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国就已经可以生产铁钉了——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需要进口的大概是因为工艺水平生产不了的特殊铁钉对吧?
但真要从工业角度来说,50到70年代的解放牌卡车和红旗牌小汽车本身就是工业垃圾。因为零部件都是手敲,可靠性和生产率都是笑话,刚改开的时候被日本人怼脸嘲讽:“这是我爷爷时代的生产方式”。
后来中国真正的现代化汽车流水线是怎么来的?是德国大众引进的,第一代产品就是老桑塔纳,技术扩散了才有国产油车,就像特斯拉技术扩散后才有国产电车的大爆发一样。
嗯,估计又有人要说没有那时候的技术积累怎么会有现在,你吃第五个包子饱了前四个包子不吃了吗之类自作聪明的话,但很遗憾,技术并不是线性进步的,它是破坏式进步的(见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理论),手敲汽车的八级钳工,在数控机床前面,你觉得他的积累有用吗?
至于题主你的问题怎么回答,简单
1.百度真国师 林毅夫的后发优势理论
2.买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在25章,生产和增长里找到追赶效应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