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莫言几十年来都重复一句话“那个年代吃不饱”?
- 19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胡吃海喝的小涛涛 - 16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佐人只会笼统地谈49到78人均粮食产量大幅上升,不会谈凡是农业发展好的都是他们嘴里万恶的右派主持经济工作的时期,是自耕农或自留地较少受打击的时期,一谈到右派的经济成绩就说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仿佛左的时期经济停滞是因为世界上的科学家都去度假了。
发布于 2023-11-03 09:0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普通人士 - 14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林力建 - 13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1949年中国有5.42亿人口,到1978年已经9.63亿了。用了29年,人口几乎翻了一番。
按照这个增长速度,1978年之后再过29年,中国应该接近17-18亿人。实际上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数字,以后也不太可能了。
这说明1978年之后,大家饿的更厉害了。
发布于 2023-11-03 09:1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阵雨 - 8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林胖胖 - 4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核平区的兔子 - 3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野生花鲢 - 1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这就是春秋笔法了,从他这句话里你很容易得出49年到78年那个年代吃不饱,可是之前以后是不是都能吃饱呢?
78年以后能吃饱是没问题,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
那么很容易让人感觉49年以前也是能够吃饱的,49年以前是能吃得饱吗?毕竟民国有风花雪月,有十里洋场,有层出不穷的各色大师,甚至还有可口可乐的广告。
好像49年以前也不错,很多现代人甚至对那个时代心生向往,《金粉世家》中多么奢适优雅的生活啊,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多么的凄美浪漫啊。民国好像也不错嘛,可事实呢?的确在49年以后吃不饱的人有一些在49年以前是可以吃的饱的。
那么另一些呢?还是49年以前很多人不被当人看呢?49以后,大家平等了,一下子就都是人了,都有了吃饱的权利,吃不饱的问题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在他口中那个都吃不饱的年代,没有揭竿而起的农民,没有啸聚山林的好汉,而在49年以前,则是杀人放火金腰带,补路修桥无尸骸,一个土匪出身的胡子可以成为国家领袖。
发布于 2023-11-03 14:36・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刚好知道 - 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照片里的是成名后自称儿时穷的没衣服穿,像狗一样把任何能吃的东西塞进嘴里,饿到吃煤,十岁前不知道什么是照相的六岁的莫言。
那个年代的平头老百姓说吃不饱是没问题的。
但是由莫言这个一直吃的很饱的人来说就搞笑了。
莫言二叔是生产队长,爹是大队会计,小叔也是队里的干部,哥哥是当时全县唯一的大学生,二哥是乡干部……
自己小学调皮捣乱被退学,按理说招兵政审是过不去的,但照样走关系当了兵。
管家说句在村里只手遮天都不为过。
人家那是妥妥的农贵,宁家什么身份?宁配和莫大爷站一起吗?
编辑于 2023-11-02 20:42・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不锈钢老虎 - 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这么说吧,我在隔壁开了个问题聊了聊文革
我以当时的工业、农业的历年产量、人口的增长、科技发展去质问那些人。
一千多个评论,只敢跟我扯什么‘产值’,不敢聊产量。
只敢聊78后的改开,却不敢聊苏美两个超级双重封锁下我国被迫进行三线建设的环境下,如何对外开放
只敢聊欧美蜜月期,却不敢聊实际上改开是毛周为首自60年代计划,73年以四三计划施行而开展的,并不是78后。
简单来说就是抛开当时的客观历史环境,去臆想出一个偏见的结论。
莫言同理
你要但分看过他的几本书,你就会发现
前段时间的那个诋毁污蔑我军的笑果文化,学的就是莫言的那套,甚至在红高粱家族,‘红狗’那章,就有类似的原话——
一头有着辩证法的红狗
在莫言的书里,八路军是肮脏,卑鄙,无耻,假抗日真剥削乡里乡亲的红狗
在莫言的书里,土匪是有勇气的,迷人的,抗日的英雄
在莫言的书里,国民党地主反人类武装团【简称归乡团】,是善良的,是被欺辱的老实人
在莫言的书里,日本人是温润,富有同情心而纯真的帮助者
在莫言的书里,欧美人是英俊,高大,威武如同天神一般下饭,把米青射入作者mother肚子里,会让作者mother感恩戴德留下泪水的拯救天使
以上全部出自莫言的作品
而且我很好奇
莫言的作品,好在哪里?
很多人说什么莫言的作品好,看了七八部莫言作品的我,想问一句,莫言的作品它好在哪里?
我能很明确且清晰的看到范进中举好在哪里,我能明确且清晰的看出少年闰土好在哪里,我能很明确且清晰的看出三体好在哪里,我能很明确且清晰的看到百万英镑好在哪里,我能明确且清晰的看到摩登时代好在哪里……等等等等
但请问,莫言的作品好在哪里?
哪里是他作品里超越常人的地方?
莫言的作品和现在互联网创作者孰高孰低?
把时间的尺度拉长,放到千年之后,以后人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
请问,莫言的作品有什么好的地方?
如果把莫言的文章粘贴复制,隐去姓名,就说是自己写的,放到网上,让读者传阅,会有多少赞赏和批评?
莫言的作品好吗?
发布于 2023-11-03 02:40・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jthwxx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高赞哪些人,你们扪心自问,中国人不为吃的发愁,顿顿能吃饱的日子,才几年啊?
全国范围内,满足基本温饱,这是一个近年来才达成的成就。
大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抱着草根树皮观音土啃,易子而食的日子,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无数当时的亲历者还在世,现在却在喊什么说吃不饱是不对的。
把你们这群人踹回那个时代的底层待三个月,我看你们回来再继续唱赞歌?
发布于 2023-11-03 09:36・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火车头传 - 389 个点赞 👍
他比我父亲小五岁,我父亲是50年生人,我小时候也问过我父亲当时他的生活情况,父亲回忆确实很苦,也确实长期吃不饱,并表示如果当时曾祖父和祖父还在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后来我跟父亲回乡祭祖的时候,跟当地上年纪的祖父辈聊天就提到过这事,然后同族的爷爷们就哈哈大笑说道:“你爷爷曾爷爷要是还在,你家倒是能吃饱,可我们都得饿死啦。”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家是当地出了名的恶霸地主。
发布于 2023-11-03 10:42・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liulingqi0 - 376 个点赞 👍
我小时候挨过饿,因为大下岗,母亲没了工作,虽然饿的次数真不多,但……记忆很深刻,快四十年了,犹有余悸。
老娘七十多了,小时候挨过饿,因为一段不能详细说的历史时期,饿的比我惨,我是论天,她是论年,其实……挨饿的时间也不算太久,也没几年,但老娘反复跟我说那段的事儿,估计……也是记忆深刻吧。
没挨过饿的人对饥饿是没有印象的,肯定认为这玩意不难受,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儿……
建议大家五天别吃饭,就知道为什么有人挨了也没几次饿,就能记住一辈子……
不久前重型感冒流行期间,挨过饿的兄弟姐妹应有经验……
编辑于 2023-11-06 17:49・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流浪的蛤蟆 - 35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二当家 - 33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铁石 - 155 个点赞 👍
嗯。。。我这个回答,可能又得有人说以下的话。
“你不懂文学,这叫魔幻现实主义写法。”
“魔幻现实主义你非要求真实性,你怎么不骂孙悟空的筋斗云?”
“你这么会统计,怎么不去国家统计局工作?”
“又不是在写纪实,你干嘛非要求小说有真实性?”
反正在很多人的爷爷,太爷嘴里,也不知道怎么就在他们那会儿从来不挨饿,一直都吃得饱就解放后吃不饱似的。
当然喽,在莫言嘴里,在他笔下,旧中国是他写的这个样子的。
这是他的小说《牛》中的段落。
我往杜大爷身边靠了靠,说:“大爷,能给我一袋烟抽吗?”
他说:“你一个小孩子,抽什么烟?”
我说:“刚才你还叫我老人家,怎么转眼就说我是小孩子了呢?”
“刚才是刚才,现在是现在,人哪,只能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的话!”他把烟锅子往鞋底上磕磕,愤愤不平地说:“退回20年去,别说它娘的几只臊乎乎的牛蛋子,成盘的肥猪肉摆在我的面前,我也不会馋!”
我说:“杜大爷,您又吹大牛啦!”
“我用得着在你这个兔崽子面前吹牛?”杜大爷说,“我对你说吧,那时候,每逢马桑集,我爹最少要割五斤肉,老秤五斤,顶现在七斤还要多,不割肉,必买鱼,青鱼,巴鱼,黄花鱼,披毛鱼,墨斗鱼……那时候,马桑镇的鱼市有三里长,槐花开放时,正是鳞刀鱼上市的季节,街两边白晃晃的,耀得人不敢睁眼。大对虾两个一对,用竹签子插着,一对半斤,两对一斤,一对大虾只卖两个铜板。那时候,想吃啥就有啥,只要你有钱。
现在,你有钱也没处去买那样大的虾,那样厚的鳞刀鱼,嗨,好东西都弄到哪里去了?好东西都被什么人吃了?俺大女婿说好东西都出了口了,你说中国人怎么这样傻?好东西不留着自己吃,出什么口?出口换钱,可换回来的钱弄到哪里去了?其实都是在胡弄咱这些老百姓。可咱老百姓也不是那么好胡弄的。大家嘴里不说,可这心里就像明镜似的。
现在,这么大个公社,四十多个大队,几百个小队,七八万口子人,一个集才杀一头猪,那点猪肉还不够公社干部吃的。可过去,咱马桑镇的肉市,光杀猪的肉案子就有三十多台,还有那些杀牛的,杀驴的,杀狗的,你说你想吃什么吧。
那时候的牛,大肉牛,用地瓜、豆饼催得油光水滑,走起来晃晃荡荡,好似一座肉山,一头牛能出一千多斤肉。那牛肉肥的,肉膘子有三指厚,那肉,一方一方的,简直就像豆腐,放到锅里煮,一滚就烂,花五个铜子,买上一斤熟牛肉,打上四两高粱酒,往凳子上一坐,喝着吃着,听着声,看着景,你想想吧,那是个什么滋味……”
我咽了一口唾沫,说:“杜大爷,您是编瞎话骗我吧?旧社会真有那么好?”
杜大爷说:“你这孩子,谁跟你说旧社会好了?我只是跟你说吃肥牛肉喝热烧酒的滋味好。”
我问:“你吃肥牛肉喝热烧酒是不是在旧社会?”
他说:“那……那……好像是旧社会……”
我说:“那么,你说吃肥牛肉喝热烧酒好就等于旧社会好!”
他恼怒地蹦起来:“你这个熊孩子,这不是画了个圈让我往里跳嘛!”
我说:“不是我画了圈让你往里跳,是你的阶级立场有问题!”
他小心翼翼地问:“小爷们儿,您给我批讲批讲,什么叫阶级立场?”
我说:“你连阶级立场都不懂?”
他说:“我是不懂。”
我说:“这阶级立场嘛……反正是,旧社会没有好东西,新社会都是好东西;贫下中农没有坏东西,不是贫下中农没有好东西。明白了吗?”
他说:“明白了明白了,不过……那时候的肉鱼什么的确实比现在多……”
我说:“比现在多贫下中农也捞不到吃,都被地主富农吃了。”
“小爷们儿,你这可是瞎说,有些地主富农还真舍不得吃,有些老贫农还舍得吃。比如说方老七家,老婆孩子连条囫囵裤子都没有,可就是好吃,打下粮食来,赶紧着祟,换来钱买鱼买肉,把粮食糟光了,就下南山去讨饭。”在他笔下,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呗。反正有这六个字,就可以胡编呗。
这书里描写的是60年代后期,那20年前就是40年代后期了呗。
既然有鱼,那是胶东靠海地区了呗。
什么地方有“鱼市有三里长,槐花开放时,正是鳞刀鱼上市的季节,街两边白晃晃的,耀得人不敢睁眼”?
那是臭的,熏得人睁不开眼吧!
槐花4月底,5月初开!山东这地界这月份,气温多少度了?青鱼,巴鱼,黄花鱼,披毛鱼,墨斗鱼,鳞刀鱼(带鱼)。。。。。全都是臭的快的,这时候中国山东这地界没有冷库和冰柜啊!
你全都摆出来卖,一个上午过去,到下午这些鱼坏的快的,就不能吃了!这地方得顶风臭十里,比鬼子毒气弹都厉害!
这些鱼是从哪里拿出来的,又卖到哪里去,谁来买?
你这地方跟哈利波特联动了,从海里召唤鱼,然后臭了之后用消失咒全变没了是吧?
更关键的是,当地可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来买你这些鱼?
后面的段子就更有意思!
“可过去,咱马桑镇的肉市,光杀猪的肉案子就有三十多台,还有那些杀牛的,杀驴的,杀狗的,你说你想吃什么吧。”
你那是同时期美国纽约,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批发市场吧,反正不是“镇”这个级别的。
现在在两千多万人口的帝都,这种级别的大型批发市场也不多。
“一头牛能出一千多斤肉。那牛肉肥的,肉膘子有三指厚,那肉,一方一方的,简直就像豆腐,放到锅里煮,一滚就烂,花五个铜子,买上一斤熟牛肉,打上四两高粱酒”
要把牛喂到这么肥,不是办不到。水浒传里说的“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就说明,这种牛是有的,明朝初年就有,民国时期当然可以有。
但是,明朝初年买这些牛肉花了多少钱?
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与阮小七,就问主人家沽了一瓮酒,借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
当时这可是了不得的钱,万历年间1两银子就可以买180斤的大米!这还是物价飞涨的明朝后期!
而且,你知道这种牛喂一头要多久吗?3年。而且在这3年里面,这种肉牛不能拉出去随便干活使唤,最好就是吃吃睡睡,而且要用高级精饲料饲养。你把它牵出去耕地套车,牛会瘦的,肉也会不好嚼。
就这种牛的一斤牛肉,比起现在的A5和牛,也差不离了。你想用5个铜子买来一斤熟牛肉,还想要打上四两酒?做什么美梦?
民国铜元一般流通面值最大的,是当二十铜元(20文铜钱),5枚等于一枚小银毫子(当十银毫子,广东还有当二十银毫子),10枚小银毫子等于一枚袁大头(现大洋)。
就这个1枚银毫子,你想买一斤熟牛肉,还是这么好的牛肉?冷知识,民国时期肥肉比瘦肉贵,像这种顶级A5肉牛的肉,更贵。照你这么计算。。。
牛的出肉比是45%,1000斤的肥牛=450斤牛肉,我也不计算牛肉位置了,全都按高价牛肉一起算。那好,450斤牛肉做成熟肉,大概250斤。这整整一头牛的肉,你用25块银元就想买走?想得倒美!这种牛做熟了之后,125块银元还差不多!还不包括酒的价格呢!
你这牛都是异世界聚宝盆给你变出来的无本生意吧,饲料价格为零,所以你卖这么便宜?
而且,你这地方人口不到十万,拥有至少二百万人口的购买力,你这地方一定有一个能给你变各种宝贝的神灯对吧?
人均肉类消费能力比现在都高,物价极其便宜,粮食产量高到离谱,人民购买力极高。
所以说这人写的书完全是魔幻现实主义,没有魔法要素加进去,它说不通啊!得是《哈利波特》《一千零一夜》这两套书把所有宝贝都拿出来紧着这一个地方用,才能讲通!
发布于 2023-11-01 15:0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bigwolf02 - 147 个点赞 👍
莫言说的是不是真话呢?一定程度上是的,因为新中国前三十年确实吃不饱,如果非得说吃饱了,那是假话,这也是莫言粉非常喜欢抓住的一点。但莫言没说的是,解放前,哪怕是北京上海这种发达的大城市,都有专门的收尸队,每天上街收尸,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收上百具尸体,那时的老百姓就吃饱了?民国三十八年,人口增加才一个亿,新中国三十年,人口增加四个亿,不吃饭,这些人吃空气长大的?按某些人的算法,民国起码饿死两三个亿。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到四十岁,新中国三十年时间狂飙但六十五岁,是靠吃空气把人均预期寿命提上去的?这些增长的人口主要是谁?这些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主要是谁?当然是最广大的人民!否则靠这些老爷们,就是一家生一百个,就是都活成千年王八,也不可能对平均值有多大作用。如果你回到乡镇,你会发现很多人家里还挂着教员的画像,怀念教员的老人非常多,如果你问他们前三十年吃没吃饱,他们大多数也会告诉你那些年挨饿了。但他们为什么感谢教员怀念教员?难道饿昏头了几十年没缓过来?或者是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吃过新中国的苦,更吃过旧中国的苦!他们知道国家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他们参与其中,更了解那个时候筚路蓝缕的艰辛!
编辑于 2023-11-02 18:28・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水陌轻寒 - 143 个点赞 👍
真有意思。
长辈W叔,父亲是知识分子,母亲是工人。谈到三年困难时期,他回忆到:
“当时我在上小学,上课的时候经常饿得眼前发黑。所以我就弄来一个装药片的小塑料瓶子,每天早上出门前,放点盐和菜油在瓶子里面,然后揣在身上。在学校饿得不行的时候,就把这个瓶子拿出来,打开盖子舔一口。
当时还有逃难的农民,在街上抢吃的。我有次在食堂打了饭往家走,一个农民从身后抢走了我的饭盒。等我追上他的时候,他已经把饭盒里的东西吃完了。”
我母亲与W叔同岁,父母也是知识分子+工人的组合。我问她:“那时候只能喝稀饭吧?”
她答到:“有稀饭都不错了,很多时候没有粮食吃的。我现在都记得,有一次,我们的午饭是每人一小碗豌豆汤。结果我不小心把自己那碗打翻在地上。我妈妈,也就是你外婆,就在旁边看着,什么话都没说,也没有说把她的那碗匀点给我。因为她下午还要上班,不能饿肚子。你就知道当时条件有多困难。”
长辈Z姨,父母都是农民。谈起三年困难时期,她回忆到:
“那时我还很小。当时每天都看见,街上有人拉着板板车,板子上躺着人。最多的时候,每天都能看见十几个人被拉走。我问我爸爸,这些人怎么了。他说这些人饿死了。”
所以我建议,有空多和家里老人聊聊天,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发布于 2023-11-01 16:24・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wanyun - 107 个点赞 👍
稍微有点脑子的都知道中国普通人能吃饱饭不过才四十年的事,能够吃的稍微有点质量的也不过才三十年的事。要知道91年才取消粮食配给制度,农村很多人一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隐入尘烟的情况在农村是比比皆是,在那个时代你就是有力气也找不到挣钱的机会。
发布于 2023-11-01 06:27・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平淡中回味 - 9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嫡隐 - 79 个点赞 👍
有这么一群微生物,生活在封建和贫穷的泥沼里面,被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巨人奴役,麻木的过着畜生一样的生活。
后来来了一群强盗把猪尾巨人打死了,为了自救,微生物中陆续进化了好多巨人,但又接连死去,最后由大部分微生物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红色巨人,带着所有微生物往岸上攀爬。
岸上的地主老头看见了,害怕被人爬上来抢地盘,不停的搬石头往下砸。
红色巨人虽然被砸得头破血流,但最终还是爬上来了,自此这群微生物落了地,总算是渐渐的有了个人样。
那这边红色巨人刚刚爬上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呢,有个刚落地的就开口说话了。
你猜他说了什么?
他说:哎呀!好臭啊!好脏啊!这个人身上全是封建和贫穷的污泥耶!你闻闻,他身上还散发着那种浓浓的恶臭呢!还有啊,他往上爬的时候还得了病,一病就是十年,害死我们好多哦!
地主老头听了眼睛一亮,使唤下人去给他发个奖,让他会说话就多说点。
那人就拿了奖章,对着地主家的下人婢女连连鞠躬。让那些人拿着他的说辞,满世界宣扬去了。
编辑于 2023-11-02 12:43・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shsiandodh - 6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白薠 - 5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penguin - 5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竹青 - 51 个点赞 👍
莫言嘛,他的话听听就好,不用觉得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就一定说真话
比如莫言在诺奖获奖感言中说:“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听起来很感人,对吧?
但针对莫言母亲因捡麦穗被打一事,当年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郭老先生说,村里确实有很多人拾过麦穗,但从未听说过莫言的母亲因拾麦穗被打的事儿。
老人说,当年,莫言家算得上是上等富户了,他母亲根本用不着拾麦子。
莫言当年的玩伴也说,莫言的父亲当年是大队会计,威望很高,大哥又是大学生,其四叔是生产队长,五叔在供销社工作。
这样的家境,她母亲既不用拾麦穗,更没人敢打,至于没收麦穗儿更不敢。
你看,这么庄重严肃的场合管大作家都能面不红心不跳地说谎,他的话能信吗?
编辑于 2023-11-04 18:47・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头像是我可爱的妹妹 - 4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阿努比斯AnubisRT - 4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云纵风横 - 3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HF历史学渣 - 36 个点赞 👍
这就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话术。
49到78年吃不饱,那么49之前吃的如何。
是49年之前丰衣足食49之后反倒吃不饱了。
还是49年之前一直饥荒遍地,49到78年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
49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140斤,66年240斤 78年340斤,88年475斤
中国从清朝中后期就是饥荒常态化,一直到49之前都如此。
恰恰是49到78年发展了生产力才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
而且农业生产力发展并不存在什么78之后爆发增长才吃饱的问题。
粮食单产78到88年增长速度并不比66到78快多少。要知道78到了88年良种 化肥的普及要远高于66到78年这个时期。
还有拿袁隆平的话来说事的,袁隆平的主要成果就是6 70年代这个时期取得的 是国家给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才取得的,并不是他一个人靠着半亩试验田就能搞出来的。
而且不仅是水稻,玉米 小麦的高产良种也是这个时期研发普及的。
莫言的话术,根本目的是为了否定49革命的正义性和进步性。在他的小说和话术里49之前和49之后没区别,中国和中国人都是麻木不仁 愚昧落后 不可救药的。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得文学奖的根本原因。
发布于 2023-11-02 13:41・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田锋 - 35 个点赞 👍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那个年代是哪个年代?
建国后突然吃不饱了?
建国前就吃得饱?
五千年前到70年代,掰着指头算一算,有多少吃得饱的日子?
多少次王朝兴衰,土地兼并,农民起义。
那哪次农民起义不是活不下去了?活得下去谁有心思造反?
吃不饱的原因是什么?吃得饱的原因又是什么?
吃不饱的原因就两个,一是人多地少,二是农业不发达。
吃得饱的原因也是两个,一是古代王朝新立,人少地多,二是70年代后现代的农业发展。
从育种到种植到化肥等全套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不起来,无论你哪个时代,只要人口增多或土地兼并,你就不可能吃饱,这还不算天灾人祸。
可是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建国时一穷二白,米仓能饿死老鼠,又有三年自然灾害,但老百姓可从没说造反啥的。为什么?
一是因为以前过的还惨一些,二是还有一群人在带领他们,想要他们过上能吃饱的日子。
对标英国发展的时候,童工为什么进了工厂?
看清楚,是童工哦,为了补贴家用。
发展的前期,必然要经历困苦,谁能绕开?而且列强还有掠夺而来的原始血腥资本。
我们有什么?几十年战争,打得稀烂的国家,从一穷二白开始,几十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砥砺前行,一代人吃了几代人苦等等才换来开天辟地的现今,期间还有抗美援朝,教育阿三,援助猴子,珍宝岛,被核讹诈等等。
所以那个谁说的很不精确,应该是从5000年前到70年代,大部分的时间是吃不饱的,从清朝中期开始到70年代,这是最后一个吃不饱期间。70年代后,国家历经多年发展的化肥、育种等领域终于开始逐渐发力,大面积的吃不饱才终于被终结。
光一句“那个年代”,误导性太强,感觉是故意的。
发布于 2023-11-03 10:28・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天地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