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可以说电影是一种“只需要直觉”的审美作品,就如同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庸俗解读一样:我们应该沉浸到电影中去,享受电影带来给我们的一种心理的颤动,但是从前几年开始,中国电影毫无疑问地越来越远离哈贝马斯所构想出来的现代性“沙龙”社会,而开始走向了一种意识形态拼杀。
归根到底是,中国电影无法再忽视其意识形态基础,也就是说,中国电影从以往的小资产阶级自娱自乐的模式开始走向了一种大众的文化。
在CR结束之后残酷的社会变迁中中国电影好像变成了一种要去寻求外国人认同的电影,于是乎各种电影的出海使得中国电影几乎“沉没”在了广大群众之外,以一种技法的集合来打动外国人的情感波动。
于是金鸡奖就出现了齐泽克所说的一种怪相:
在写这本书的几个月之前,我参加了一个艺术圆桌会议,受邀评论一幅我当时第一次看到的绘画。我真的对它一点想法也没有,于是我说了一大堆胡话:比如我们眼前这幅画的画框并不是真正的画框,还有另外一个不可见的、由绘画的解构所暗示的画框,它框定了我们对绘画的感知……(删减,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出处)让我惊奇的是,这番简短的插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与会者都看是谈论“两个框架之间”这一维度,并将之抬举为术语。[1]
这种学术界的丑闻越来越出现在普通人的视角里,并通过这么一种仪式性的活动展现出来。其结果就是观众通过自己的好恶直接反对学术界的结论。
但巧合的是电影慢慢的步入了一种后革命时代,这种巧合是电影评论界/电影界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一种热衷于专业精神,其背后支撑的力量是一种政治归顺姿态,是抹除了政治斗争及其失落踪迹的愿望(什么都是无意义的,需要重拾个人自由和反对“独裁”)。这种电影类型恰恰是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电影形态。
而在其中异军突起的是一部完全无法避免政治话题的《流浪地球》,只要是认真看电影的人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完全不惧怕探讨政治问题,相反它甚至要大谈特谈,问题直指“历史必然性”与“决断主义”。
这也无怪乎金鸡奖会变成一种淫秽的猜测:都是让某个公司的电影分肉块了。因为观众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哪一部是差劲的电影,哪一部是不那么差劲的电影。所谓的“六亲不认,指认作品”也变成了一种想象中资本的游戏。
在这里可以针对这种反驳提出更多的反驳,比如这种想象是一种粉丝滤镜,弥补了《流浪地球2》本身质量不行的缺陷,或者说是一种“粉红”态度。无论哪一方向都是一种对于政治的恐惧,一种对于总是-已经的风暴的恐惧……
参考
- ^真实眼泪之可怖.齐泽克.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