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质推进工作早早就开始了。就个人亲身经历来说,在厦门和平潭两地的感受最为明显。
厦门不仅仅是因为与金门相望,更是由于本身在闽南地区的优势,吸引了非常的台商、台干和台生定居。厦门市政府不仅仅是在创业方面给予优惠,一些企业也有招聘台湾人的指标,例如厦航有单独对台湾岛内招空姐。过去这些台湾小姐姐是主飞厦航的两岸航线,但是这几年在北京-厦门或者上海-厦门的航班上也能碰到不少台湾空姐。
疫情前,台湾人在厦门的浓度就已经高到爆表,基本上岛内每所学校的每个年段都有台湾学生。部分初高中还有“台生班”这一特色产物。
其实除了厦门,漳泉两地也有很多台商投资区。另外不少台湾农民也选择到闽南地区来承包农地,搞一些高经济附加值的作物,这部分内容连央视都报道过。
平潭则是比较有意思,属于是从制度层面引进台湾人才,“台湾小镇”、“台湾社区”就是出自平潭。上次去平潭玩,连出租车的司机都是台湾人(笑)。
作为和台湾岛(新竹市)物理距离最近的城市,平潭未来肯定是要扛起对台交流和融合的大旗,平潭市的政府和基层社区吸纳了大量台湾人,之前福建省的副省长也是来自台湾。
我理解部分网友会对于大陆向台湾民众释放善意感到不满,不过其实这一批人大有来头,他们可不是单纯向往祖国大陆的普通台湾人。在来大陆工作之前,他们有很大一部分是KMT在台湾中南部地方势力培养的接班年轻人。
故事一说就得倒回马那八年,时任秘书长的金溥聪对国民党在中南部的地方派系(台中颜家、花莲傅家等等)痛下杀手,将他们笼统地归类为黑金政治。几个派系掌门人都被修理的很惨,不是官司缠身锒铛入狱就是在被逼之下宣布隐退。
可是实际上,政治在基层的运作本来就不是那么非黑即白,台湾的地方派系除了通过参与政治获取钱财掌握权利以外,也肩负着帮KMT维持基层组织动员实力的作用,也就是俗称的地方桩脚。他们通过不断地发掘培养年轻人,一代代接班,才能维持国民党在中部和南部的稳定票源和政治影响力。
金溥聪这一刀砍下去,地方派系的金流被断了,政治前途也臭了,手底下培养的大批年轻人怎么办呢?
诶,这个时候大陆这边就向他们招手啦,给政策给优待,让他们来平潭这边发展,继续搞他们在中南部地方治理的那一套东西。
看到这里想必各位都明白了,这些来自台湾的管理干部不会一辈子都窝在福建的。文件也写的很明白了,“促进融合"嘛。
未来的那个时候,他们一定是第一批回去台湾,帮助稳定和管理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