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7个

波尔布特为啥杀红眼了?

不知道
32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俄系国家不都这样?徐志摩这样评论苏俄人散布到中国来的那个主义:“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说到徐志摩,一般人的眼里,也就是个诗人和情人。长期以来,徐志摩的这一形象,在人们眼里几乎定格为他的全部。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把他自己给遮蔽了,用他自己的诗、情辉光,当然也加上后人的渲染。

其实,在诗人和情人之外,徐志摩还有少为人知的一面,这一面是他的思想和政治识见。如果书写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大事记,20年代那一段,是不应该略掉徐志摩的。

在他的诗、情之外,比如比诗才更好的思才,比情商更佳的智商,徐本人似乎并未经意。

20年代的徐志摩,有两件事让人刮目。一是他去英国途经莫斯科后写下的《欧游漫录》,一是回国后负责《晨报副镌》时所主持的关于苏俄问题的讨论。这两件事都有关苏俄,而苏俄在当时的中国直接影响国共两党,也同时影响中国知识界。

1921年陈独秀成立的政治组织乃是第三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会上所确立的新三民,第一条就是“联俄”。当时,包括后来的知识界,对苏俄大都抱有一厢情愿的热情。

鲁迅被誉为迄今思想最深刻的人,你可以去看看他在30年代对苏俄令人咂舌的一边倒。胡适,这个被视为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对苏俄的态度,20年代也是那么依违不定。可是,作为诗人甚至有点滥情的诗人,徐志摩对苏俄的看法,激浊扬清,眼界远在胡鲁之上。

徐志摩去过苏俄,就像胡适后来也去过一样。但这两个自由主义者对苏俄印象大相径庭。胡适对这个国度有所好感,亦正如徐志摩对它满是质疑。这质疑来自他诗人般的感觉。我很奇怪,这感觉在诗上表现一般,为何在思想、社会及政治诸问题上却如此出色。莫非诗人本色是思人。

读读他的《欧游漫录》吧,那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游记之一,有文字,有性情,有思想,有识见。在莫斯科参观过列宁遗体之后,徐志摩这样评论苏俄人散布到中国来的那个主义:“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以血海的方式完成一种主义,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灾难?换用后来哈耶克的表述:通往天堂的路往往是用地狱铺就的。因此,西行途中的徐志摩发出这样的吁请:“旅行人!快些擦净你风尘眯倦了一只眼,仔细的来看看,竟许那看来平静的旧城子底下,全是炸裂性的火种,留神!回头地壳都烂成齑粉,慢说地面上的文明。”

徐志摩以诗人的眼睛洞穿了苏俄的主义,也忧心于它对国运的影响。后来历史亦未出于他的意料。这个人不仅是诗人,是情人,也是优秀的思想者。

注:欢迎来公众号“狼叔看世界”互动交流

发布于 2023-11-24 10:06・IP 属地浙江
狼叔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