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日统一战线
抗战给后人的经验之一是,在民族危亡时一定要防备精英阶层的背叛。
抗日战争中,国共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对精英阶层接受日本政治诱降严防死守。蒋介石坚持不投降是他的历史功绩,迫使精英阶层不能像南明那样模棱两可,待价而沽。周佛海、胡适等人的低调俱乐部只能表明态度,分道扬镳。政治、经济、文化届的汉奸在日占区夺取中国一半人口时,却始终无法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
2武装斗争
一是坚持军队的武装斗争。国军坚持打了22次主力会战,大多数会战国军都能成功突围。没有被全歼,战斗损失虽然大,但是对整个民族来说,主力尚存,老兵越来越多。国军基层战斗力逐渐提升。
共军在敌后战场与日军反复争斗,1940年,国军撤离后,在整个华北存在大量政治身份不同的武装力量,包括且不限于日军、共军、伪军、土匪、地主武装、会道门武装。如果是明末,这些军队最后都会投靠满清,结果让满清军队实力膨胀到50万,大军南下灭亡南明以力破巧。
但在抗日战争中,日军有竞争对手。共军与日军就像两个血肉磨坊,经过4年的残酷战斗,华北战场所有武装力量都在两个磨坊中粉身碎骨,最后剩下的只有共军和日军。共军越来越壮大,万人级别的野战部队在日占区中调动,集结,执行战略任务,日军一点办法也没有。1945年山东解放区开始组建野战师。即使8月份日军不投降,当时在大陆的日军在缺乏援军的情况下无法生存下去。
二是坚持对汉奸的惩戒。在抗日战争中当汉奸比在明末当汉奸难多了。明末当汉奸很少有生命危险,即使被反清武装抓住,凭借他们曾经拥有的明朝贵族精英身份,往往能全身而退。
但在抗日战争中当汉奸是有风险的。在中原地区当汉奸的地主、军阀被八路军重点打击,有的铁杆汉奸老巢被攻破,做事的成年男性被杀绝,只能孤家寡人跟着日军打到底。在北京当汉奸可能被锄奸队盯上,在汪伪政府当汉奸的有可能被军统暗杀,汪精卫本人被爱国人士冲进卧室,子弹打进脊椎骨里最后要了他的命。西北军高层将领,陆军中将石友三叛变做汉奸被部下抓住后活埋。孙殿英做汉奸后,核心部队22团被全歼,干儿子被机枪打成了筛子。从干儿子被杀死后,孙殿英就谦逊了许多,并且有意与汉奸身份切割,因为知道了做汉奸真可能死。
对汉奸来说,肉体消灭一个人比史书上骂一万次威慑力都要大。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在大革命的基础上,排除了传统忠孝概念的干扰,许多铁杆汉奸历史上第一次面临了被家人背叛甚至铲除的危险。伪满总理张景惠最宠爱的儿子是红色间谍,意志坚定如钢铁,专门从伪满高层获取情报。看战史,有许多汉奸被家人杀死,被亲兄弟处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头一遭。在古代,家族是一个人首要的社会身份,但在抗日战争中,这个概念被突破了,中国人才是排名第一的社会身份。
3党的建设
越是李云龙式的猛将,越要加强组织建设,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民族精英,不能自己想怎么干怎么干,不能因为个人利益成为私军。
汉军自古以来不缺猛人能人,但悍将做汉奸也是古已有之,古有后晋张彦泽,明末有清朝陕西提督王辅臣。王辅臣本是农民军、明军悍将。王辅臣到哪里都是悍将,业务水平是公认的,危害也极大。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有没有过因为受委屈而私自行动,因怯战把根据地建在海岛上,因亲属关系劝导而受到日军诱惑叛变。答案是都有过。但因为坚持了党的建设,共军在部队中有更强的组织,打仗是为了全民族的胜利和解放,不是为了部队自己干的爽,抢个痛快。有过硬的干部队伍,而不依赖于一两个名将猛将。
4国际上两大阵营的对决
日军兵力共有九百万,其陆军精华力量(编号在个位数的师团和尾数同号师团),以及海空军主力最终覆亡之地是在太平洋海岛和东南亚的雨林中。日军在太平洋上与美军交战。高耸如山峦的战列舰编队炮击,上千架舰载机往来攻杀,是日本极右翼乐于怀念的旧日记忆。日军整体上是被美苏中英四国力量歼灭的。
5天才操盘手
教员的个人能力比李自成强太多了,他始终清醒,既能看到基层力量的变化,也能看透十年后的世界格局,是当时世界各国政治人物中第一梯队中的佼佼者。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他提前解决了许多潜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