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现如今年轻人的价值观怎么都扭曲成这样?

墨如烟雨
642个点赞 👍

一个社会的底色,并不由初出茅庐的青年群体所决定。正相反,青年群体其实是一块白布,社会的底色如何,他们就沾染成如何。

说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有问题也好,婚姻观、家庭观有问题也好,好攀比、急功近利也好,只懂得考学拼命竞争、当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也好,我们要想想——如果个别青年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那么可以说这是个人方面的问题。如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都表现为类似状态,单纯搞道德谴责就显得太浅了些。

另外,说所谓“年轻人”,隐约又有“这一代人不如上一代”的批评意味。实际上,指责“年轻人”之中“攀比风”盛行的声音,二十年前就出现了。二十年前的那些“年轻人”,不正是现在不年轻的“中年人”吗?所以,搞道德谴责既浅陋,也不聪明。

我们就说第一句质问提到的婚姻观和家庭观。要知道,婚姻观和家庭观“出问题”并不是什么新现象。十多年前,家庭剧就开始明显走红,像《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婚风雨情》这些电视剧都刻画了美好的家庭和婚姻。为什么当时人们开始爱看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因为那时的离婚率就开始走高,家庭已经开始出现不稳定甚至面临危机。中年群体的家庭危机与婚姻危机,很难说没有对尚为白纸的青年群体的家庭观、婚姻观造成影响。

当然,说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把这些现象的出现归罪于特定的某个中年群体,否则就与提问者是一个逻辑了。社会底色的变化,还是要归结到商品经济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与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信息流通加速又在其中起到了变本加厉的作用。

商品经济在生活的渗透,最直观的现象是不同年代生人的童年。现在的中年群体回忆童年,关键词往往是爬高墙、做竹蜻蜓、跳皮筋、玻璃球等等,这些活动并不是能用货币量化。而十多年前,城市的小孩就开始比零花钱的多寡。难道在道德品质方面,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问题的实质其实是过去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不能量化,而后来都可以用货币去做量化比较而已。所以,商品经济渗透程度不断加深,才是“攀比风”等价值观扭曲现象出现乃至盛行的直接原因。

贫富差距扩大,是商品经济渗透的结果,也是上述现象的更进一步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交换速度的提升,由先天条件的差距与马太效应,最终一定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的兜底措施的情况下。可用货币量化的差距在一定水平时,尚可起到激励作用,但差距过大时,出现过度竞争,出现竞争失败后求而不得的挫败感,就会导致大量的转移目标或“躺平”现象,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信息流通速度加快所起到的作用就更容易理解。都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但信息流通速度较慢时,普通人通过日常生活能够感知到的其实是非常小的范围。如果在这个小范围内能够“均”,那么他感受到的就是“均”。信息流通速度加快,普通人能够感知的范围扩大,小山村的居民也可以感知到两千公里外大城市的情况,在这样更大的范围里,感知到绝对的“寡”与“不均”,以至于开始“患”,就是自然而然的。

青年群体作为白纸,还没有通过自身产生一定积累的能力,却要面对商品经济渗透更深的、从童年开始一切都要用货币量化的生活;他们比上一辈看到了更大的“寡”与“不均”,也看到了他们的上一辈家庭与婚姻出现的种种危机的现实,面临的竞争强度与失败带来的挫败感都更明显。

明白了这样的社会底色,再看所谓“价值观扭曲”的现象:青年群体家庭观婚姻观淡薄,青年群体攀比,青年群体形成更大的焦虑并且急功近利,青年群体拼命追逐他们觉得是“一考定终身”的“铁饭碗”,青年群体不愿意脱下长衫俯下身段做基础的工作……

我认为,可以说这些现象是病态的、扭曲的,但这些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被理解的。理解之后,就不会再搞浅陋且不聪明的道德谴责。

发布于 2023-09-14 22:12・IP 属地青海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古都闲云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