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
美国挑选策反对象时,看重的条件大概是:
第一,得有一定能力,否则策反意义不大。
比如,梁成运年仅三十八岁,就能赴美经营,按照当时香港的情况来看,能力尚可。
第二,贪。这样才能通过名、利、色中的一种手段,或者几种手段的结合,腐蚀其心。
比如,当策反对象经济拮据时,给他钱满足他就可以了。毕竟现在这个时代,拿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输送货币(给钱),或者间接输送货币比如给名誉、给影响力,等等。
梁成运有野心,那么满足野心就是他的需求,美国情报机构只要满足了他的需求,就算是拿住了他。仅仅在他抵达美国三年后,美国人就盯上了他。实际上,有可能在他抵达美国那一刻起,甚至他在香港时,美国情报机构就早已经开始关注他了。
棱镜门的事件就摆在那,美国全球监听绝非浪得虚名。
美国情报部门承诺每月支付他一千美元底薪,三十四年前的每月一千美元不算少了。美国还按照他的表现发给他绩效,可见在美国这种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化运作甚至进入了绝密部门。一九八九年,美国政府又让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美国国籍也是钱,从此美国一切软硬资本,都有梁成运一杯羹了。
美国特工在策反时,非常注重循序渐进,毫不心急。先和被策反者正常结交,然后再利用优秀的社交技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这样假以时日,两人就会能成朋友,这一步,就会让被策反者逐渐深陷其中。
有了上面这些特质,再加上美国特工的缓慢渗透手段,很少有人能招架。
成功收人之后,首先就是包装。比如美国虚构他在英国接受了高等教育,在联合国担任官员,参加越战经历等等,就是在为其背书。
这些手段很容易忽悠民众。八十年代美国建制派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还不似今日。高学历、有战争经验的高级官员,民众还是很尊重的。这样的人对于穷国民众,那简直是跪着仰望。
代议制民主国家,买通了美国民众,有了民意基础,政府层面就容易形成政策,国会和行政机构也就容易推进这个项目,接着就是一副饿狼厮杀的场面:大量反华议员、情报官员、学者教授和利益集团,为了选票、官职、职称和刀乐,一拥而上,各个杀红了眼,将梁成运创造出来的一片蓝海迅速霸占。
其次就是花钱买通华人华侨。道理手段同上,只是作用对象换了肤色。
比如美国资助梁成运担任多个华侨社团会长、荣誉会长和理事长,提高他在华人社团的影响力和地位,以收买华人人心。
毕竟华人也是有投票权滴。见下图。

最后就是打开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手段同上。见下图:

到了这一步,影响力就建立起来了,然后就是用他,让他指哪打哪。
比如问题描述里面写到:贴靠刺探。即,梁成运通过不断地拉近与中国驻美机构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建立信任,刺探情报。比如窃取这些工作人员的机密信息,等等。这一招实际上就是在复制当年美国情报人员对他做的事情。
以及,监控窃密。比如,当他得知一些中国官员学者前往美国考察学习时,就会将这些官员学者引入那些带有监控、窃听功能的场所,趁机搜集关于这些官员和学者的大量鲜活资料,分析他们好什么,贪什么(其实无非就是名利色),再对症下药。
再上一张老贼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