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拉黑题主。

建议各位可以去题主个人主页观摩一下:
一个小粉、神棍、民科的缝合怪,以“杨振宁不回国效力研发核弹”、“杨振宁打压易经,否定易经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所以是现行卖郭则”等匪夷所思的理由去引战、辱骂杨振宁。
可以说题主的逆天程度是相当高的。
而且,目前还在坚持辱骂杨振宁的小粉,即使在小粉里,也算是跟不上版本的、过气的古墓派fh。
最新版本的fh明明是吹捧杨振宁吊打日本所有诺奖得主的总和。
杨振宁当然不是不可以批判,不可以讨论。比如我就经常质疑某些极端杨粉的诸如“杨振宁吊打日本所有诺奖得主的总和”这样荒谬的言论,以及部分极端杨粉对李政道的抹黑。
尽管如此,讨论杨振宁的时候,有意义的讨论,当然是讨论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
你讨论杨振宁该不该在五六十年代回来加入湖人队、以及晚年和翁帆的那点私事,这种老生常谈就毫无意义了。
说到这儿又看到题主的逆天言论了:

杨振宁虽然是Teller的门生(Teller是他的博导),但实际上并不是搞核物理的。
Teller虽然号称氢弹之父,他的本职工作仍然是理论物理,研究方向包括了核物理(注意,核物理不仅仅是核武器的研究)、分子物理、光谱学、表面物理等。
而且杨振宁去芝加哥大学,一开始是准备跟着费米当博士,学实验物理的。但是当时费米的实验室在阿贡,保密度高,杨振宁去不了。于是费米把杨振宁推荐给Teller。
杨振宁在学业中发现自己不擅长实验,于是确定了做理论物理。然后他又发现他的兴趣方向和Teller不一致。于是杨振宁说服了Teller,自己决定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但仍与导师维持好的关系。
不过从此之后,杨振宁只能与Teller讨论物理,并不能真正从Teller那里获得好题目和指导。
大概在1946年、1947年左右,杨振宁已经初步确定了自己的几个兴趣方向和题目:
1)1944年Onsager的关于统计力学中的铁磁性的伊辛模型的文章;(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就开始思考)
2)1931年Bethe的关于自旋波的文章;
3)1941年泡利的关于规范场论的综合报告;(规范场论的诞生应该是源自1918年德国大数学家外尔的想法)
4)1943年以后,许多关于核反应中的角分布的文章。
这里边只有第四个是与核物理有关的,杨振宁用数学中群论、李群的概念去研究核反应中的对称性的问题,做出了研究。这玩意儿后来成了杨振宁的博士论文。
第一个问题,后来演变出了杨李单位圆定理,即:
有些铁磁配分函数的零点都是虚数。
这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2年合作完成的。
第三个问题,最后就变成了大名鼎鼎的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1954年杨振宁和Robert Mills合作,将原本可交换群的规范理论拓展到不可交换群。
杨振宁早年(硕博时代)的科研的想法和工作很清晰,不存在什么帮奥本海默造核弹这种无稽之谈。
题主发这种引战问题,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