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坡为什么厉害,你看到的是微笑的中年人,他身后是隐藏的大山,一木一石皆是传奇。
隋坡的师爷李魁南,扬州百年菜根香饭店少东家,厨艺世家嫡系传人,最雪白干净的少东家,在上海扬帮名店梅龙镇打出名声,外号“砧板状元”,1949年进京后长期担任国宴厨师长。
师父郑秀生,淮扬菜大师,国宴厨师,北京饭店行政总厨,2008北京奥运会总厨师长,全国劳动模范。
隋坡跟师父师爷比起来,算乞丐版了,反过来说,也是坡子的幸运,他的师承算得上美食up主里的战斗机,完全可以自嘲一句,“我就算没吃过猪肉,也是见过猪跑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淮扬菜底子好,对各大菜系也有研究。网友调侃隋坡要力争挂到扬州淮扬菜博物馆的墙上去。
有朋友对李魁南感兴趣,说到李魁南,就要提扬厨进京,历史上明确记载扬厨进入宫廷始于隋炀帝的江都宫,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改扬州为淮扬府,后改为扬州府,调扬厨专司内膳,说句题外话,朱元璋外公就是扬州人,还是抗元老兵,外公经历了元灭宋,外孙起兵推翻元朝,老朱封外公为“扬王”,朱棣迁都北京把扬厨带到北京,明清鼎革,清代计算则有三次大规模进京。
第一次是康熙乾隆南巡,扬州厨师进京,在1790年左右达到高潮,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扬州盐商将家养的戏班子四大徽班大规模送到北京,徽班进京,一同进京的也包括扬州厨师玉雕漆器盆景制琴雕版印刷这些手艺人,御厨之外各大王府衙门有个扬州师傅掌勺,是很有面子值得夸耀的,故宫大件玉器,基本都是扬州匠人雕的。
第二次是清末扬州开始衰落,扬州服务业向外转移,扬州三把刀一马当先进入京沪(据郑秀生说,北京称扬州四把刀,还有一把裁缝刀),在蒙古海军之前出现在相声段子里,扬州人的生活方式同样风靡过上海滩,阿拉上海宁也会念一句扬州顺口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繁花里红帮裁缝加扬州剪刀,阿宝就成了宝总。扬州名厨大批进京,成立与京城八大楼八大居抗衡的八大春,又称淮扬十二春。另有扬州名厨马玉林兄弟开的百年老店玉华台,承办了开国第一宴,郑秀生后来跟玉华台的国宴老师傅也学过几手,他自己提到过的。
第三批就是1949年再次定都北京,调扬州上海名厨进京。李魁南就是这一批,当时北京缺好厨师。
还有小规模的改革开放以后进京的扬州福满楼淮扬府,北京冶春那一批。
饮食传播和文化传播是一体的,京城影视剧里时常出现扬州元素,比如武林外传里扬州醉仙楼大师傅和扈十娘的扬州小调《杨柳青》,《杨柳青》与《茉莉花》、《拔根芦柴花》并称扬州民歌三巨头。天津清朝时干脆就叫“小扬州”,全国亦有几十个地方自称“小扬州”,天津人茶馆里听曲的习惯很可能是从扬州传过来的。B站颜值天花板之一,87版红楼梦里柳湘莲、北静王的扮演者-侯长荣,就是扬州人,扬剧小生,兼职道具师厨师,红楼梦里很多精巧玩意、精美菜肴,就是侯长荣制作的,这应该是最早在电视剧里呈现的红楼宴。
扬州菜是文人菜,动嘴的动手的都要有文化,扬州厨师和食客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化水平高,能说会写,文化和美食结合的好(比如汪曾祺),要有审美眼光,光练刀功不行,扬帮菜文字材料多,传承有序,是一大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扬州厨师(教授)一口气出版了《中国维扬菜》《中国淮扬菜》《淮扬饮食文化史》《中国烹饪史》《中国面点史》多部国家重点专著,与新西兰合拍了纪录片《淮扬菜系》。加上清朝传下来的《调鼎集》《扬州画舫录》《扬州竹枝词》《邗江三百吟》。扬州整体在历史文献(扬州学派以考据学出名)、文字视频材料、餐饮实践、餐饮教学上构建了完整的淮扬菜体系,用时髦的话说,八十年代就构建完成了宏大科学的淮扬菜宇宙。四大菜系里的第一家。现在很多饭店很红火,你让他写,他写不出来,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向何处去,一时的热闹只是过眼烟云。1979年郑秀生从北京到扬州学习,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学起,入情入景入味,不是上来就玩刀,老有人说跟着隋坡学菜见效快,那都是他师傅教他的,扬州菜有学院派的教学体系,这是很难得的,八十多岁的居长龙年轻的时候也是从学校开始学厨艺。
扬州历史上作为绵延两千年的商业大都市,漕运中心,贸易大港,中外饮食文化荟萃,扬州城里居住着阿拉伯人、波斯人、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东南亚人,扬州江都区有个波斯庄,全国唯一以波斯命名的地名和行政单位,当地有些居民姓“佴”,可能是波斯人的后裔。扬州话里有个成语“波斯献宝”,就是形容波斯商人在扬州,神秘兮兮的夸耀自己的珠宝。什么意思呢,就是单位里领导们都用诺基亚大板砖的时候,有人掏出个苹果iphone,神叨叨在领导面前夸耀,扬州人会心一笑:波斯献宝。波斯庄当地的面食制作跟伊朗人颇为相似,随着一路一带推进,前些年开始伊朗官方民间都有人到波斯庄参观,想必波斯商人也会把华夏的饮食习俗带回波斯。
明代《天工开物》的作者,著名学者宋应星,在《野议-盐政议》中提到“万历盛时,在广陵者资本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三百万充无端妄费,公私具足,波及僧道丐佣桥梁梵宇,尚余五百万两.各商肥家”,翻译一下,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扬州盐商总资本三千万两白银,每年利润九百万两,上交国库一百万两,孝敬各级官员、修桥铺路修建庙宇救济百姓共三百万两,剩余五百万两归盐商。当时明朝每年财政总收入不过一千多万两,扬州盐商财力之雄厚可谓空前绝后,盐商不可能去美国去澳洲,只能内循环,于是扬州有了另一个称号“南中国生活享受的中心”。一切好吃的好玩的好听的好看的都集中到扬州,无数能工巧匠、文人雅士汇聚到扬州,谱写了百科全书般的华彩乐章。
乾隆皇帝训诫儿子们说过,你们如果贪图享受,不要当皇子,去当扬州盐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说,仅仅是因为扬州盐商富可敌国吗,是雍正和十三爷找扬州盐商要过捐款吗,我想不是的。
当大运河南下的旅人过了淮河抵近长江,地平线涌现出一座辉煌灿烂的巨型都市,千灯照碧云,琼楼连霄汉,宛如天空之城,是扬州到了,自古风流的帝王,豪阔的富商,不羁的才子,廿四桥的佳人,落拓的侠客,齐聚在这里,这里是纽约、耶路撒冷,繁荣的经济,多元的文化,这里是南中国生活享受的中心,这里是戏曲中心,有中国最顶级的戏班子,昆班和徽班,扬州评书评话,扬州清曲,扬剧,有大批文人墨客,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中国三大玉雕中心之一的扬州玉雕、中国三大琴派之一广陵琴派,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扬派盆景,中国漆器镙钿器制作中心,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中国园林三大代表流派之一扬州园林,《四库全书》七大藏书楼之一扬州文汇阁。康熙乾隆多次南巡,诞生了满汉全席,最早的满汉全席菜单不在北京,在《扬州画舫录》。
这是一座游离于体制内和体制外,边界模糊的城市,有纪录片说:扬州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比拼家厨的手艺,这句话是错的,扬州两淮盐务衙门是国家行政机关,两淮盐运使加衔为二品大员,盐商也是儒商官商,有行政级别,有政治地位,他们贡献了朝廷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和额外的大批捐款,根据《清宫扬州御档》记载,嘉庆五年至嘉庆二十四年,扬州盐商共捐款三十次,合计捐献白银四千零二十五万两,可见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四爷和十三爷为了赈灾,去扬州找盐商捐款不是凭空虚构,乾隆皇帝亲封扬州盐业总商为正一品衔(与张廷玉平级,比两江总督还高一级,比胡雪岩高三级),戴双眼花翎,与和珅平级。盐商有级别却无职位,不受纪律约束,免受御史言官弹劾,雍正皇帝下圣旨斥责扬州盐商奢侈无度,但也没办法,盐商说穿了是商人,抄家皇帝可以抄曹雪芹的家因为曹家是官员,不好抄盐商的家顶多收点税费,当官的再贪,表面也要装清廉守礼制,四菜一汤,铁帽子王吃的还不如盐商的管家,和珅能超过铁帽子王吗,僭越呀。
与苦逼发火经常训斥盐商的雍正不同,乾隆对盐商的生活方式是既然无法约束,不如躺平享受,顺手把厨师和菜单带回北京,只是在训诫皇子的时候,才透出酸意,皇帝也有约束,没有扬州盐商过得好,这帮老登实在太超纲了,文思豆腐,怎么想的出来的。
在帝国京城——江南二元体系中,扬州城和他的挥霍是重要的桥梁和润滑剂,满足了朝廷皇帝对金钱和奢侈享受的需求,又庇护了大批的文人和闲人,给了他们表达的空间,工艺品是表达,文章是表达,菜也是表达,他们能这么玩这么写这么吃,这就是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审美,他们的生活方式,学术圈文艺圈和美食的互动,是扬州菜重要特点。
所谓四大菜系,不光要菜好厨师好,要能对外输出,有影响力知名度,不然凭什么你是四大菜系,别人不是,因为你的菜出名所以你是四大名菜,而不是你是四大菜系所以你的菜出名,关系不能颠倒了。四大菜系是从康乾盛世到2000年这两百年间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一晃已经是过去时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定要有真材实料。
2000年以后,各地都搞起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把戏,四大菜系八大菜系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也想搞美食文化,但是要么没有历史,要么瞎编抄袭历史,哪里热闹蹭哪里,闹出很多突破常识,笑掉大牙的事情,郑秀生隋坡就很隐晦的表达过这种不满,国宴的菜单是李魁南一张张手写出来的,配料都写的明明白白,有些瞎编的实在看不下去,有些地方吹的那叫没眼看,长鱼(黄鳝)都吹到开国第一宴上去了,开国第一宴的菜单早就公开了,扬州狮子头领衔的一桌四平八稳扬州宴席,没有黄鳝,淮扬菜厨师有句行话,叫黄鳝泥鳅不上席,很多人不吃,老外更不吃,国宴根本不用,这是基本的禁忌,暴露了有些地方对美食的理解明明是乡镇层次,偏要拉大旗做虎皮,拿一张饼,说是乾隆吃过的,拿一馒头,说是慈禧啃过的,主打一个编诓功夫。
更有甚者,直接偷改史书,明万历《扬州府志》记载:“扬州饮食华奢,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清康熙《扬州府志》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某地偷了去,一键替换,把扬州直接成某地,某地官方还以此大肆宣传,范大将军说,脸都不要了,某地最近又搞出了数学丁真姜萍,造假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一个地方的菜,如果到了八十年代,最迟九十年代,还不出名,找不到文字记录,查无此人,查无此城,查无此菜,那基本就别折腾历史高大上了,老老实实搞创新菜去吧。
过去说淮扬菜发展的隐忧是扬州经济不行了,从一线俯冲成三线城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再度引领潮流力不能及,隋坡去扬州也是想出点力,但短视频时代来了机遇也来了,京城淮扬菜的底蕴就是一座金矿,隋坡就抓住了这个机遇。居长龙,周晓燕这些扬州菜大牛如果看到坡子的视频,估计都要点赞。
这里还要提一下最初国宴为什么用扬州菜的问题,扬州菜中正平和南北皆宜的口味是一个原因,对社交礼仪餐饮礼仪的重视也是入选的一大因素,扬州菜三大功之一,拆骨功也叫脱骨功,三套鸭,三头宴,都要先脱骨,扬州菜在选材上也很注重,除了前面提到的黄鳝话题,扬州菜不用内脏,不用乌龟王八,扬州菜形式上讲究造型精美,摆盘精致,色彩搭配,荤素调和,好吃且吃的优雅,这些讲究的方方面面跟西方餐饮礼仪惊人的巧合。所以民国国宴就经常有扬州厨师掌勺了。
现在淮扬菜的现状
扬州的嫡派,丁万谷薛泉生这一脉的众弟子,外号中华第一刀的扬州大学周晓燕等等,学院派和师徒制相结合,拥有中国烹饪最高学府扬州大学烹饪学院(最早的中国烹饪系本科专业,唯一拥有烹饪学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的大学,1982年商业部教育部特批的),扬州大学主办的《美食研究》系国内餐饮烹饪领域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烹饪界的学术顶流。既拥有(扬州迎宾馆)山·餐厅、趣园、冶春为代表的多家黑珍珠餐厅,米其林指南也将扬州列入评选城市。还有以陈恩德为代表的维扬细点白案师傅,扬州早茶,千层油糕YYDS。红案白案双绝。有一点要明确,所有淮扬菜大厨的师傅师爷往上追溯,必是扬州人,很多是七八十年代到扬州学习过得,这是淮扬菜有别于其他菜系的一大特点。
京津派,就是前面提到的扬厨多次进京,通称扬州馆子,又称北派淮扬菜,据溥杰的日本贵族老婆嵯峨浩说官场称作“京朝淮扬菜”,现在这一支很滋润,俨然是淮扬菜的又一中心,占据中央之势,与扬州互动频繁。淮扬府、玉华台是米其林常客,玉华台的匾额就是民国时候溥杰写的。也包含天津地面的玉华台、新泰楼,江南第一楼等,天津人茶馆听曲的风俗很可能是从扬州传过去的。
上海派,有绿杨邨、梅龙镇、扬州饭店、老半斋这些百年老店,也有香格里拉桂花楼这些新青年派,十里洋场上海滩厨帮云集,民国的川扬大战如火如荼,转眼已过百年,叱咤风云的扬帮菜星流云散,融进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每个早晨,三三两两的老上海们,穿过整面绘有扬州瘦西湖风景画的照壁,走进老半斋,开启新的一天。就仿佛老北京们欣赏着扬州五亭桥,走进玉华台,每天都来,每天有不同的滋味。川扬大战的硝烟散尽之后,食客们发现川帮菜和扬帮菜神奇的出现了融合,形成了新的流派—川扬菜,上海雁荡路上的百年洁而精川菜馆,掌厨的就是扬州大师傅,由于民国时的这段渊源,现代川菜跟扬帮菜是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一个火爆、一个精雅,也能擦出火花。
南京派,金陵饭店.梅苑、香格里拉江南灶。周晓燕的弟子侯新庆已经当总厨了,新一代的明星。这派有民国国宴的影子。芜湖扬州菜百年老店耿福兴也算在里面,南京芜湖一家亲。
镇江派,宴春酒楼,民国扬州人蒋铭山所开设,为镇江最著名百年老店,名字延续了扬州的“春”系列字号,正宗维扬风味。镇江与扬州隔江相对。同为漕运枢纽历史名城,镇江菜与扬州菜高度相似,长江口汹涌的广陵潮,引出了千古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还带来了无数美味,两地联袂贡献了淮扬菜系的高端系列——江海洄游类长江江鲜。雪花鲥鱼,白汁鮰鱼,清蒸刀鱼,长江三鲜随着长江禁补几乎成为绝唱,有钱都吃不到了。扬州镇江两地又被称为扬镇风味菜,是淮扬菜系的核心区,镇江自称镇扬菜,对于恨不得每个县都整出个菜系的江苏人,这是一种倔强的骄傲。
西北派,西安五一饭店,兰州景扬楼,百年老店了,五十年代支援大西北从扬州整体搬迁过去的。当年委员长带着宋夫人到景扬楼吃饭,感受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后面就感受不到了。
海外日本派,丁万谷的学生,居长龙领衔,随着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扬州政府派出厨师到日本进行美食文化交流,居老八十年代就在日本展示推广扬州红楼宴,三笠市扬州秦淮春的厨师长,开的新店扬州厨房、楼兰餐厅分布在厚木、静冈和东京,还有扬州富春日本分社,唐津扬州菜馆,东京聚宝园,横滨扬州饭店等等,薛泉生的徒弟淮扬菜大师杨晓崇也在日本开店,教日本人烫干丝吃河豚。这一派很大,依据八十年代扬州学者卞孝萱教授著文《鉴真东渡所带食品考略》和耿鉴庭先生《鉴真东渡与豆腐传日》,扬州和日本的美食交流始于唐朝,得益于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日本人对来自扬州的唐风一直很感兴趣,满大街都是扬州炒饭的招牌“揚州チャーハン”。1986年,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的《食在扬州》,副标题中国四大名菜——江南扬州料理,说明八十年代四大菜系的说法已经传到日本。前文提到的居长龙老先生在日本生活了四十年,尽职履行了传播扬帮菜的任务,八十岁叶落归根,前两年回到家乡扬州继续带徒弟。
扬州传统的伊府面,伊就是扬州知府伊秉绶,大书法家,一代隶书宗师,宰相刘罗锅的徒弟,与苏轼、欧阳修、王士祯并称扬州太守四贤,伊府把面条油炸后用鸡汤煨制,又叫鸡汁伊面,鲜美爽滑劲道,被日本人学过去套个塑料袋,取名方便面,还叫鸡汁伊面,后面又有三鲜伊面,海鲜伊面,扬州馆子开到日本相当于提前收版权费了。明确的传播路径是从扬州传到福建台湾传到日本。
美国派,纽约扬州楼,第一家被纽约时报评为四星的中餐馆。旅美江浙人士特别喜欢的一家店,还有加州洛杉矶的扬州怡园饭店Yang Chow Restaurant。
老扬州程明才、程正昌父子,老爹程明才是委员长的御厨,台北圆山饭店的总厨,儿子程正昌走平民路线开的熊猫餐厅(Panda Express)是全美同时也是全球最大中餐连锁店,拥有两千家门店,几万名雇员,遍布美国大街小巷,扬州炒饭一只鼎,中餐界的麦当劳,国际上最著名的一道中餐--扬州炒饭,没有之一。
港澳台新流,香港绿杨邨,台湾冶春,新加坡冶春。赌王何鸿燊,歌神张学友是香港绿杨邨的常客,台北冶春是唯一入选台湾米其林的陆资餐馆,台北圆山饭店的扬帮菜也是顶呱呱的。
澳门档次最高的餐厅,澳门唯一米其林二星--淮扬晓宴,也是扬州厨师开的。
迪拜冶春,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中餐厅由扬州冶春主理,其他海外扬州淮扬菜馆子不再一一列举。
隋坡说淮扬菜现在衰弱的很厉害,一点不假,清朝民国各大城市开设的扬州菜馆,经历抗战内战50年代公私合营大潮后损失过半,上面列举的都是幸存下来的,到了90年代再次迎来餐饮业大发展,扬州已经很难维持全国性输出能力,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扬州府拥有人口近800万,全国人口第一大府,清末开始衰弱,一百年之后,1995年扬州gdp总量排国内第16名,没有一寸铁路的第16名,不容易,历史上首次掉出前十,依然超过南京,稳稳一个二线,在江淮地区依然保持强大影响力,江淮一哥,当时南通排26名,盐城46名,镇江淮安都排到55名以后,合肥排99名,都看不到扬州尾灯,1996年扬州被一分为二,才彻底沦为三线,为什么扬州辖区一再被切割,以至于南通盐城这些儿子孙子辈的城市辖区和人口数量现在都比扬州大的多,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扬州的衰弱意味着江淮区域经济文化上的脊梁骨辐射源被打断了,衰弱的不仅仅是扬州菜,但破船还有三千钉,数数台面多少还剩一些。至于有人说凭什么四大菜系里三个省,淮扬菜却是市一级,隋坡为什么往扬州跑,上面也是有答案了。
淮扬菜又叫维扬菜、扬帮菜,厨师圈子里的淮扬菜就是扬州菜。
地方特色的淮扬风味区以扬州为中心,扩大以后形成一个圆。
南部包含镇江市,西南部西部影响南京和安徽东部部分地区。
东部包含泰州全境南通西部地区,北部影响盐城淮安南部部分区域。对上海菜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淮扬菜是淮安加扬州,就是典型的玩拆字游戏,一种是不懂装懂,一种是为了一点gdp。
影响力排名扬州>南京>镇江>泰州>盐城淮安。沉默的南京镇江才是淮扬菜的二哥三哥。淮安大部分位于淮河以北,不吃早茶,早上喝辣汤,过年吃饺子,明显带有北方中原饮食色彩,区别已经很大了。
川扬鲁粤四大名菜就像一桌麻将四个人,其中一个本钱不够了,前些年有一种呼声,就是用江苏菜代替淮扬菜,扬州下桌江苏上,大家都懂得,大内斗省压根没有能有江苏菜这么个玩意,扬州菜名气又超级大,换成江苏菜弄巧成拙,四大名菜你先得有名啊,最后想出来的办法是借壳上市,扬州继续在桌上打牌,把江苏各地的菜肴都装进扬州的袍子里,外面写个淮扬菜,这里的淮扬菜实际是江苏省的菜,包含了苏州菜和徐州菜等等,可称中型淮扬菜。
后来国家商务部搞餐饮业规划,四大菜系都规划了集聚区,于是把浙江安徽上海也塞进了淮扬菜里,搞出了三省一市的大淮扬菜。
淮扬菜概念的无限外延,出现一个现象,有些明显是淮河以北鲁菜豫菜的胡辣汤、十三香小龙虾等等堂而皇之跟扬州红楼宴、三头宴放在一起,也自称淮扬菜,人五人六也号称四大菜系,你还说不得。
附官方认定的国家级淮扬菜大师名单
第一批
扬州:徐永珍、薛泉生、董德安、陈春松、王立喜、张玉琪、居长龙、 陈恩德、王仲海、杨玉林、李永泰 邵金海 仇根帮 郑连安 陈兴常 周晓燕
第二批
扬州:丁应林 吴东和 陈忠明 嵇步峰 朱云龙 刘涛 周亚平 李朝宝 袁金广 杨存根 姚庆功 李才林 嵇步春 聂阳 朱年 李顺才 曹寿斌 黄万祺 周建强 潘安全 郭长彬 王朝阳 王云生 王保顺 张春兰 倪同华 张迅 顾克敏 潘镇平 俞家仁 周鹤銮 张寿亭 骆修平
深圳:唐元松 杨彬
连云港:郁正玉
南京:居永和
北京:杜志明
无锡:张献民 倪柏荣
泰州:王友吾 程发银 王晓明 周咸智
日本:杨晓崇
南京:刘亚军 谢月生:杜徐祥 缪进 吴俊龙 王贤能 卞国江 王罗根 戴明权 葛蓬山 黄全科 包明献 刘亚东 吉祖贫 周小宁 周晓春 吴加亮 孙连新 于学荣 徐宝安 葛虎鸣 陈云 尹建军
常州:王建强
无锡:倪智伟 戴锡华 凌国兴 闵辉 李建杨建新 钱少卿
海安:戴宝明 丁兆年 徐桂林
如皋:王友来
常熟:顾美刚
镇江:潘镇生 吕金强 居广明 孔凡方
响水:周祖祥:周古军
泰兴:赵群
连云港:边志华 陈明生 李兴发 周陆军苏东升
淮安:周亚东
泗洪:戚品成
泗阳:李守勤
宿迁:陈学斌 鲍业文
东台:马祥 朱进
安徽亳州:刘成龙
江阴:周正兴
北京:陈万庆
上海:徐向深 冯革 冯军 顾荣 康继祥 张炜 吕福顺 司换军 薛明科 倪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