发达,很多学生更愿意去北京、上海、南京、杭州。
武汉招学生局限性很大,而农学专业的局限性也很大。武汉+农学合到一起,有些很好的苗子,最后没有留下来,很可惜。
她能做的就是好好上课(当时她还上课,教课也很棒),好好带自己的学生,希望最后有些学生能出人头地,也希望有学生最后能扎根下来,做出点成绩。
--
我为什么印象很深呢?
因为动物疫苗领域没癌症啊、人体免疫这些领域受人关注,这是事实,她坦然说出来了。
很多领域,真的就是细分领域,没那么热,也没那么好发文章。
你做个几十年,哪怕是领域大咖了,但领域外的人也不太认识你。
默默浇灌一盆花,几十年,接力棒给下一代继续。这就是大多数老师一辈子做的事。
很传统,很扎实。
有她的忧虑在里面,比如学生越来越难扎根;也有她的淡然在里面,做好老师的本分。
--
就算她当选院士了,或许未来再有机会见面的话,我还是会叫她金老师,而不是金院士。
院士是对个人的肯定。
而“老师”,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肯定。
我觉得这个两院院士名单里,不乏那些深耕几十年的老师,只是普通人看不到。
我有本科同学实习在水产、畜牧时,真实看到一池子鱼全死,而老乡一点办法都没有。也真实看到猪生病后,相互传染,无可奈何。
所以鱼塘调水、猪打疫苗、柑橘杂交、油菜育种,你看看都是很小的领域,但在细分领域的成就可以帮助成千上万人解决行业问题。
我本科时遇到过老乡开了满卡车柑橘跑学校,感谢校长提供技术支持的。
很多你看不到的成就,真实推动了民生。
--
很多今年入选的院士,在自己领域里积累了几十年,扎扎实实推动了行业进步。
这种老一辈科学家的做事风格,值得一些掌声。
编辑于 2023-11-22 23:03・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麻瓜 - 94 个点赞 👍
真不想讨论太多颜宁。
科研界有很多激励人的故事和好院士,和颜宁无关。科研界也有很歪门邪道和最后以此登台的院士,和颜宁也无关。
然后所有人就盯着一个颜宁讨论,真没什么必要。她有师承、有文章、有成果、人品不差,院士是早晚的事。
编辑于 2023-11-22 17:5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yryan - 90 个点赞 👍
早就说颜宁肯定上。
首先,她的能力肯定够(我不说什么alpha fold,她能力又不是纯粹解蛋白),不管说CNS还是美国外籍院士,以及她的学术的科研指导能力。但是大家也知道,能力够不等于一定上。评选的入围者,大多数都是够格的。
不是说我认识大佬知道评选细节(我就是个小青椒),而是从新闻里判断的。前段时间,她高调去深圳做创始院长。这种级别的东西,不是院士能肩挑起来么?为什么选择深圳,不就是因为资源(各种资源)和定位么?难道没有谈妥么?而且这次版本更新,本来就有利于她。加上女科学家、年轻的身份(45岁,算是这一波中最年轻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到了。
再看我这个回答的时间。
要不是大佬(院士都是教育家、科学家、科学管理-家,否则没法成系列的科研),怎么会“之问”?
---
关于我对各方面科学的回答,可以看看这个链接的收藏夹:
---
关于我对科研方面的回答,可以看看这个链接的收藏夹:
---
编辑于 2023-11-22 18:39・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华沙 - 64 个点赞 👍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经商财政部,现提出如下措施。
1,
2,
3,
颜宁当选院士。
另外,
颜宁,2007-2017,2022-2023,在中国工作时间不足11年。所以,颜宁45岁当选院士,虽然不是最年轻的,但也是非常年轻的院士之一了。但是,但是,一定是在中国工作时间最短之一,在归国工作时间最最短的,没有之一,而当选中国的中科院院士。
编辑于 2023-11-23 07:2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光阴的故事121 - 58 个点赞 👍
恭喜科学界谷爱凌院士!!
Congratulations to the 2nd Cryo-EM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编辑于 2023-11-22 20:3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量化调酒师 - 44 个点赞 👍
几年前看过央视采访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主(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何梁何利奖,印象很深刻,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民科技工作者。
这样的专家三次落选工程院院士,感觉很遗憾。虽然茹教授没有像颜宁一样发表很多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但实实在在做出了成果。
茹振钢教授培育的“百农矮抗58”小麦品种,截至2014年夏收,累计种植2.6亿多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200多亿元,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人民日报关于茹振钢教授的专访:
茹振钢 麦田里的“守望者”(逐梦英才)
每8个小麦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截至2014年夏收,“百农矮抗58”累计种植2.6亿多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200多亿元,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这些数据的背后,总有一个名字被不断提及——茹振钢。他是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
“小麦种子是我的命根子,我一天也离不开她。”茹振钢说,育出好种子,让农民兄弟丰衣足食,是他毕生所求。
34年执着坚守,只为天下粮仓
“小时家里兄弟姐妹多,常吃不饱饭,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顿饱饭。”茹振钢说,“读大学时选择学农,就是为了能给粮农尽可能提供帮助,实现公私仓廪俱丰实。”
1981年,农学专业毕业的茹振钢,被当时育种界赫赫有名、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国家级专家黄光正教授选中,“拉进”育种行业。
“育种就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小麦也是有感情的。”黄光正教授的话,茹振钢记到如今。他牢牢记清生长特点各不相同的几千个小麦品种,与小麦建立情感沟通,一刻也分不开。
独守在试验田,没有亲人陪伴,没有家庭温暖,这样的生活,茹振钢坚持了数十载。
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
为掌握各地小麦生长情况的真实数据,茹振钢到全省各县田间地头调查,交通工具全靠公共汽车和一双脚板。
上世纪90年代初,乡村公共汽车少且不准点,为不耽误行程,茹振钢只要有车,说走就走,赶不上吃饭就在车上吃。当时茹振钢有三件“宝”不离身: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军用水壶,一包变蛋(一种蛋制品)。“变蛋时间长不变质,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
1996年9月,由他培育的抗病虫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终获成功,当年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累计种植达7000万亩,被农业部列为跨省区重点推广品种。
群众遇到的难题就是科研课题
“在‘矮抗58’的培育中,每项技术创新的灵感,都来自农民兄弟!”茹振钢说。
数十年来茹振钢走遍黄淮大地,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请乡亲们给自己育的种子“挑刺”。
“麦穗大了,能否让穗子多点?”“穗子多了,能否麦秆矮点?”“秆子矮了能否耐瘠、耐旱、抗病虫害?”…… 茹振钢认真记下这些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
“农民朋友最敢想、最敢问,往往能给我们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科研命题。”茹振钢说。
为破解高产小麦根系动态生长特点,茹振钢带领团队建造了根系观察箱、根系观察墙及国内首座地下小麦根系观察走廊。
5月25日,新乡县朗公庙乡毛庄村,村头一个不起眼的院落有个河南科技学院的科研基地,这里就是全国首座小麦根系观察走廊。
基地种着一小片小麦,从一旁的楼梯走入地下3.5米深处,迎面一条长约50米、宽约3米的走廊。走廊两侧全是巨型透明玻璃,玻璃后面是实实在在的黄土。
顺着茹振钢手指的方向看去,玻璃后面一根根乳白色的细线就是小麦扎下的根。记者看到,弱小的麦苗之下,其根系已深达数米。
“根系研究一直是小麦育种、栽培研究的薄弱领域。”茹振钢说,小麦根系走廊可有效用于研究小麦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下根系发育的时空动态和适应性反应等,培育健壮、生理活性高的根系是培育良种、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在他的实验基地中心还建有智能温室、人工气候室、实验风洞等研究平台,这些为小麦性状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撑,为破解粮农提出的“难题”提供了实验平台。
农民心中的“粮财神”
茹振钢常说:“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不能帮农民增产增收,你什么都不是!”
毛庄村村民毛渊田至今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茹振钢指导小麦生产的情景:那时学校还在辉县,茹振钢骑自行车先到40里地外的新乡,中午歇歇脚,再一路骑到50里地远的毛庄村。一到村里,他就抓紧给乡亲们上课,抽空还要到田里看看。
为让大家看得清、听得懂,茹振钢蹲下身,拔起几根麦苗,小心剥开,一点点指给村民们看。
“当农民有疑问时,作为专家,就应及时在现场指导!”茹振钢说。
“茹教授说的法儿管用!”毛庄村村民荆树放说,他去年种了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产量从过去亩产千把斤一下子升到1300斤,“茹教授真是咱老百姓的粮财神呐!”
茹振钢实现了粮农的梦想:将材料力学应用到农作物育种,小麦茎秆下部刚性强,上部弹性足,承压能力和抗扭曲能力足以支持700公斤以上的亩产量,实际生产中,亩产量650公斤在8级大风中也安然无恙。
苗期能耐零下16摄氏度极端低温,适种区域广;播种期弹性大,早晚播均能高产;高抗条锈、秆锈和白粉病,中抗纹枯病,是个理想的环保型小麦。同时,栽培简化,适于大面积机械收割……
为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群众,茹振钢带领他的团队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编辑于 2023-11-22 20:40・IP 属地美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Wanger - 4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雪中的萤火虫 - 37 个点赞 👍
只说一件事情
湖北大学21年买了一台7500万的冷冻电镜
2022年一个nature
2023年一个nature
它们只有一台电镜,一个团队
要是3台电镜,3个团队,一年可以水更多的cns
=========================
按谷歌deepmind前合伙人的说法,agi(强人工智能)未来三年到来
按openai总裁的说法,最迟2030年强人工智能到来
强人工智能来了,取代学术人员
==================
最近的新闻
“最近,微软亚洲研究院、北大、北航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97个回合的「苏格拉底式」严格推理,成功让GPT-4得出了「P≠NP」的结论“
微软研究院宣布gpt4解决世界数学难题(论文没有明确错误,但是在数学家里有争议)
顶级数学家,菲尔茨奖得主陶哲轩和gpt4合写数学论文!LLM推理神助证明不等式定理
=====================
“生化环材,ai设计实验方案,机器人做实验“
生化环材领域,ai设计实验方案,机器人做实验,然后ai分析实验数据再调整,已经开始推广普及
首个完全由人工智能(化学gpt)研发的制氧化学催化剂问世
===================
最近宋尔卫院士出名了,就在学术打假网站搜搜吧,2003年应该是博士或刚读完博士,就开始了
想起了张伯礼评院士的著名成果,5/20 =20%(应该是25%,故意写成20%),6/20=30%,有显著性差异,国内首个证明中药治疗sas比西药更有效的论文
还有砸了颜宁女士美国饭碗的谷歌deepmind出的alphafold2
(美国院士没有任何特权,就是个纯称号,申请不到经费,一样实验室关门,要不走人,要不拿6万美元的底薪)
查了下医学出名的院士,都是论文造假的好汉
曹雪涛
裴钢
董晨(清华医学院院长)
詹启敏(北大医学部主任)
樊代明(军医大学校长)
心肌干细胞的论文,也有院士的名字,还有老年痴呆症
被国外知名期刊撤稿的几千篇mrna论文(把来自中国的基本都撤稿了,涉及国内所有知名的大学和医院),诸多院士的名字都在其中,好不热闹
这年头,不论文造假,你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
==========================
DeepMind发布气象大模型:1分钟预测10天天气数据,90%指标超越人类最强模型
2023-11-16 12:26
谷歌DeepMind实验室推出的天气预测大模型,已在Science杂志发表。
只需要不到1分钟,它就能直接预测出未来10天的天气。
准确度上,它在90%的指标上超越了最先进的人类系统,在AI气象模型中属首次!
DeepMind的这个气象模型名叫GraphCast,目前已经开源。
它的分辨率为0.25度经度/纬度(在赤道处约为28×28公里),而目前的最高分辨率为1度。
这样的分辨率相当于将地球表面分割成了超过100万个网格,而每个网格又可以产生数百条预测数据,总计数量达到了上亿规模。
不同于传统的预测方式,GraphCast预测主要依靠数据中的规律进行预报,而不使用人类建立的物理方程。
相比于人类最准确的HRES预报,GraphCast在1380个测试指标中,90%的预测结果都更为准确。
如果把预测范围限制在对流层,GraphCast击败HRES的指标比例更是高达99.7%。
YC上有网友表示,用“impressive”已经不足以形容这项成果了。
GraphCast不仅准确度高,预测速度也非常快。
在一台Google TPU v4机器上使用GraphCast进行10天预测,只需不到一分钟就能完成。
相比之下,使用HRES等传统方法,即使在超级计算机上也要花费数个小时。
那么,GraphCast是如何实现高效准确的气象预测的呢?
“也就是说,无论气象院校,气象学科,还是气象部门,被ai模型取代已经是确定的事情了“
国内的气象类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气象学院)
===============================
openai内部员工确信,正在研发即将推出的gpt-5已经接近agi(强人工智能)或者就是agi
编辑于 2023-11-23 12:05・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开心猫 - 29 个点赞 👍
学术圈吴艳妮居然当选中科院院士了。
请记得这位的言论,不宽恕,不忘记:
“奥密克戎等于第四针疫苗”
“宁可感染三次奥密克戎,也不要得一次感冒”
"感染奥密克戎大多无症状"
“奥密克戎基本不影响嗅觉和味觉”
“因为新冠死亡,和死亡的时候是新冠阳性,这是两个概念”
新制作了一张图片,供各位看官欣赏:
编辑于 2023-11-23 13:23・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天下布武孙传庭 - 2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申晨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