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罚没收入,也是收入嘛...
财经6月做过一个报道,测算了247个城市、18年至21年、罚没收入占税收收入比例。
排名前10的基本都在15%占比以上,
梧州最高,29.8%。这是因为梧州连续几年都查了传销大案,丰年。17年时梧州的罚没占比也就4.3%。
但比例前30里,广西和湖南各占5个,这俩省除了查查传销之外,罚没之风恐怕不轻。
河北在前30里也有三个城市上榜,分别是衡水12.6%、邢台10.2%、张家口9.8%。
河北表现最拉的其实是省会石家庄,5.5%,雄居省会罚没比例榜首。
不过这247个城市的罚没中间值是5.8%,石家庄也算随大流了。
总的来看,66.4%的城市罚没占比在3%到8%之间。
247个城市里,3%以下的就31个。
其中省会11个:广州、成都、长春、西宁、海口、济南、长沙、合肥、武汉、杭州、南京。
如果拿人口流出和规模来卡,那除了济南,其他全是南方城市。
3%以下的资源型城市有4个:榆林、克拉玛依、大庆、玉溪。这是属于财政够硬、不稀得罚的。
非省会非资源型的16个:
江苏5个:南通2.8%、宿迁2.7%、常州2.0%、无锡1.8%、苏州1.1%;
浙江4个:金华2.8%、湖州2.5%、宁波2.0%、嘉兴1.8%;
广东3个:珠海2.0%、东莞1.9%、深圳1.4%。
东南两地的“相对低罚没”是成区域的。这不能保证代表这些地方就完全清明,但至少概率上中招可能性偏低。
另外还有三省各有一个非省会非资源型的低罚没城市:湖北宜昌2.9%、山东青岛2.7%、福建厦门1.8%。
最后,北京1.3%单列。上海无数据,财经推算在1%左右。
换言之:
除北京和山东两城外,北方的罚没比例普遍偏高;
南方其实也有很多高罚没区域。真正的低罚没集中在东南两处和部分中部省会。
所以孔雀东南飞。
去年的税收收入增速是负3.5%,69年以来低位;逼得非税收入增长了24.4%。
土地收入更难看。去年全年同比下降23%、今年上半年继续同比下降20.9%。土地收入是地方财力的半壁江山。
而且这还是账面数据。例如去年城投拿地比例从前年的14.5%升到19.61%,不少人口流出地区的城投拿地比例过30%。
去年拿地面积前100的,80家国资房企。
很多去年的钱就是左手倒右手。因此今年很多地方看上去有钱,实际都是不能用的钱。
钱紧之下,自然要想其他办法。
虽然上头有一堆文件三令五申不能滥罚。但问题是工资都开始有困难,总不能架起锅来煮文件。
总之,本身就是东西南北不平衡。在人口与房地产大周期到来后,这种不平衡会在财政上暴露得更明显。
不要觉得小城市和农村就是田园牧歌。存量环境下,蚊子腿也是肉,很多原本可商榷的执法条件会突然变得严格。
毕竟工资还是要发的,实在不行就你来发了。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