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飞凡(1897-1958),微生物学家和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原体的人。
汤飞凡和杨振宁的不同之处在于:1949年深夜,汤飞凡在出发去美国前撕掉了机票,他对妻子说,“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寄人篱下,我的精神不愉快。”
汤飞凡和杨振宁的相同点在于:杨的岳父是杜聿明,而汤的岳父是何键。
汤飞凡和杨振宁两人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命运。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于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样是在1956年,汤飞凡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和链霉素抑菌的方法,从沙眼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原体。
为证实其所分离的是沙眼病原体,汤飞凡命助手将其种入自己眼中,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继而从自己眼中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在其后的40天里,坚持不治疗,直至证实其所分离培养的沙眼病原体的致病性确定无疑。
1957年,《科学》杂志列举了当年最重要的三项生物学研究成果,分别是:英国科学家约翰·肯德鲁对肌红蛋白的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丹麦科学家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对钠钾泵的发现和中国科学家汤飞凡对沙眼病原体的发现。前两项研究此后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汤飞凡却在一年后于所谓“拔白旗”的运动中受辱,自缢身亡。
编辑于 2023-09-16 16:44・IP 属地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