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6个

如何界定「冒犯民族感情」这一行为,应该对其入罪入罚吗?

搜狐新闻
124个点赞 👍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铸刑鼎,把法律条文铸在鼎的表面,让老百姓都看到,孔子对他的评价是:“惠人也。”意思是子产是个好人啊!

但,晋国的大夫叔向坚决反对。他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使民不可争辩”

子产你把法律公布了,老百姓知道有法律,这样,大家就可以钻法律的空子了,民间的诉棍就会利用法律,和我们争辩。不公布刑法,老百姓就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触犯法律,这样他们就会恐惧谨慎,就更会畏惧公权力了。我们这些贵族就显得更为尊贵了。

另一个故事,国宋康王戴偃继位,威风八面,先后灭掉滕国、齐国等几个国家,大有雄霸天下之意,可他心里始终有个疑问,就对唐鞅说:“我杀了那么多人,但是臣民还是不怕我,这是为什么?”

唐鞅说:“大王您杀的人,都是有罪之人。您只杀有罪的人,没罪的人自然不害怕您。大王如果想让臣民都害怕您,就要不管有罪没罪,想杀就杀。这样的话,人们天天担惊受怕,自然就会对大王您非常害怕了。”

其实讲的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使民不可争辩”

拓展阅读

展江:《新闻法》为何至今悬而未立?_资讯_凤凰网

发布于 2023-09-11 07:30・IP 属地安徽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风山渐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