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7个

巴勒斯坦人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临时工
864个点赞 👍

长期目标: 屠光包括你我在内的世界上除了他们那个派别的所有人。


说说那波人里排第一的下三滥,帖木儿的罪行


就辉煌和短命来说,帖木儿缔造的的帝国与亚历山大那个煌煌武功的帝国类似,当这两个军事天才全面驾驭帝国资源时,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而当他们死去后,帝国很快就一蹶不振,直至四分五裂,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也正因如此,后世才直接用他们的名字来指代其帝国,我们可以不熟悉马其顿,但不能不知道亚历山大。


当然两个人不同点也很多,亚历山大死时才30多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短短十年的时间让他基本没有机会来巩固自己的征服成果,年幼的子嗣及其遗孀则根本无法对抗他手下那些彪悍的将领,所以他死后帝国几乎是立即就被瓜分,并开始了继业者战争。而帖木儿的帝国霸业相比之下情况就好得多,他死时已经70岁左右,有年长而得力的儿子接班,因此帝国延续的时间也就更长一些,继续维持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强国姿态才轰然倒塌。


当然,帖木儿帝国和那些真正国祚绵长的大帝国,比如罗马帝国、汉帝国或者阿拉伯帝国显然没法比,而且更关键的是,由于它所征服的地区远离当代世界的核心地区,因而对当代人来说他的征战霸业更像是一场发生在遥远古代偏远地区的械斗,其名气不彰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我们要清楚,在15世纪,帖木儿帝国所处的以河中地和呼罗珊为核心的区域,正是中古时代欧亚大陆最主要商路穿越的地区,巴克特里亚、索格狄亚那等都是持续繁荣了千年的丝路上的宝石,因此以当时人的眼光,帖木儿帝国是位于世界中心地区的强国。


同时,这个地区因为处于东部蒙古大草原和北部中亚草原的游牧部落,以及南部阿富汗山地和西南部伊朗高原军事势力的环绕之下,又有贸易商路的财富滋润,自古以来来就形成了各种军事部族和贵族世家家星罗棋布的局面,一个强权统治这这片土地后就可以拥有丰富的优质兵兵源。而在14世纪,这个优势被放大大了,因为经过了之前一个世纪蒙古古帝国的冲击和融合,蒙古以黄金家家族为代表的游牧军事贵族和中亚地地区的突厥部族混合成了拥有强悍军军事能力的集团,它们一方面内部互互相攻伐争权夺利,一方面则等待着着强者出来把他们的力量整合后寻找找时机对外扩张。


帖木儿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的突厥化蒙古贵族,他父亲就已经是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可见在14世纪纪中亚地区已经是伊斯兰教广泛渗透透的地区。帖木儿早年臣服于蒙古察察合台汗国,而随着他势力不断发展,成吉思汗的第八代孙、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汗最终将女儿嫁给了帖木儿,让他和蒙古黄金家族攀上了关系,这成为他后来统治神圣性的一个来源。因此帖木儿一直着力维护察合台蒙古集团在其帝国内的地位,同时还以其它方式来强化蒙古帝国正朔的神圣性,比如当钦察汗国的蒙古系后裔脱脱迷失在权力斗争中失势而逃亡时,就将其收留在帝国首都撒马尔罕,并提供金钱和兵力帮助他回国复位。


金帐陨落

帖木儿的早期发家史我们这里不做过多复述,先重点谈谈他的军事成就。基本上可以说,除了其东部的明帝国,帖木儿一生中把他周边所能够打的到的国家全部打了一遍而且是未逢败绩,书写了一个神话。


帖木儿在公元1370年开创了帖木儿帝国,此时正是明朝初的洪武三年,朱元璋正在筹划对草原的北伐。帖木儿把首都起初定在巴里黑,但随后就改为撒马尔罕。帝国的营建采取同心圆模式,以撒马尔罕为圆心,内圈是河间地和呼罗珊等核心区域,这里的蒙古-突厥军事集团和部分蒙古游牧部落是他的力量基础,在稍外围,则向西和向南逐步征服了花剌子模和伊朗高原西部等地区,作为拱卫其核心领土的国土;向东他出击打服了东察合台汗国,据说这次征战中他的斥候部队甚至一度接近吐鲁番地区;而在更外围,他的策略就是重创乃至摧毁任何一个可能威胁到他核心利益的强敌。


因此在将周边平定后,帖木儿重点放在了周边的4个赫赫有名的军事强权,第一个就是同为蒙古帝国余脉的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前面说了,此时的钦察汗国大汗是帖木儿收留和资助的脱脱迷失,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脱脱迷失和其反目成仇。国际政治中一向是集团利益压倒个人因素,我们一再强调过那个时代内亚商路的重要意义,因为即使在工业化之前的时代,工商业税收在征税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上就远远超过农业,而税收决定了一个帝国的财政状况,历史上不止一个大帝国因为财政崩溃而崩溃。比如明代中后期,因为和北元军事对峙,南方又海禁,对外贸易萎缩,国家财政不得不严重依赖农业税,这是导致其内部民变四起、匪寇越剿越多的直接原因之一,这种内乱又会进一步导致财政更加紧张,从而进入恶性循环。而近代清朝的财政也曾濒临崩溃,但当英国人赫德帮晚清政府建立和理顺了海关工作后,海关税收成为了晚清最重要的一个税种,并为整个王朝续命了很多年,清朝灭亡有很多因素,但主要原因却恰恰不是历史上经常见到的财政崩溃。


因此中亚和中东的强国如果能占据欧亚大陆商路的先机,就可以在减轻对内部各阶层赋税的情况下维持帝国财政的稳定,这对帝国的强大和安全无疑具有关键意义。而在14世纪这个商路体系大致分为两个分支,一条是传统的、位于南线的丝绸之路,在经过了中亚绿洲后或向南进入印度或向西走伊朗直抵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就是这条商路上的枢纽。而另一个条则是走蒙古人西征后打通的欧亚大草原商路,东端连接中国北部的河套-鄂尔多斯草原并进而连接中国,往西则沿着咸海、里海和黑海北岸一路抵达乌克兰草原,然后向南连接上克里米亚半岛的卡法港从而对接上地中海商圈,或者向北到达波罗的海沿岸或者向西进入欧洲,钦察汗国的首都萨莱则是这条商路上的枢纽。


这两条商路是存在互相竞争关系的,一条上的贸易量多了,往往就会以另一条上的贸易量衰减为代价。当然,贸易竞争关系只是一方面,就如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把南下劫掠作为补充自己物资和抵御灾荒的常备选项一样,钦察汗国账下的游牧民族也经常南下洗劫河中地。因此,帖木儿下定决心要根除这个问题。


帖木儿帝国对外作战的特点之一,是通过构建强有力的管理动员体系来保障后勤,再依托强大的保障能力来保持前线军队的数量优势,这种数量优势加上河中地和呼罗珊等地区供给的优质兵源,以及帖木儿不漏破绽的指挥和随机应变能力,想不打胜仗都难。历史记载往往有很多版本,其中较为可信的记载称,这次帖木儿远征钦察汗国调动了大约7万大军,这对一支进行几千千米远征的大军来说已经是相当庞大的规模。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钦察汗国虽然以其曾经统治俄罗斯而为人所熟知,但其统治核心区域并不在靠近莫斯科的北方,而是在更南方贴近黑海和里海的伏尔加河流域,这里气候相对温和,草原广袤,同时又方便控制商路。因此帖木儿帝国不管是从河中地区出发还是翻越高加索山脉,都可以相对近的攻击其核心地区。这次远征发起于公元1390年,帖木儿选择的路线是先向西经过伊朗西部地区和两河流域稳固后方,然后北上穿越高加索山脉,这条路线威胁更大,迫使脱脱迷失不得不尽可能地集结起一支大军应战,以阻止帖木儿把钦察汗国的瓶瓶罐罐都打烂。



这是两支闪烁着蒙古帝国余晖的大军的较量,帖木儿帝国脱胎于察合台汗国,自然带有蒙古遗风,比如其军队保持了十百千这样的层级组织,其军人多是出于游牧部族或者中亚的军事世家,能够自备马匹和粮食物资,因而和蒙古军队一样善于实施长期的远征作战。但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突厥化了,并且针对中亚地区兵源和作战特点进行了改变,相比于蒙古帝国军队,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了步兵,这些步兵军团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且装备有成熟有效的工程器械,既能够迅速挖掘构建防御工事,也能组织有效的攻城作战。正是因为步兵军团的强大,帖木儿有了更灵活的组织作战条件。而钦察汗国的军队则更多的带有东欧乃至西欧军队的特色,其军队构成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包括作为基干的蒙古骑兵、欧洲化的保加尔骑兵、从意大利热那亚等地招募的雇佣军、从俄罗斯征召来的炮灰部队等。


这场战争很充分地体现出了帖木儿用兵的坚决和灵活两大特点。首先看坚决,帖木儿一旦决定发动远征,就是不彻底实现目标不罢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他首先就是坚定地在伊朗高原西部和两河流域扫清外围,免除后顾之忧,有点类似朱元璋北伐元朝时首先拿下山东和陕西,然后才穿越河南一路北上出击大都。帖木儿在打通高加索山脉,击溃钦察汗国主力后,也毫不手软地北上攻克并毁灭了包括其首都萨莱城在内的主要城市。


而在战术上他则十分灵活,比如钦察汗国军队曾经试图将帖木儿的大军堵在捷列克河南岸,帖木儿于是就让大军沿着河岸移动,假装要寻找渡口,在对方懈怠时立即让随军妇女和后勤人员穿上衣甲伪装成军队主力吸引对方注意,而真正的主力则急行军来到下一个渡口完成了渡河。渡河后的帖木儿大军又发挥其土工作业的特长,挖壕沟立木墙,构建起完备的防御,让钦察汗国闻讯赶来的骑兵想骚扰也无从下手,从而掌握了之后的战场主动权,并最终迫使脱脱迷失进行了一场没有信心的战略决战,也就是捷列克河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钦察汗国充分发挥其源自蒙古帝国的骑兵传统,部署在两翼的蒙古骑兵和突厥骑兵都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根据之前和帖木儿帝国交战的经验,他们也模仿帖木儿的军队,加强了步兵以及中央阵线的力量。这支中央战线的部队包括来自罗斯地区的贵族骑兵和普通步兵,从意大利等欧洲地区招募的雇佣军、弓弩手等,来自希腊等地的重步兵等,而且和帖木儿一样,脱脱迷失也以自己的亲卫队为核心力量保持了一支总预备队。


战役开始后,钦察汗国依旧是以两翼骑兵力量发起突击,其左翼哈萨克骑兵和帖木儿军团的右翼开始强强对碰,而其右翼保加尔突厥骑兵部队的强大冲击力甚至迫使帖木儿派出了预备队支援。而被强化的钦察汗国中路部队顶住了帖木儿军队的进攻,甚至试图反击以打破局面,整个战局一度陷入胶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帖木儿的军队短板更少的优点逐渐显现出来,战场的天平开始向着帖木儿倾斜。帖木儿的右翼骑兵率先压制了对手,继而腾出手来支援中路并击溃了对手的中路步兵军团,从而又腾出了更多的兵力支援其它战线,从而锁定胜局。总体来看,钦察汗国已经算是一个和帖木儿帝国相当接近的对手,但不管是在兵力、兵源还是战术体系建设以及最高指挥官的临战指挥,都还是略逊色于帖木儿帝国,最终的战败也是理所应当。


这场战争重创了钦察汗国,短期来看,相对于其所统治的罗斯等东欧民族在军事优势和心理上的优势上都被大幅度削弱,从长期看,由于帖木儿对钦察汗国的首都萨莱等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毁灭,失去了贸易枢纽,这条商路基本被摧毁,贸易线路不可挽回地南移,这使得钦察汗国再也没有机会来恢复国力。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其对东欧的统治不断松动和消融,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罗斯人成为了最大赢家,最终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不断扩张,并把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大小汗国统统吞并。


德里苏丹和马穆鲁克

在收拾了钦察汗国之后,帖木儿将目标锁定在了盘踞在印度次大陆的德里苏丹国。我们知道,此前察合台汗国曾经数次南侵,但都没能击败这个控制北印度的伊斯兰突厥军事集团,反而遭遇多次败绩,这次帖木儿大举进攻也颇有些为蒙古人的帝国报仇的味道,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富庶的北印度具有极佳的劫掠价值。我们知道,以蒙古为代表的游牧帝国在军事体制上就是这种大股东带着小股东投资及分红模式,不管是匈奴的单于,还是突厥或蒙古的可汗,都只是众多部落里最强大部落的首领,围绕着他们是其它大大小小的部族,一旦可汗决定出征,各个部族的成员就要自备装备和补给物资应征跟随,而在古代,精良的装备都很贵重,战马、铠甲、吃穿用具等,不是小康殷实之家之上的水平都无力承担,很多牧民需要变卖家产乃至举债才行。而作为大汗,自然不能让自己的部下做亏本买卖,因此打下一个地方后纵兵掳掠,就是他们必须兑现给本民族成员的承诺和补偿,秋毫无犯是想都别想的,那样的话这些小股东们很多都要破产,下一次出征也不会有人跟随。这是体系性的问题,和个人道德关系不大,如此一来,人口稠密的北印度地区成为目标也就不难理解。


帖木儿的大军顺利穿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北印度后遭到的抵抗并不激烈,因为此时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是其历史中一个相对弱势的君主,无力在北印度的广大区域内采取坚壁清野的纵深防御战术,而在以前察合台汗国的几次入侵中,德里苏丹帝国的这套防御策略都进行的十分有效,因为其拥有和蒙古骑兵战斗力相当的骑兵军团,可以随时捕捉到敌人并在有利时机进行决战。


而这一次只是当帖木儿兵临德里城下时,德里苏丹才仓促组织了一场不得已的决战。战役中德里苏丹的军队再一次试图依靠在历史上战绩并不理想的战象部队来扭转危局,但这种看上去很唬人的野兽部队遇上特别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应战的敌将时自然毫无用处,亚历山大击败过它们,明朝的沐英击败过它们,帖木儿也同样没有失手,其大军利用工事阻挡了战象的步伐,利用弓矢和火器惊吓了大象,使得它们掉头冲击践踏自己的部队,帖木儿帝国的军队则趁势推进并从侧翼包抄,最终将对手彻底击溃。之后就是例行公事般的大肆屠杀和搜刮,财富、物资以及熟练工匠被送回撒马尔罕。和被重创的钦察汗国一样,德里苏丹国经过这一场战争后也元气大伤,基本失去了对印度地区进行统治的基础,经过一段时期的混乱之后,最终还是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从阿富汗南下,再次在印度次大陆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可以说,莫卧儿帝国就是蒙古的转音,也可以看做蒙古帝国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余韵。


收拾完印度后,帖木儿将目标锁定在第三个强敌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这个也算是蒙古人的宿敌了,当初负责指挥蒙古帝国第二次向西南亚方向远征的是拖雷的第六子旭烈兀,在那次远征中,旭烈兀的蒙古军团一开始进展顺利,攻克了大马士革,占领叙利亚草原,兵锋已经抵达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但就在此时,因为蒙哥死在中国战场的钓鱼台攻防战,蒙古帝国内部争权斗争白热化,旭烈兀立即率领主力回师,而其留下的一万多蒙古军队被出击的马穆鲁克军队击败,此后虽然因为旭烈兀得知他所支持的忽必烈取得胜利而停留在了伊朗地区,但也没有再次向西发起大规模征伐,从此他所建立的伊尔汗国就和马穆鲁克王朝以幼发拉底河为界东西对峙。


虽然说当年马穆鲁克王朝能击败蒙古西征军是占了对方主力不在的便宜,但机遇从来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这个盘踞北非的王朝在军事上还是有自己独到之处的。首先就是其制度的奇葩和有效,我们之前提到过伊斯兰世界里盛行过奴隶军人的制度:一个王朝从边远地区购买精壮奴隶并灌输伊斯兰教义和军事技能,培养出忠于哈里发或者苏丹的职业军人,从而隔绝帝国武力与王朝世袭贵族之间的联系,杜绝家族乱政,而到了马穆鲁克王朝则把这一制度发挥到极致。在前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埃及收纳了众多的因花剌子模被蒙古征服而西逃的突厥部落,获得了大量军事素质不错的兵源,这些突厥人互相之间认同感高,很快就把控了埃及的政治权力。然后他们又依靠收购基督教和犹太教奴隶组成了帝国的文官集团,总之在这个国家,奴隶是文武双全。当然随着涌入的突厥人部落逐渐稀少,埃及开始从中近东的奴隶市场搜刮突厥奴隶,并把他们放到一个布尔吉城堡里进行长期的军事训练,于是这里成为奴隶的军校,帝国的军事官僚都要出自这个系统才被认可。




我们之前谈到过,不管哪个领域,职业水平都和业余的有巨大鸿沟,埃及虽然出现了本地人远离权力中枢而“奴隶”军事人员当政的局面,但其军队的战斗力是有保障的,他们军事技能熟练,作战勇敢,又互相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所以才能在面对西征的蒙古军滔天的气势下也不退缩,在艾因·贾鲁战役中击败对手,同时也为蒙古的西征画上了一个句号。


不过到了帖木儿的时代,马穆鲁克王朝的鼎盛期已过,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帖木儿的帝国实在是一个庞然大物,他从不打算和对手进行公平较量,只要有可能,他就要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和后勤组织让对手没有任何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帖木儿的用兵之道一向是“多多益善”,我们从他一生中的对外战争中就会发现,就在决定性战场上集结超过敌人的庞大军团方面,帖木儿几乎从未让人失望过,而这次南征马穆鲁克,帖木儿就准备了让埃及人毫无胜算的兵力优势。


必须遵循的逻辑


帖木儿在其几十年的征战史中战无不胜,就其军事才能来说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必然,他有些类似刘裕——虽然起点还是比刘裕高了不少,但也不是像李世民或者亚历山大那样一出生就可以直接站在一个庞大军事集团的最高层。他需要在不断的作战中树立起威望,凝聚起一个自己的集团,并打下根据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基层就开始赚经验,这个过程就是个长期的大课堂,脱颖而出的他不可能是弱者,而必然是一个在组织建设、权权力力斗斗争争和和军军事事指指挥挥上上都都很很卓卓越越的的人人才才。。同同时时他他也也是是一一个个有有野野心心的的人,作为一个突厥人,他又想攀上蒙古黄金家族的血脉关系,强化其在草原部族中的威望,又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伊斯兰教来巩固帝国的统治,以伊斯兰圣战的名义得到遍布中东中亚穆斯林的支持。


帖木儿的军事战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他所统治的地区既不像东方的中国那样周围大部分边界都是难以逾越的大海、高原和戈壁,因而只需防御北方;也不像拜占庭帝国那样拥有一个极难攻克的、凝聚帝国精华的首都,首都不破帝国不死;也不是匈奴或蒙古帝国那样居民大部分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可以轻易地以空间换时间坚壁清野拖垮敌人。帖木儿帝国统治的核心地区是中亚地区的贸易都市、绿洲城邦,不能舍弃的瓶瓶罐罐很多,而恰恰这个地区四面受敌、无险可守。所以当金帐汗国数次选择从河间地或者高加索等方向侵袭时,连帖木儿本人也多次远程紧急驰援,顾此失彼。所以对于帖木儿来说,他不能坐等别人打上门来,每一次在其本土进行的战争都将对其以东西方商路为主要财源的经济造成重创,因此他要想成为强国,就必须把附近的强敌消灭或者削弱,而消灭了这个,就会和下一个强敌比邻而居,于是又必须继续进击将其击败,这也是帖木儿帝国及其它中亚帝国必须遵循的逻辑。




帖木儿很有战略头脑,虽然要不断扩张,但也是根据轻重缓急逐个打击。首先,他的国家脱胎于西察合台汗国,这样一个帝国分裂出的部分必然和其它部分有着较强的相似性和亲和性,更容易出现最强势的一个部族把其余几个部分吞并后重新统一融合的情况,所以帖木儿优先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彻底征服了东察合台汗国,使得自己成为蒙古帝国这部分遗产的稳固继承者。这显然好处多多,蒙古帝国军事遗产的价值不用多说,而且因为再往东边和明帝国隔着辽阔的戈壁和沙漠,从此向其它方向发动远征时不再有后方的威胁,最后就是以后向东远征明帝国时可以将东察合台地区作为跳板,毕竟东察合台汗国的疆域已经到了吐鲁番一代,而帖木儿像很多穆斯林统治者一样,对于将远东这个人口众多的庞大帝国纳入真主的统治之下兴趣浓厚。


后方彻底安全后,帖木儿的征服主要是三个方向,在北面从1388年脱脱迷失率领金帐汗国大军入侵河间地开始算起,到帖木儿在1395年彻底消灭了金帐汗国的主力为止,大约用了7年时间解决了北方问题,确立了他在蒙古遗留诸帝国里的王者地位。同时摧毁了北方草原的贸易商路,使得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从欧洲到东亚的贸易商路只能经过以撒马尔罕的伊朗-中亚商路。在南面,他于1398年南下侵入印度,当年年底的德里战役摧毁了德里苏丹国的主力部队,劫掠了大量财富,次年北上返回,花了不到2年的时间。这两场作战等于把他的南北两翼都清扫干净,此后他就只剩下西方这个扩张方向还有两个强敌:偏北面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偏南面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因此对这两个强敌的远征是一体的,帖木儿从1400年开始南下远征叙利亚开始,到1402年在阿卡拉战役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用了两年时间将两个强敌都彻底打垮,从而奠定自己在整个中东中亚地区不可挑战的霸主地位。


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统治者对于局势还是很清醒的,当帖木儿帝国崛起后,它就十分警惕这个新兴的庞然大物,当帖木儿帝国和钦察汗国互相敌视,马穆鲁克王国选择了和钦察汗国联合共同对抗帖木儿,取的就是唇亡齿寒之意。只不过他们的错误就是低估了帖木儿帝国的军事能力,各种手腕在面对超强的实力时都变得渺小,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无法阻止灾难的降临。由于马穆鲁克位于叙利亚草原以南的区域,而钦察汗国则在高加索山脉以北,之间相隔了小亚细亚地区和两河流域的遥远距离,两强之间很难真正做到协调行动,在帖木儿这个战略和战术高手面前,对他们各个击破并不是太难做到的。


帖木儿军事战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准备充分,战略上藐视对手但战术上绝对重视对手,每一场大规模远征帖木儿都会准备庞大的兵力,然后预先进行长达一年甚至几年的物资准备以支撑这么多人的长途跋涉。比如帖木儿在1391年对金帐汗国的远征,从其大军的集结出发地到最终决战的地方即使拉直线也有2 000多千米,帖木儿的大军在草原上搜索前进走了足足7个月,期间为了弥补军粮的不足,他们还发挥了游牧民族的特长,组织了几次大型的围猎获取野兽来补充,当然也是借此来操练兵马,维持军队的士气和水平,这种方式我们在蒙古、突厥、帖木儿或者后来的清帝国都能看到。正是靠着这样强悍的远征能力,没有哪个对手可以靠逃避躲过最终的决战,也没有谁可以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削弱帖木儿的大军的战斗力。


帖木儿帝国的军事体系

帖木儿帝国本质是个大杂烩或者大拼盘,他固然每次不论打下来什么地方,都像要过冬的松鼠一样把被征服地区的熟练工匠和各种财富往他的首都撒马尔罕搬运,但其帝国终究疆域辽阔覆盖了各种宗教、语言、种族、部落等元素,想施行高度集权的官僚化社会既不现实也有弊端,所以其在国内采取的是类似法兰克军事采邑制的封建制度。


之前分析过,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所采取的国家体制是不可能完美的,只能是在效率和稳定中做取舍。完全的以一个帝王为权力核心并以一个首都为国家枢纽的大一统国家,在对帝国人力物力的军事动员方面随着统治时间的延长,效率会越来越低。比如唐帝国武则天时期对契丹和奚作战的效率和后来卢龙节度使对这两番的强悍弹压效果就是鲜明对比。如果以近亿人口的宋帝国或者明帝国为例,就可以有更感性的认识:完全官僚化的集权帝国空有上亿人口和庞大财富却始终动员不起足够的资源缔造出强大高效的边军,不要说组织庞大军力对遥远强敌的远征,对周边的较小的军事势力都很难形成军事优势。



而欧洲和中东中亚这个辽阔的区域内,绝大部分政权都并没有古代中国那样的条件去施行各方面大一统的均质化集权国家,因此封建制是大部分帝国都不得不以不同程度施行的制度,区别只在于程度和细节,像帖木儿所施行的军事采邑制就是一种偏重于军事效率的制度。依照这种制度,由帖木儿分封的大小贵族领主都在自己的封地拥有收税和养兵的权力,而到了战时他们就负有为帖木儿送上兵将并陪同参与作战的义务,这样全国每一片土地上的人力物力在平时就时刻为高效率地转化为军事素质较高的人员和装备做准备,战时聚沙成塔迅速组成高素质的大军。而同样规模却过度集权的古代帝国,如果要把资源一层层汇聚于帝国中央再一层层分配到帝国的各种事务和地方,能够用于转为军事力量的资源必然少得多,所以才会出现凡是周边军事威胁程度越重的帝国会越倾向于采取分权更彻底的军事制度。帖木儿帝国位于四面都是强敌的中亚地区,采取这种制度一点也不奇怪,事实上早在和古罗马帝国死磕的帕提亚帝国就是类似的军事贵族制度——分布各地的贵族们遇到战事才会带着军队随从来和国王汇合参与会战。


当然,凡事有利皆有弊,这种偏重于军事效率的封建制,在维持帝国内部统一上就有着天然的隐患,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多半独立的地方性军事集团,有能力为帝国贡献高质量的军队,也就有能力加强和展露其独立性,当帝国中枢强大稳固时也许不显,但如果中枢内部有多个争权的权力中心呢?他们不会像大一统官僚帝国的各级官僚那样,耐心等待朝堂之争的结果然后继续安稳运转,而是有能力集中起他们的军队积极参与内战。


当帖木儿在的时候,以他的个人威望和强势手腕,这个制度体现的就是前面的优势,他总是能组织起精锐而庞大的军队去碾压对手,并动员起充足的物资保障大军进行漫长的远征作战,而当他死后,这个制度就会显露出其不足,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先看前者,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帖木儿采取了很多兼顾分权和集权的具体统治手法。



比如在首都撒马尔罕及其临近的京畿地区,分封的都是帖木儿的亲属和铁杆亲信,这当然很好理解,在古代社会血缘一向是最重要的群体纽带。然后就是对察合台汗国原有势力的安置,帖木儿接盘了西察合台汗国并征服了东察合台汗国,他不可能把这里的原有势力都灭掉,反而是要以这里的军事资源为自己的基本盘,这就必然牵涉到统治的安全性问题,帖木儿的做法就是将察哈台的贵族们安置到穆斯林地区,这些原先的蒙古帝国贵族们分封到自己没有传统根基的军事封地,就很难以这些封地为依托实施割据,毕竟他们也相当于外来的统治者,他们背靠帖木儿帝国就可以比较稳定的压制和统治当地,动员起军事资源为自己和帝国所用,但如果想反叛,当地人对他的支持就会成问题。这其实比较类似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古时代各国统治者,在越晚近的历史时期越习惯于给地位卑微的小官吏赋予大的职权,而越德高望重的贵族大臣越削减其权力,就是因为权重的根基浅,根基深的没实权,才方便君主居中驾驭。


帖木儿帝国的这套制度和法兰克的军事采邑制以及穆斯林传统的分封制都有所不同,比如他的这个制度下,封地土地所有权依然在君主手里,也就是说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了,贵族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收税和管理,但君主是拥有将土地收回的权力的。这就使得君主对这些土地上的资源有了再次分配的可能,和法兰克那种分封给属下贵族后他们还能继续分封的一锤子买卖不同。此外帖木儿帝国的制度还有一个特点,一些成编制的地方军不受地方领导人的挟制而直接听命于帖木尔,这就使得帖木儿对帝国的军事资源的使用更加高效。帖木尔军队实行定薪制,军人的工资、退役士兵的养老金从各省财政里支出。当然对于远征作战来说,激励这支职业化军队士气的还是大规模的劫掠,帖木儿是个君主,但也是个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他必须让参与的大小股东都能看到亮眼的财务报表和分红,这个军事机器的运转才能更加有力和顺畅。



帖木儿帝国的军队的组织结构与同时代的穆斯林国家相差较大,更近似于蒙古系帝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其军队采取的是经典的十进制,就如我们熟悉的蒙古军队的十人长、百夫长、千夫长这样的称呼所代表的含义。帖木儿帝国的军队主力毫无疑问是骑兵,作为蒙古帝国的衣钵继承者,帖木儿的军队里一方面有大量的传统弓骑兵,同时也有西亚自古就十分擅长的具装甲骑,以锁子甲和扎甲等进行全面防护的这些重骑兵兼具防护和战场机动性。但是就如任何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篇章的军事强国一样,帖木儿帝国的军队绝不单纯依赖骑兵,而是多兵种都得到了均衡的发展。除了骑兵以外帖木儿也大力发展步兵,并着力培养那些很难从游牧部落招募到的优秀的攻城、城防等军工人才。这点他也很好地继承了蒙古人的做法,当年蒙古帝国就特别在意收集工匠,将各地先进成熟的战争技术为己所用,所以帖木儿帝国很早就以拥有大量给力的攻城器械而闻名。1400年攻击西瓦斯的时候,帖木儿军使用了大量可以发射火弹的弩炮和发射大型石块的投石机,而在1401年为了攻克坚城大马士革城,帖木儿军采用了挖掘通道,使用撞锤车、投石机、希腊火、大型云梯车等各种办法。


在中世纪晚期,杠杆配重式的大型投石机依旧是最强大的工程机械,在帖木儿围攻北叙利亚的一座马穆鲁克城堡时,城中守军的大型投石机曾投掷出一大块石头砸入了以为已经留够安全距离的帖木儿的大营。不过这基本也是杠杆配重式投石机的最后余晖了,此时火炮技术正在缓慢发展中,虽然技术上依旧笨拙,但已经逐渐展露出更高的作战效能,其射程更远,威力也更大。就在大约半个世纪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攻克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时,靠的就是在城墙外现场搭建炼铁炉浇筑出来的火炮,之后军队学会利用河流扎筏子运输火炮后,一个帝国的君主就可以比较轻易地敲碎帝国内那些叛逆的封建领主的城堡和城墙,从而加速了各个民族国家的内部统一。



帖木儿军非常善于学习和利用各种资源用于战争,自然也不会放弃印度人的大象,虽然这种动物的从军经历并不算太出彩,动不动就是被惊吓和踩踏自己的军队,但终究用的好了还是有比较强的战斗力的。所以他们也曾大量使用战象,西班牙使节如此描述这些战象:“这些战象身着好似节日盛装一样的披挂,皮肤被漆成红色、绿色或其他颜色,象背上有一座小木堡,木堡用丝绸覆盖,木堡的四个角各插有一面旗帜,木堡里有5~6名战士,象颈上还骑着一名操控战象的人。战象被削短的象牙上牢牢绑着两把大刀一样的刃器,它们被训练成通过一系列的小跳和急步调整阵型,使之始终保持在并排位置反复向敌阵冲杀。”


不过现在的历史记录依旧有些不清晰的地方,比较重要的就是帖木儿军队中火器部队的具体装备和运用缺乏详细的记录,让我们无法判断出帖木儿帝国大军的那些辉煌战绩里到底火器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然后就是对工程部队的重视,其实在他之前有不少特别善于“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将军,比如凯撒就把罗马人在土木工程上的天赋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征服高卢时依靠完善的壕沟加围墙的防御工事把被围困的敌军和来增援的敌军彻底隔绝并各个击破,还有像南北朝时的韦孝宽,既善于野战又善于守城,一场玉璧之战将一代枭雄高欢打的没脾气。帖木儿也是如此,他的工程部队特别善于随时挖出壕沟设置障碍等辅助防御,这些细致有力的工作配合其训练有素装备也不差的步兵部队,使得其军阵的各个部分都不是敌人可以轻易击败的。


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帖木儿帝国在这个时期的世界舞台上,其军事力量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没有短板。比如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拥有一支精锐骑兵,曾经和来犯的蒙古骑兵死战并击退对手,但是其步兵部队在质量和士气上都不够强,数量上更是短板。而帖木儿帝国的大军数量众多,骑兵强悍、步兵齐整、工程能力完善,实在是每一个对手的梦魇。


当然,如果时间再往后几十年,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随着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和技术经济的整体崛起,欧洲人在军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逐渐显现和强化,于是地中海以东直到日本的这个广阔世界范围内,各军事强国在热兵器的装备和使用上都依赖于其从欧洲人手里得到技术和装备的程度,谁拿到的早、拿到的多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军事优势,比如日本当时的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军队就因为在火绳枪部队建设上的领先而帮助取得了长筱之战的胜利,击败了骑兵著称的武田家族。而位于西亚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可以更快地了解到欧洲军事变革的动向,获得更新的军事技术,所以后来奥斯曼帝国建立了强大的火炮和火枪部队,对位于其东部的波斯萨菲帝国等对手形成了明显的军事优势,不难想象的是,如果帖木儿再晚个半个世纪,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这当然归根结底就是个历史大势的问题,随着海洋航路的开拓,中亚的商路没落,而随着欧洲军事技术的领先,中亚同样远离了世界军事能力的核心区域,没有了财富和技术,中亚在帖木儿帝国之后自然就再也无法产生强大的有世界影响的军事强国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拥有上述军事优势的帖木儿帝国在其最后岁月里对西方的远征还是在军事历史上留下了煌煌武功的。







素质较好的奴隶在加以充分洗脑和严格训练后,被培养成忠诚而精锐的武士,成为马穆鲁克军事集团的新鲜血液。图中最前面的骑兵为马穆鲁克骑兵


作为西征开胃菜的埃及

和金帐汗国不同,奥斯曼帝国和马穆鲁克王朝在地理上是可以做到互相支援的,奥斯曼帝国的小亚细亚疆土往南就是马穆鲁克王朝控制的叙利亚地区,因此它和金帐汗国一样曾经试图联合马穆鲁克王朝来对抗帖木儿帝国,只不过帖木儿用兵神速,他先出兵夺占了小亚细亚上的咽喉要道,阻挡了奥斯曼可能的牵制,然后才举大兵南下,使得两强之间无法配合而只能被各个击破。


在之前我们谈到过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是最典型的盛行于穆斯林世界的奴隶军团制度,阿拉伯人曾经从高加索地区、黑海北岸以及中亚草原贩卖当地游牧和山地部落的儿童到巴格达、大马士革、亚历山大等奴隶市场贩卖,据称最高峰时每年在格鲁吉亚地区就有超过2万名儿童被贩卖。阿拉伯帝国衰落后,换成了金帐汗国在高加索地区捕获奴隶,然后由热那亚人贩卖到各地的奴隶市场,不过不管什么渠道,素质较好的奴隶在加以充分洗脑和严格训练后,被培养成忠诚而精锐的武士,成为马穆鲁克军事集团的新鲜血液。这样一支和当地名门望族和民众没有瓜葛,而只效忠于最高统治者的职业军人可以长期保持其内部的单纯高效,弓马娴熟刀枪犀利、甲胄精良并配备良种战马,具有强大的军事能力。而帖木儿帝国在高加索及黑海地区的征服行动无疑等于切断了一部分埃及王朝获得奴隶军团新鲜血液的途径,加之其它矛盾,从那时起两国的对决就已经不可避免,不过此时两国之间军力差距已经很大,战争的主动权在帖木儿手里。


从历史上看,几乎任何王朝想要远征埃及的关键都在叙利亚,埃及本土是严重缺少纵深的,其人口就分布于尼罗河两岸,一旦被敌人越过西奈半岛就基本大势已去,因此叙利亚对于埃及就相当于淮北之于江南,守江必守淮,那么埃及人也是必守叙利亚。而叙利亚是一个山地、沙漠和绿洲交错的地区,几个交通和水源的关键点发展起来的贸易节点城市成为所有征服者都必须拿下的枢纽,如赫赫有名的阿勒颇、安条克、大马士革等,外来强敌都会首先拿下这几个兵家必争之地。帖木儿南下征发的大军据信在10万左右,这相对于长期奉行精兵政策的马穆鲁克来说有着巨大优势,因为帖木儿军队的质量一点不差,同样有着装备精良的骑兵和步兵,因此基本上从一开始马穆鲁克就没有依靠野战击败帖木儿的可能,而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守住阿勒颇、大马士革等要塞城市来消耗和疲惫对手,然后再寻找胜机。可惜的是帖木儿军团同样有着随军的能工巧匠,可以制作各种精良的工程器械,在攻击阿勒颇时,帖木儿调集了几十台巨型投石机和守军对射,并有攻城塔等装备,用了很短时间就攻上了阿勒颇的城头。然后帖木儿延续了蒙古帝国遗风,对抵抗者进行了无情的杀戮,屠城之后将砍下的头颅堆成金字塔以震慑当地人,随后帖木儿大军进抵大马士革,并在这里和马穆鲁克王朝拼凑来援的主力进行了决战。


帖木儿在其统治的中后期兵力和后期能力强大,但用兵却一贯谨慎,都会先争取以灵活的战场机动来获得最佳的交战时机,这次也不例外,面对敌人的援军已到的局面,他放弃了强攻大马士革,而是先引兵后退,吸引马穆鲁克大军追击,然后其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迅速接战并钉死了前来追击的敌军主力,然后他的大军逐渐从两翼包抄对手。马穆鲁克军队虽然靠着娴熟的武艺和强烈的求生欲护着统帅逃走,但却也同时彻底失去了击退帖木儿军队的希望。之后帖木儿大军使用各种攻城器械对大马士革发起猛烈的攻城战,到第二年才攻克,然后开始了和在阿勒颇一样的大屠杀。虽然此后帖木儿因为巴格达爆发起义而匆匆撤军,但其重创马穆鲁克王朝从而让其失去从背后威胁自己的能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可以放手展开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了。


顺便说一句,大约在一百多年后,奥斯曼帝国南下进攻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时同样碾压了对手,但和帖木儿不同的地方在于,当时奥斯曼已经利用紧邻欧洲的优势建立了强大的火器部队,在灵活使用火枪兵和火炮的奥斯曼近代合成军团面前,马穆鲁克的精锐重甲骑兵终于不再是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埃及在一战失去大部分精锐后很快被奥斯曼帝国征服。不过马穆鲁克的传奇仍未结束,距离帖木儿的年代400年后,拿破仑率领3万大军登陆埃及,当地臣服于土耳其的马穆鲁克集团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进行了抵抗,金字塔一战结果让拿破仑留下了这样的名言:“2个马穆鲁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而1 000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1 500个马穆鲁克兵。”也就是说虽然直到此时,马穆鲁克依旧保持了其个人武艺精湛的优势,但面对近代欧洲那些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并熟练操作枪炮的军队,已经彻底无力回天了,历史的潮流终究无法阻挡。


作为西征高潮的奥斯曼土耳其

击败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后,帖木儿只剩下奥斯曼帝国一个强敌。现代人无疑对它耳熟能详,因为这个帝国曾经横跨欧亚非三洲,有着绵延几个世纪的煌煌武功,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国家关系紧密,它征服了巴尔干地区,同俄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等欧洲强国死磕了几百年。在海上,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曾经独霸东地中海,向西甚至出现在西班牙附近,直到马耳他战役和雷班托海战接连被挫败才暂时被遏制。欧洲人的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里都有奥斯曼帝国的恐怖身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强大帝国曾经在其第一次勃兴的强盛时期吃过一次大败仗,那就是对阵帖木儿帝国的决战:安卡拉战役。


强盛时期的两个大帝国如果接壤就很难避免对决,这是历史的常态,因为一个强权在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时,“帮”它确定边界的要么是无法逾越的地理限制,要么就是无法逾越的强敌。这强敌有的是地头蛇,如蒙古帝国向南试图征服安南等地区时因为遭遇到气候、疾病和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而不得不止步;有的则是另一个强盛帝国,如阿拉伯帝国在疯狂扩张时止步于君士坦丁堡的高墙和希腊火之前。明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是崛起于大体相当时间的三个大帝国,不过三者之间相隔都很遥远,发生交手并不容易。明帝国无疑最遥远,统治重心在东亚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重心在小亚细亚半岛的中西部地区以及欧洲的巴尔干,而帖木儿帝国的统治重心在中亚的撒马尔罕。


奥斯曼帝国在帖木儿帝国时期虽然还没有攻克君士坦丁堡,但已经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的部分地区征服,相当于打通了欧亚的大陆桥,可以顺畅地向西北的欧洲腹地进攻。而当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巴耶塞特是个对于征服基督教欧洲进而传播伊斯兰教很有使命感的人,因此其军事行动的重心一直偏向欧洲巴尔干战场。但是帖木儿帝国向东征服了察合台汗国,向北击溃了金帐汗国,向西征服了位于伊朗高原上的伊尔汗国分裂的残迹后,相当于已经将当年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四大汗国收拾了3个,只有被明朝赶回漠北的北元王朝和帖木儿帝国没有交过手,可以说声威赫赫、风头无两,而其在伊朗高原的扩张在征服了高加索地区和两河流域后,基本已经和奥斯曼帝国比邻而居了,此时就算奥斯曼帝国只想着北上征服欧洲,他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保证自己的后方安全。


帖木儿用兵一向是胆大心细,面对奥斯曼帝国这个强敌,他从战略到战术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就是兵力和物资的绝对保障。首先,根据历史记载,帖木儿在这次战争中动用了约15万军队,这对于一支要跨越千里的远征军来说已经是十分庞大的规模。其次,帖木儿十分娴熟地运用各种政治资源来为自己塑造更好的战略环境。他一向以虔诚的穆斯林自居——虽然他一路痛打的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德里苏丹国等都是穆斯林政权,并以此招揽各种盟友,他和巴耶塞特的战争也被渲染成两个伊斯兰圣战领袖之间的对决,很多穆斯林力量都在选边站队。奥斯曼帝国在之前的战争中征服了小亚细亚大量的伊斯兰突厥部落并以之作为雇佣军来源,但这些部族的忠诚度并不高。而我们知道,当年拜占庭名将贝里撒留远征北非时对他的哥特人雇佣军的评价,就是这些人开战后最善于躲在一边观战然后看哪边优势就加入哪边。美剧《冰与火之歌》里小恶魔提里昂也说过“有勇敢的雇佣兵,也有年长的雇佣兵,但是没有既勇敢又年长的雇佣兵。”可见这些依靠收买或胁迫的武装部队是无法信赖的,如果驾驭不住必将反受其害。


而在和巴耶塞特的决战前的一系列战前指挥更是让我们看到帖木儿娴熟的指挥技巧。这场战役发生在小亚细亚的中部,靠近奥斯曼帝国的旧都,可以说是奥斯曼帝国的主场,但是帖木儿却是硬生生把客场作战变成了主场,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知道,帖木儿是从基层军官干起,早年起家时遭受过多次挫折,因此其用兵从来都是未算胜而先算败,谋定而后动。面对巴耶塞特的雷霆用兵和巧妙算计,帖木儿选择先避其锋芒,发挥其骑兵部队行动迅速的优势,先把军队主力向南移动,和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脱离了接触,然后迅速挥军向西,逼近了土耳其在小亚细亚的统治重镇安卡拉,形成了围点打援的态势,安卡拉的军事价值迫使巴耶塞特虽然知道这将导致军事态势的逆转也必须回军救援。于是当巴耶塞特的大军急吼吼地赶回到安卡拉时,面对的就是已经严阵以待的帖木儿帝国大军,此时双方已经主客易位了。可以说帖木儿十分完美地诠释了如何在战场之外做足功课,让战场上的胜利变成必然。除了战场机动,政治层面上的斗争也会对一场战争的胜负产生巨大影响,奥斯曼帝国因为长期重点经略欧洲巴尔干地区,其军队构成里有大量来自保加利亚、拜占庭等国的基督徒雇佣军,而这些军队会被经常用来镇压小亚细亚东部桀骜不驯的穆斯林突厥部落,这显然会使得其在伊斯兰世界里的舆论上会相对被动。而帖木儿在小亚细亚进军时把所攻略到的土地都归还给当地的突厥部落,满足了他们追求独立的心,这就使得奥斯曼军队里的从这些地区征募来的部队军心不稳。





安卡拉平原地带进行的这场决战是一场经典的大会战,双方都将自己的实力展现出来并进行全面的对决





帖木儿击败奥斯曼帝国后就开始扣押和羞辱明朝使臣


另外一边,巴耶塞特的外号是“闪电”,不难想象其雷厉风行的作战风格,但这种风格的背后是其出身帝王家的自负,他类似李世民或者亚历山大,一出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父王出战时就必然是一支方面军的统帅,他经历的挫折太少而优越感太强,对于军事行动的危险性估计不足。之前他确实连战连胜威震欧洲,但要明白欧洲此时正处在中世纪后期,英法百年战争刚打到中场,欧洲大陆上缺少统一集权的军事帝国,因此欧洲虽然有大量个人武艺娴熟的骑士和雇佣兵,但对于组织大规模的战役缺少经验和组织能力,加上当时欧洲各个国家诸侯都还比较小,想组织一场大战役就需要多方联合,很容易出现多头指挥、协调不力、行动迟缓的问题,以这种状态面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样的高度集权的军事机器时就显得无比笨拙,被颇有军事天赋的巴耶塞特屡次痛扁也是正常的。但是当面对帖木儿这个狐狸与猛虎的复合体时,他的能力就有点不够看了。他在被帖木儿的一系列操作逼到了很被动的局面后,自己也开始放昏招,在大军决战之前竟然又组织了一场持续3天的全军大围猎,号称是要振奋士气。但要知道,之前大军连续急行军已经疲惫,这么搞一下他自己的本部军队就算有怨言也还只能忍着,但那些来自东部刚征服地区的雇佣军就不一定会心平气和地任他使唤了。当然更可笑的是,高高在上的巴耶塞特不让部队休息倒也罢了,对面的帖木儿在大战开始前就立即发放军饷,顿时军营欢声雷动,士气大涨,而巴耶塞特则坚持按照传统打完仗再发。一方休息充足拿到了军饷斗志昂扬,一方原道奔波而来还被驱赶着打了3天猎,军饷还拿不到,仗没有打几乎就胜负已分了。


之后在安卡拉平原地带进行的这场决战是一场经典的大会战,双方都将自己的实力展现出来并进行全面的对决,总体来说帖木儿兵力占优,根据史料估计在14万左右,而巴耶塞特的大军大约在8万,双方都分成了左中右三军,并部署了预备队,可以说中规中矩。一开始的战斗是比较常规的,三条线都爆发了激烈交锋,双方军队的素质都不错,谁也不能快速击溃当面之敌完成对敌人阵线的包抄。但是最终一件突发事件决定了战争胜负,奥斯曼军队中那些来自东部突厥部落的雇佣兵阵前哗变,投靠了帖木儿并攻击奥斯曼军队的侧翼,这和大唐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遭遇葛罗律部叛变夹攻颇为类似,立即导致战场局面崩溃。最终大势已去的奥斯曼帝国皇帝巴耶塞特试图逃走,但其坐骑被击中导致他最终被俘,并很快死去。


帖木儿帝国的落幕及历史遗产

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后的帖木儿帝国无疑站上了历史的巅峰,但他还有最后一个大目标没有完成,那就是对中国的征服。之前帖木儿长期奉行与明帝国交好的战略,如今其实力和自信都达到顶峰,就开始扣押和羞辱明朝使臣,同时下令全帝国收集物资、征集兵员,并在1403年开始东征,不过他此时已经接近70岁,为了赶时间选择在严寒的冬季也加紧行军,结果欲速则不达,染病后很快就死去,而他的征明大业也烟消云散。


如前所述,帖木儿帝国的扩张行动在沉重打击了周边强权的同时,也“便宜”了周边其它强权。北方的金帐汗国和草原商路的衰落,使得更北方的俄罗斯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并迅速成长为强国。更主要的得利者是欧洲,奥斯曼帝国被其重击后,虽然没有走向衰落,但也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再次复兴,从而为欧洲人争取了时间,本来已经风雨飘摇只剩孤城的拜占庭帝国又坚持了接近半个世纪,在1453年才最终被土耳其人攻克。此后虽然土耳其人北上进攻的力度更大,但欧洲已经度过了中世纪晚期混乱而危险时期,因为同样是在1453这一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法国统一了之前被英国人占领的国土,加之圣女贞德所激发的民族主义热情,开始建立起强大统一的法兰西帝国。而奥地利帝国也在随后通过联姻和战争于1479年和法国一起瓜分了勃艮第,并获得了低地国家,最终又通过联姻于1495年将西班牙和奥地利等诸多封地合并为哈布斯堡王朝,从而具有了巨大的财富和国力,这种态势下土耳其再想从奥地利这里实现突破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了。


而因为帖木儿削弱金帐汗国而被释放出来的俄罗斯也正在逐渐强大,当其合并了乌克兰后,在17世纪时开始向西南方向进军并和土耳其争夺黑海地区的霸权,这也对土耳其的军事力量造成了极大的牵制。因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俄罗斯两大强国,加上波兰等国家的辅助以及巴尔干地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等持续不断的抵抗,最终将土耳其人进击的步伐压制在巴尔干半岛再难前进,最后更是一步步将土耳其人反推回君士坦丁堡这个出发地。


不过帖木儿帝国对马穆鲁克王朝的重创倒是便宜了奥斯曼帝国,那一战之后马穆鲁克对后来重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失去了抵抗力,最终在1517年被吞并,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一个省。至于德里苏丹国的消亡则便宜了帖木儿自己的子孙,他的一个后代巴布尔在帖木儿帝国遗产的瓜分争斗中,面对中亚和阿富汗地区的彪悍群狼一筹莫展,无法击败乌兹别克人的他不得不率领一支万余人的队伍南下进入印度创业,却意外地顺风顺水,到他子孙手里已经彻底征服了南亚次大陆,开创了300年国祚的莫卧儿帝国。


至于帖木儿帝国自己的命运,不得不说帖木儿对周边强权的打击确实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其安全,在他死后的帝国衰微内乱中,曾经的强敌确实都没有力量来趁虚而入落井下石,但是在中亚这个四战之地从来不缺猛兽,在其北部的草原上,哈萨克人日益强大,而在西部的伊朗高原上也先后崛起多个强权,这些都最终促使帖木儿帝国走向衰亡。


进入近代,国家实力的构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5世纪,也就是帖木儿帝国和明帝国这个时期之前,由于人类社会信息、物质资源和财富的传输能力太落后,距离一旦增加就会带来效率的巨大下降,于是就必然带来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如果国家集权,那么名义上由资源集中统一调配带来的高效率,会被信息传递的延迟、信息处理能力的贫弱以及运输能力的低下所抵消。因此面对边疆地区严重边患的帝国,往往都要至少在边疆地区进行分权,不管是唐代的节度使,还是明朝时以燕王朱棣为代表的藩王,又或是拜占庭的军区,或者法兰克的军事采邑制,分权后提高了这些帝国边疆地区的军事能力,可以有效地抵御多方向持续的蛮族入侵压力。资源分散化的极致到个人,一个小地主可以把自己土地上产出的财富最准确高效地转化成自己学习的武艺、置办的铠甲兵器、圈养的马匹。当然,资源需要变现以获取回报,那么这个回报就是在领主征召时随军出战,从而通过俘虏敌人的兵将以勒索赎金,或者冲入敌人的营寨乃至国家劫掠来获得回报。





欧洲手抄本插图(帖木儿在安卡拉战役后虐待巴耶塞特)


而现代国家则截然不同,由于信息沟通和物资分配运输的效率越来越高,国家可以建立集中的职业军队并保持其高素质,因此近代化的国家都逐渐消除了地方性的武装集团,走上了民族国家集中常备军的道路,帖木儿帝国这种模式终究是被历史淘汰,加之世界贸易商路转向大海,内亚地区再也不可能产生强大的军事帝国了。

编辑于 2023-11-24 21:17・IP 属地云南
tuna maguro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