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如果万圣节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最抵制万圣节的将不是我们,而是正儿八经要过洋节日的欧美人。
理由也很简单,在很大程度上,部分年轻欧美人反感他们的传统节日,和我们反感自己的传统节日,没有本质区别。就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节日中,他们并不是在享受节日,而为了他人享受节日而被迫做出各种服务。
如同中国年轻人、小朋友反感逢年过节串亲戚一样,确实也有很多欧美人反感万圣节要装修、给“不给糖果就捣蛋”的熊孩子准备糖果。
本质上来说,都是因为过本土节日时,由于缺乏话语权、权威和相关资源,不少人都是被迫参与进去的,而且还是一个服务的身份。相反,在相对陌生的“异国节日”,却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主观的参与进来,享受节日。
那么回到开头的话,为什么万圣节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最抵制万圣节的将不是我们,而是正儿八经要过洋节日的欧美人呢?
因为文化的反向入侵。COS鬼怪之类的娱乐活动,在欧美万圣节中,占据的比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或者说主要Cos是小朋友,儿童,而非目前我国内的青少年为主),也有相当的祭奠先祖的任务。而他们的青少年是要为万圣节服务的,如装扮屋子,准备糖果,迎合前来的小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他们的青少年会坚持自己传统文化的万圣节呢,还是主动靠拢中国的“万圣节”呢?
其次,万圣节也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依旧以最直观的COS为例,按照万圣节传统,COS对象无疑是吸血鬼、木乃伊、女巫这样的西方文化鬼怪。而在今年的上海万圣节,这类西方鬼怪的COS占比很少,主力为相对中性的(如新娘、制服)和更加中国的(僵尸、汉服等)。最令人惊喜的,除了能看到一些类似“色鬼”“穷鬼”“黑无常白无常”这样的中国传统鬼怪,还有根据新兴文化诞生的新COS,如“基尼太美的坤哥”“土木打灰人”“大白捅喉人”等。
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但却能够通过抖音之类的国际自媒体,快速传递到其他欧美国家,实现一定的反向文化入侵。
其中各位较为耳熟能详的一个案例就是“哈其密”。该词在日语中是蜂蜜的意思,但某种机缘巧合之下,被中国网友强行赋予了“可爱小猫”的含义,之后通过网络反向传播到了日本,以至于不少日本人认为哈其密一词确实有小猫的意思,意为像蜂蜜一样可爱的小猫。
所以,万圣节今年的情况,不仅没有实现当初担心的那样成为文化入侵,甚至在一定完成了反向入侵。相信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年几乎没有比较有分量的地方政府、单位,出面提倡“反对洋节日”。
这里是明芒,明志,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